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醫藥產業關乎民生福祉,發展既要追求速度,更要彰顯溫度。山西省藥監局等12部門聯合制定印發的《全面深化藥品醫療器械監管改革 促進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試行)》(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其中第18-24條圍繞醫藥全生命周期監管,以數智化賦能監管效率提升,以嚴苛標準筑牢質量安全防線。本期,一同探究山西如何運用“智慧監管”這把鑰匙,打開安全與發展的平衡之門,為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筑牢監管技術根基,強化全鏈條質量管控
《若干措施》以生物制品與仿制藥為監管重點,雙管齊下夯實質量安全防線。一方面,推進生物制品(疫苗)批簽發授權,加強監督檢驗能力建設,為生物醫藥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從源頭把控生物制品安全性;另一方面,針對仿制藥生產全流程,強化數據可靠性、偏差管理等關鍵環節管控,嚴格規范委托研發、受托生產等行為,通過共線生產評估、清潔驗證等機制防范風險,確保仿制藥質量與療效達標。
數智化賦能監管升級,提升產業治理效能
山西省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藥制造深度融合,以數智化轉型破解監管與發展難題。支持藥品醫療器械企業開展信息化改造,如推進血液制品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探索高風險植入性醫療器械生產信息化應用;實施分級分類監管,根據風險等級與信用評價動態調整檢查頻次,推行合并檢查、遠程檢查機制,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擾,實現“精準監管”與“減負增效”雙重目標。
創新流通監管機制,構建智慧共治格局
山西省在藥品流通領域打出“政策支持+新業態監管”組合拳。一方面,鼓勵委托儲存配送、批零一體化等新模式,放寬中藥飲片與配方顆粒跨省銷售限制,激發市場活力;另一方面,規范電子票據、自助售藥柜等新興業態,通過建立網絡銷售安全風險共治聯盟、強化醫療機構藥物警戒機制等舉措,整合監管資源,實現對藥品流通全鏈條風險監測與輿情響應,形成“政府主導、企業負責、社會協同”的智慧監管生態。
監管并非產業發展的桎梏,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山西通過“智慧監管減負擔、分級監管提效能、風險監管守底線”,在為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留出充足空間的同時,也為群眾用藥安全織就了一張嚴密的防護網。
(責編 張麗 通訊員 張嶠燦 助編 劉靜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