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五六十年代,朝鮮半島北方的確有過一段輝煌。
那時候距離朝鮮戰爭結束還不久遠,在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的鼎力支持下,其國內的重建運動迅速展開。
這不僅是資金和物資的援助,更是全套工業體系的移植。
老大哥蘇聯的工程師帶來了圖紙和技術,中國的志愿軍出力和基建,朝鮮自己的“千里馬運動”更是將民族熱情催動到了極致。
短短二十年,一個國家竟奇跡般有了一套相當完善的重工業體系。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其經濟攀上頂峰,首都被譽為“櫥窗”,擁有當時亞洲最深的道路系統。
可以說當時我國路道都還沒到這個地步。
一個冷知識是,那個時間點其人均收入一度壓過南邊的某韓。
但這份繁榮與其說是自己努力得來的,不如說是依靠“大哥”“朋友”的傾力相助。
但朝鮮的經濟命脈,與其說是自主發展,不如說是深度捆綁在以蘇聯為首的“經互會”體系內。
大哥以遠低于國際市場的“兄弟價”提供大量援助,朝鮮則用礦產和初級工業品進行半易貨式的貿易。
這種模式隔絕了殘酷的全球市場競爭,但也像溫室一樣,讓朝鮮的經濟肌體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
朝鮮生產的許多產品,除了“同志加兄弟”們認賬,在國際市場上幾乎毫無銷路。
改變出現在1991年。
那年冬天,蘇聯轟然解體,東歐劇變早已塵埃落定。
對朝鮮而言,這不亞于一場的核爆炸。
一夜之間,廉價石油斷供,技術援助終止,優惠貿易化為泡影。
莫斯科的新主人開始用冰冷的規則和朝鮮打交道:想要資源?
可以,拿硬通貨來買。
這里不得不說一句,老大哥之前還真的跟幾位小弟心連心,只是命運弄人。
曾經讓朝鮮引以為傲的重工業,瞬間從財富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沒有了大哥的幫助,工廠的機器很快就運轉不下去。
全國性的能源危機爆發,連平壤的燈火也黯淡下去。
朝鮮被“鎖死”的命運,早在“1718委員會”成立之前,就已經由其自身的發展模式決定了。
那把鎖,是朝鮮為自己打造的。
制裁措施
2006年,朝鮮進行了首次核試驗。
可惜國際社會的反應迅速,西方國家更是占了大部分選票,聯合國隨即通過了第1718號決議,一個專門針對朝鮮的機構由此誕生。
1718委員會,全稱是聯合國安理會1718制裁委員會。
這鎖由安理會十五個成員國共同掌管,朝鮮的任務只有一個:查看并確保所有對朝鮮制裁措施滴水不漏地執行。
這把鎖的第一道機關,便是切斷經濟命脈。
朝鮮的經濟結構本就單一,外匯收入高度依賴少數幾樣大宗商品的出口。
名單下來幾乎一網打盡。
礦產,從無煙煤到鐵礦石,這些寶貴資源,瞬間變成了無法運出國門的石頭。
依靠紡織生活下去的訂單也一夜之間化為泡影。
更何況這不只是禁止出口那么簡單,這是系統性的金融絞殺。
沒有銀行敢冒這個險,這意味著,朝鮮的企業就算僥幸找到買家,也收不回錢。
一筆筆交易就這樣在最后的支付環節戛然而止,等于做了白工。
資金的管道被堵死,技術的神經系統也被精準切斷。
委員會的專家組會定期更新一份詳盡的禁運清單,范圍非常廣,細節也繁瑣。
甚至連一些高端的個人電腦,都會被懷疑用于模擬計算。
他們是要阻止朝鮮發展任何東西。
最后的殺招,是外交孤立與人脈切割。
國際合作、學術交流、人員往來,是國家保持活力、獲取信息、融入世界的重要途徑。
但在制裁之下,朝鮮的外交官步履維艱。
他們的行動受到限制,他們的聲音被國際會議排斥。
科學家無法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就連普通的留學生項目都幾乎絕跡。
朝鮮讓朝鮮在國際舞臺上逐漸失語,變成一個遙遠而模糊的符號。
當一個國家與世界失去了真實的連接,也就喪失了所有通過正常合作來謀求發展的可能。
這鎖就這樣一環扣一環,將朝鮮的發展之路牢牢鎖死。
應對與新探索
制裁大棒落下,平壤的回應當然也不能坐以待斃。
過去那種單純依賴核武尋求安全的模式,顯然已走入死胡同。
于是,他們最先打出的一張牌,是旅游業。
每一處景點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和包裝,游客們在導游引導下,看到的是一個強大、有序且自給自足的朝鮮。
這套操作不僅每年能換回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寶貴外匯,更是一場高明的心理戰,用精心編排的現實,對抗外界的負面宣傳。
如果說旅游業是擺在臺面上的陽謀,那軍事技術的出口就是奇兵。
真正的硬通貨是那些承襲自蘇聯、經過本土改良的武器和技術,正通過某種渠道流向中東、非洲等熱點地區。
當然,僅靠這些“自救”措施還遠遠不夠。
真正的援助仍然來自北方。
鴨綠江上的中朝友誼橋,成了這個國家經濟的“主動脈”。
而在另一側,朝鮮與俄羅斯高層的頻頻互動。
這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戰略平衡。
中俄需要一個和平的半島,而平壤則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
可如此朝鮮的經濟依然只能勉力維持平衡,鐵鏈依舊牢固,突圍之路仍舊漫長而艱難。
未來展望
中國作為朝鮮最大的貿易伙伴,2023年23億美元的貿易額。
足以說明中朝關系的真實切面在官方層面是人道主義援助和維護半島和平的宏大敘事,而在民間,則是摻雜著兄弟情誼、風險算計和利益交換的復雜生意。
正是這些生意,為朝鮮提供了寶貴的喘息空間,也讓中國在半島問題上有很大的影響力。
未來,朝鮮的發展方向依舊是內外兩條線。
對內,僅靠旅游和軍事技術出口這種“偏方”難以根治經濟問題。
開放多一分,怕思想的口子收不回來;收緊多一寸,又怕剛有起色的民生經濟再次熄火。
對外,全球社會的指向是關鍵。
簡單的施壓與制裁已被證明無法達成目的,各方需要認識到,一個崩潰的朝鮮遠比一個尋求變革的朝鮮要危險得多。
結語
朝鮮的真正出路,或許在于構建一個多方參與、以發展換安全的可行框架。
當經濟發展的切實利益,大到足以讓其內部產生“不如試試另一條路”的想法時,和平的曙光才可能真正照進這片土地。
只有那時,朝鮮才有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而非僅僅依賴鄰邦的“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