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一則娛樂圈內部吐槽帖引發軒然大波。某藝人參與奢侈品牌新媒體拍攝后,品牌方按慣例分別向藝人和工作人員贈送了同款限量包包作為謝禮。然而,藝人不僅將兩份贈禮據為己有,還通過親屬賬號在閑魚高價轉賣,標價近萬元并標注“藝人親簽”噱頭。工作人員發現后追問,反被藝人嗆聲:“誰讓我是頂流?品牌當然更重視我!”最終只能苦笑:“人家把品牌福利賺得盆滿缽滿,我們工資卻摳摳搜搜?!?/p>
奢牌贈禮倒賣已成“灰色產業鏈”。這類事件在娛樂圈并非孤例:王俊凱工作室員工被曝長期倒賣品牌贈品,從20元面膜到2600元飛行棋累計交易近千次;曾黎粉絲定制徽章遭工作室員工掛閑魚售賣,標價88元;向太直播時模糊真假混賣二手包,劉美含二手市集因假貨和定價虛高翻車。資深娛評人分析,品牌贈禮本為維系合作,但部分藝人團隊視其為“搖錢樹”,利用“明星同款”溢價謀利,甚至形成員工“外快”潛規則。
法律與信任的雙重危機正在發酵。法律界人士指出,品牌贈禮通常附帶“僅限個人使用”條款,未經允許轉售可能構成違約或侵權,奢侈品牌輕則終止合作,重則索賠九位數。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公眾信任崩塌——粉絲怒斥:“我們花錢支持代言,結果心意被當韭菜割!”此前曾黎因徽章事件微博掉粉10萬,商務報價驟降;劉美含售假風波后,網友直言“明星二手比普通二手還坑”。
行業底線遭踐踏,藝人光環變“鐮刀”。從強占贈禮到倒賣粉絲心意,這些事件暴露出流量時代部分藝人的職業操守缺失。當“斷舍離”淪為斂財借口,“環保公益”變成公關話術,最終消耗的是整個行業的公信力。正如網友調侃:“下次收禮,藝人得先簽‘禁止轉賣協議’!”
您認為明星團隊該如何規范贈禮處理?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