比美國更離譜、更囂張的國家出現了,不但禁止中國外交官入境,還在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問題上橫加干涉。這個國家就是彈丸小國立陶宛,如今立陶宛是徹底不裝了,不允許最后一位中國外交官入境,造成中國在立陶宛的外交人員數量清零。
立陶宛的這種行為,已經不僅僅是外交摩擦,而是公然制造外交冷場。根據立陶宛媒體披露的信息,這場外交僵局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去年。立陶宛政府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陸續將多名中國駐立外交官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并限期離境。在連續幾輪操作后,到今年五月中旬,中國在立陶宛的外交官只剩下最后一人。
這位外交官在5月中旬因公務前往第三國,本打算幾天后返回立陶宛繼續履職。但立陶宛政府卻以“證件過期”為由拒絕其入境,導致這位外交官被迫滯留,只能臨時前往鄰國土耳其。至此,中國在立陶宛的外交力量被徹底“清零”。
所謂“證件過期”,確實在程序上有其名義存在,但核心問題在于立陶宛方面早已停止為中國外交官更新官方認證文件。按照慣例,外交官在駐在國的身份合法性,需要該國出具認證。一旦關系惡化,認證程序被中斷,外交官將無法獲得有效居留許可。中國外交官們一度只能依靠2021年簽發的舊證件繼續工作,后來甚至不得不依賴外交護照與申根簽證延長停留時間。這種非常手段終究難以持久,隨著簽證到期,人員逐步撤離,最終導致外交工作陷入癱瘓。
這場外交風波的核心根源,來源于立陶宛在臺灣問題上的嚴重錯誤立場。立陶宛政府執意允許臺灣當局在其境內設立所謂“代表處”,并以“臺灣”名義掛牌辦公。這一行為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觸及了中國最核心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底線。中方多次通過不同渠道表明立場,提出嚴正交涉,要求立方立即糾正錯誤行為。但立陶宛方面不但沒有絲毫悔意,反而不斷加碼挑釁,導致中立雙邊關系持續惡化。
更令人詫異的是,在破壞雙邊政治基礎之后,立陶宛卻又反復對外釋放“希望恢復外交關系”的信號,聲稱“球已經踢到了中國這邊”。但這種表態背后,立陶宛依然拒絕撤除臺辦事處,也從未對自身錯誤行為作出實質性修正。既想維持挑釁姿態,又妄圖重建外交聯系,無異于癡人說夢。
從地緣戰略角度看,立陶宛是一個人口不到三百萬的小國,位于歐洲東北部,是歐盟和北約成員。它的國際影響力有限,但在近年來國際格局突變的大背景下,立陶宛卻試圖通過激進的外交姿態博取關注。在一些西方大國的鼓動下,它選擇在對華政策上“冒險出位”,希望借此提升自身存在感。
不過從現實效果來看,這種做法并未帶來立陶宛所期待的“國際聲望”。雖然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也有干涉行為,但其在處理與中國的外交關系時仍保持一定克制,尚未發展到驅逐全部外交官的地步。歐盟其他成員國也大多謹慎行事,即便在一些議題上存在分歧,也基本沒有效仿立陶宛的極端操作。
立陶宛的孤立顯而易見。沒有任何一個歐盟國家跟進其做法,也沒有哪個國家公開支持立陶宛驅逐中國外交官的決定。立陶宛試圖以“反華先鋒”的名義,拉攏西方盟友,卻未能換來實質性支持。表面上看它高舉“民主價值”大旗,實際上不過是借機博取地緣紅利,試圖將自己包裝成西方世界的小旗手。
但它顯然高估了西方盟友的支持意愿,也低估了中方在處理外交壓力時的戰略定力。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的外交原則,但對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態度從來都是堅定不移。立陶宛的挑釁行為,注定無法撼動中國的國家立場,反倒讓其自身陷入尷尬境地。
在中國的堅決反制下,雙邊經貿與人文交流全面暫停,立陶宛相關企業遭受巨大損失。部分出口型產業因失去中國市場而陷入困境,當地經濟界多次向政府表達不滿。即便如此,立陶宛政府依舊選擇一意孤行,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立陶宛的激進舉動,表面上是為了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關注,但其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該國在西方陣營中爭取更多支持的野心。然而,立陶宛低估了中國的決心和反擊的力度。雖然立陶宛在短期內可能會得到一些西方國家的支持,但從長遠來看,它將面臨外交孤立和經濟困境的雙重挑戰。
面對立陶宛的挑戰,中方將繼續捍衛自己的核心利益,不容任何國家在臺灣問題上玩火。立陶宛的做法不僅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也讓世界其他國家看到了中國在保護核心利益方面的決心與力量。同時,也給其他國家敲響警鐘,中國核心利益不容侵犯,否則將迎來中方的堅決反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