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張仲景《傷寒論》398條與112方:中醫臨證必參學的經典!

0
分享至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赍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闋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001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002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15、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003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21、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004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將息如前法。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005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006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并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技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007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份,麻黃湯一份,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008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009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份,越婢一份。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0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011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012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013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014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30、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腔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腔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015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六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016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017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018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37、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019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020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021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臣(林)億等謹按:小青龍湯,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蕘花下十二水。水若去,利則止也。又按《千金》,形腫者應內麻黃,乃內杏仁者,以麻黃發其陽故也。以此證之,豈非仲景意也。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022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5、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技湯。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47、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48、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49、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52、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54、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58、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61、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023干姜附子湯方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62、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024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姜、人參。


63、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025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026桂技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65、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027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66、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028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樸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029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68、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030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031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70、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方(第28條文已經出現)
芒硝半升 甘草二兩(炙)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兩沸,頓服。

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032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033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034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035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036梔子生姜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生姜五兩(切)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79、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037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厚樸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038梔子干姜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


039真武湯方
茯苓 芍藥 生姜(切)各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83、咽喉干燥者,不可發汗。


84、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


86、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88、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89、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90、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9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四逆湯方 (第29條文已經出現)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93、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復下之。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37條已經出現)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040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湯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3、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041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042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105、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043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107、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044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108、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109、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110、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111、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傷寒脈浮,醫者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045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113、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114,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115、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116、微數之脈,鎮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117、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046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047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119、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120、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121、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122、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23、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048抵當湯方
水蛭(熬) 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125、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126、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049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日卒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127、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128,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129、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130、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131、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050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 葶藶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132、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133、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134、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大陷胸湯。


051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5、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136、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大柴胡湯方(前已經出現,103條目,044個方子)
柴胡半斤 枳實四枚(炙)生姜五兩(切)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137、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138、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052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樓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滓;去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139、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140、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141、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053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寸方匕服,湯用五合。

五苓散方(第73條已經出現)
豬苓十八銖(去皮)白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054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去,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142、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以請不止,當刺期門。

143、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144、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145、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055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一兩半(去皮)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147、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056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148、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今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057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50、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151、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152、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058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153、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059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155、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060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157、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061生姜瀉心湯方
生姜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生姜瀉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術,加黃連,并瀉肝法。


158、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062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黃連一兩 干姜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59、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063赤石脂禹余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160、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161、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064旋覆代赭湯方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065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 白術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64、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165、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166、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066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167、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168、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69、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0、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小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171、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72、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067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068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73、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069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174、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070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071去桂加白術湯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術四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兩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并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175、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072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取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176、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073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177、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074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生地黃一斤(酒洗)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斤(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178、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得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179、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180、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182、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183、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184、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185、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186、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187、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188、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190、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191、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192、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193、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194、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195、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196、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197、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198、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199、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200、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201、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202、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203、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204、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病證,不可攻之。


205、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208、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075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076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09、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210、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211、發汗多,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212、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傷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21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5、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216、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217、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18、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219、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于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220、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221、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222、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077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225、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226、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227、脈浮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228、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澳農,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230、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232、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233、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078蜜煎導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銅器內,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土瓜根方(附方佚)
079豬膽汁方(附方)

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234、陽明病,脈遲,汗出多,極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235、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236、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080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237、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238、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243、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081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245、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247、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摶,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082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枳實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厚樸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248、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249、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250、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后,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清,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252、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3、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4、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255、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56、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257、病人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258、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259、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261、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檗皮湯主之。


083梔子檗皮湯方
肥梔子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262、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084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連軺二兩(連翹根是)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263、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266、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267、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268、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269、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270、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271、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272、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27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274、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085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086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280、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281、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282、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284、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

285、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286、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287、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288、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踡臥,手足溫者,可治。

289、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290、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291、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292、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至一少足,灸少陰七壯。

293、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295、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297、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298、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299、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087麻黃細辛附子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0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088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0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089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一云三挺),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090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305、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306、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091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307、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308、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309、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243條已經出現)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310、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主之。

092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311、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093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094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分再服。

312、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即米醋)湯主之。

095苦酒湯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棗核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

313、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096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
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314、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097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315、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098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316、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已出現過)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生姜切,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干姜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

317、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099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318、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100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芍藥 柴胡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223條已經出現)
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320、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108條目已出現)
大黃四兩(酒洗) 厚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321、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2、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323、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四逆湯方(29條已經出現)

甘草二兩 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熱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324、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325、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326、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327、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328、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329、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330、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南寧美女車上出軌被抓,40秒視頻流出,細節曝光,一畫面信息量大

南寧美女車上出軌被抓,40秒視頻流出,細節曝光,一畫面信息量大

博士觀察
2025-07-21 11:37:56
上海等多地遭遇蟬鳴困擾,樹上滴水竟是蟬尿? 專家:含氨基酸、糖類等營養物質,對人體本身無害,可通過打傘等方式應對

上海等多地遭遇蟬鳴困擾,樹上滴水竟是蟬尿? 專家:含氨基酸、糖類等營養物質,對人體本身無害,可通過打傘等方式應對

東方網
2025-07-21 15:30:13
近3小時鏖戰,2-1逆轉!吳易昺爆冷頭號種子進正賽,創2大紀錄!

近3小時鏖戰,2-1逆轉!吳易昺爆冷頭號種子進正賽,創2大紀錄!

劉姚堯的文字城堡
2025-07-21 07:34:49
江蘇“跑圈女神”牟燕飛去世!年僅38歲仨孩子,前后半年判若兩人

江蘇“跑圈女神”牟燕飛去世!年僅38歲仨孩子,前后半年判若兩人

心靜物娛
2025-07-21 13:19:40
港媒爆料趙雅芝日子挺苦的,被3個兒子長期啃老,71歲還不能老!

港媒爆料趙雅芝日子挺苦的,被3個兒子長期啃老,71歲還不能老!

木子愛娛樂大號
2025-07-05 09:37:33
董璇有多可惜?2004年與陸毅合影,25歲的她漂亮到被稱小鞏俐

董璇有多可惜?2004年與陸毅合影,25歲的她漂亮到被稱小鞏俐

溫柔娛公子
2025-07-20 19:15:02
王力宏太絕,離婚2年官宣喜訊,事業愛情雙得意,李靚蕾已追不上

王力宏太絕,離婚2年官宣喜訊,事業愛情雙得意,李靚蕾已追不上

洲洲影視娛評
2025-07-20 12:04:49
上海40歲女子口腔癌去世,她的親身經歷,為所有女性敲響健康警鐘

上海40歲女子口腔癌去世,她的親身經歷,為所有女性敲響健康警鐘

牛鍋巴小釩
2025-07-21 15:04:42
俄軍第20集團軍發生嘩變,一個排士兵殺死指揮官后集體投降

俄軍第20集團軍發生嘩變,一個排士兵殺死指揮官后集體投降

環球熱點快評
2025-07-21 22:12:50
檢察長在KTV命令下屬:統統滾開,老子要先打一炮!

檢察長在KTV命令下屬:統統滾開,老子要先打一炮!

兵叔評說
2025-07-18 16:25:40
“張繼科杯”結束,冠軍名單出!體總局曬張繼科照片閆安自愧不如

“張繼科杯”結束,冠軍名單出!體總局曬張繼科照片閆安自愧不如

振華觀史
2025-07-21 07:44:06
貪污上億、假慈善?被實名舉報的韓紅,在貴州抗洪中讓黑粉紅了臉

貪污上億、假慈善?被實名舉報的韓紅,在貴州抗洪中讓黑粉紅了臉

新語愛八卦
2025-07-05 16:21:43
CCTV5直播中國男籃VS委內瑞拉,比賽時間公布,楊瀚森周琦都會打

CCTV5直播中國男籃VS委內瑞拉,比賽時間公布,楊瀚森周琦都會打

體育大學僧
2025-07-21 12:05:23
外國人帶打火機登機?投訴者回應:吸煙室發現,怕誤機沒去安檢口投訴

外國人帶打火機登機?投訴者回應:吸煙室發現,怕誤機沒去安檢口投訴

封面新聞
2025-07-20 23:04:08
恒大負債1萬億降至2596億,房企巨頭清債680億

恒大負債1萬億降至2596億,房企巨頭清債680億

李橑在北漂
2025-07-09 16:38:37
天涯論壇因為什么原因關閉的?網友:高人太多,泄露的天機過多

天涯論壇因為什么原因關閉的?網友:高人太多,泄露的天機過多

帶你感受人間冷暖
2025-06-18 13:28:38
女籃離隊第一人!宮魯鳴也留不住,19+7+7比李夢還能打,可惜啊

女籃離隊第一人!宮魯鳴也留不住,19+7+7比李夢還能打,可惜啊

體育就你秀
2025-07-21 07:23:06
剛奪冠就塌房?世界冠軍被曝欠債千萬,證據流出,原視頻已被下架

剛奪冠就塌房?世界冠軍被曝欠債千萬,證據流出,原視頻已被下架

凡知
2025-07-21 16:45:46
中國考古學界最令人遺憾的事情:我們至今沒有發現西周天子的墓葬

中國考古學界最令人遺憾的事情:我們至今沒有發現西周天子的墓葬

領悟看世界
2025-06-12 04:07:48
Nike不香了?日本這4個“運動品牌”火得一塌糊涂,還時髦好穿!

Nike不香了?日本這4個“運動品牌”火得一塌糊涂,還時髦好穿!

時尚搭配師Nicole
2025-07-21 21:59:50
2025-07-22 00:07:00
古典讀書治學生活 incentive-icons
古典讀書治學生活
古典學術研究,讀書筆記。
1966文章數 1081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健康要聞

呼吸科專家破解呼吸道九大謠言!

頭條要聞

男子為終身質保花60萬買蔚來 1年跑17萬公里權益沒了

頭條要聞

男子為終身質保花60萬買蔚來 1年跑17萬公里權益沒了

體育要聞

這四位大兄弟,你們真敢要3000萬吶

娛樂要聞

五哈全員為寶石老舅送祝福

財經要聞

炒港美股"補稅潮"突襲?一文了解始末

科技要聞

劉強東闊氣出手!兩月投了4家具身智能公司

汽車要聞

勞斯萊斯前設計師全新力作 榮威M7正式亮相

態度原創

藝術
教育
旅游
健康
本地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教育要聞

重磅!湖北2025高考本科普通批錄取分數線公布:北大663、清華660

旅游要聞

熱聞|清明假期將至,熱門目的地有哪些?

呼吸科專家破解呼吸道九大謠言!

本地新聞

換個城市過夏天 | 誰打翻了濰坊的調色盤?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安县| 玉屏| 新源县| 水富县| 通山县| 阳原县| 昆明市| 高密市| 彭阳县| 衡水市| 南汇区| 乌苏市| 宜兰市| 高台县| 北海市| 偏关县| 安龙县| 象山县| 太原市| 彭山县| 汝州市| 阿克苏市| 个旧市| 淮南市| 津南区| 霍林郭勒市| 广饶县| 庆阳市| 平利县| 德昌县| 隆昌县| 安塞县| 兰考县| 定日县| 东兰县| 安福县| 宜州市| 沭阳县| 桃园县| 育儿|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