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金水區格林融熙國際 16 樓的工作室里,一摞摞證書與卷軸書法作品在書柜中靜靜對峙 —— 前者鐫刻著段琳卿的顯赫履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鐘繇書畫院副院長,河南二七書畫院特聘書畫家、鄭州嵩山書畫院特聘書畫家、鄭州市書法家協會理事、登封市書協主席、登封市青年書協名譽主席;后者則記錄著他的藝術軌跡:全國首屆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二屆隸書藝術大展、全國首屆冊頁展,鄭州美術館以 "勞動美學的當代轉譯" 為題永久收藏其《銀蛇紅杏聯》,更在十二屆國際少林武術節上為 65 國嘉賓揮毫十四米巨幅。當他將土窯洞煤燈熏黑的習字本與 "四海杯" 金獎證書并置時,硯臺里的徽墨與玻璃罩上的煤漬遙遙相望,共同訴說著一個從煤塵中崛起的書家,如何以 "筆意率真、筆情質堅" 的筆墨,在宣紙上書寫著當代書法的生命史詩。
土窯紅圈:高粱稈筆下的墨色初心
1973 年生于登封大金店鎮申家溝土窯洞的段琳卿,五歲時便趴在土炕上用高粱稈筆在煙盒紙上涂鴉。小學老師在他習字本上畫滿的紅圈,成為點燃他書法之路的第一簇火星 ——"這 ' 龍' 字的豎彎鉤,像極了后山跳澗的山羊!" 他省下早餐錢買來顏柳字帖,將河灘沙地當宣紙,用鍋底灰調水為墨,甚至在窯洞壁上用黃土臨摹《玄秘塔碑》。冬天窯洞漏風,他把凍裂的手指揣進棉襖焐熱再寫,血痕滲進紙紋卻笑著說 "這飛白比碑帖還生動"。中學畢業后,為貼補家用,他下煤礦、搞建筑,安全帽里總塞著《圣教序》殘頁。在煤礦工棚里,父親曾將他藏在炕席下的筆墨掃進煤堆,他卻蹲在煤渣旁用凍紅手指在雪地上勾劃:"這橫畫得像咱扛的坑木!" 工友笑他 "煤黑子學秀才",他把腳往炸藥箱上一翹:"咱這是 ' 墨里藏煤,煤里有墨 '!" 這種在生存重壓下的執拗,讓他的早期字跡里埋下了 "鑿巖機式" 的力量感,也為日后隸書的金石氣韻奠定了底色。
煤巷筆耕:工棚夜讀的金石淬煉
登封煤礦井下,18歲的段琳卿唱著梆子戲打眼放炮,頭燈在煤層中劃出狂草般的光軌。下夜班后,他常蜷在漏風的工棚里,用裝炸藥的木箱當書桌,箱蓋上刻著 "硯田" 二字,拿浸透煤脂的手套擦墨時,煤漬暈染出的飛白比任何技法都更具蒼勁感。"看這煤線,跟《西峽頌》的波磔一個味兒!" 他常握著鎬頭在煤層上劃拉隸書,煤屑簌簌落在肩頭,與汗水混在一起,形成獨特的 "煤墨共生" 肌理。他獨創 "礦工習字法":用炸藥箱當硯臺,以煤脂手套做筆簾,甚至在井下休息時以礦壁為紙、鎬頭為筆。2004 年,他的隸書入展全國首屆青年展,評委驚嘆 "線條中暗含爆破力,是帶著煤火味的漢隸"。工棚里那本1990年用煙盒紙臨寫的《史晨碑》殘頁,至今留著煤屑壓出的凹痕,如同微型煤礦,埋著書法與生存的共生密碼。—— 煤塵與墨痕在宣紙上的交融,早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印記。
書城墨戰:廢報臨池的體勢突圍
1992 年,段琳卿在登封林產品公司當門衛,門崗室的廢報紙堆成了他的 "習字庫"。"每天用數十張廢報紙臨漢隸,冬天就著暖氣片寫,夏天趴在水泥地寫,拾破爛的大爺說他比守倉庫還認真。" 他將《禮器碑》的細勁寫進貨物清單,用《石門頌》的開張體勢繪制倉庫臺賬,頓悟 "隸書的 ' 蠶頭燕尾 ' 跟倉庫吊繩的弧度一個道理,得有韌勁才不斷"。1996 年與朋友合伙開 "工藝廣告門市" 時,他常為寫招牌熬到凌晨。肉鋪老板嫌隸書 "像墓碑",他哈哈一笑當場改寫行楷;春節賣三元一副的對聯,八天掙千元血汗錢,他會激動的說:可以安心的過個好年了" ,為適應批量書寫,他獨創 "快速調鋒法",起筆如米芾 "八面出鋒" 般迅捷,收筆似王鐸 "漲墨" 般果斷,這種被逼出來的技法,后來成為行草書中 "率性勁健" 的技術根基。
2002年,段琳卿在登封望箕路開設書法裝裱門市,與文人雅士的交往讓他的書法迎來質變。他取法《張遷碑》的沉雄、《西狹頌》的蒼茫,行筆 "沉狠老辣,略帶毛澀",墨色變化如煤礦巷道的光影;臨《嵩高靈廟碑》得方剛之質,魏碑作品 "中宮收緊而四方輻射",似礦工支架的力學結構;章草源自《出師頌》,用筆靈巧如煤巷里的礦燈走位。更關鍵的是對行草書的突破:他臨《集王圣教序》得二王飄逸,摹米芾《蜀素帖》取 "刷字" 迅捷,夜深人靜時對著王鐸《擬山園帖》苦研漲墨技法。"王鐸的破墨跟煤礦透水的水漬一個道理,得有自然暈化的節奏感。" 他用煤礦撿來的鐵礦石壓紙,模擬 "重若崩云" 的章法,讓線條既有礦工揮鎬的沉穩,又含文人筆墨的靈動。
鄭閣耕硯:底層閱歷鑄就的德藝雙馨
扎根鄭州后,段琳卿帶著煤礦的堅韌與門市的通達,在書壇嶄露頭角。身為登封書協主席,他曾為陌生書展奔波百里,為友人詩作免費題字,"純樸厚道" 的性情化作隸書中的率真 ——2018 年在第十二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開幕式上,他為 65 國嘉賓揮寫 "天地之中看登封",筆鋒如礦燈掃過宣紙,每個筆畫藏著 "鑿巖機啟動 - 礦車運行 - 支架固定" 的三段式節奏,外媒驚嘆 "中國書法里有工業美學"。從建筑工到國字號書家,他始終保持 "吃苦耐勞、虛懷若谷" 的品格:書架上《煤礦安全規程》與《書概》并置,提出 "新鑿巖理論":"漢隸如工匠鑿石,我書似礦工揮鎬,皆需一鑿見骨而剛柔并濟。"
如今他常回申家溝,會在當年生養他的院子里擺張破方桌寫字。鄰居們端著飯碗圍觀,他就扯著嗓子講:"這捺畫得像咱嵩山的梯田,得有弧度才有勁!" 山風吹過,把他笑聲和墨香一起送向遠方,而宣紙上的隸書,正將煤礦的號子、門市的吆喝、都寫成都市樓宇間最豪放的筆墨傳奇。
墨境哲思:三教融心的藝術高境
段琳卿的書法是生存經驗與文化哲思的結晶。隸書構建 "三維取法體系":以《史晨碑》立骨,《張遷碑》塑形,《西峽頌》鑄魂,獨創 "煤墨互滲法" 讓線條呈現 "碳化質感"。《隸書?晚秋》中,"晚" 字豎彎鉤如電纜弧光,"秋" 字撇捺似煤塵飛揚,墨色隨 "煤塵濃度" 漸變,中國書協評價其 "打破 ' 蠶頭燕尾 ' 程式,開創礦工隸書新范式"。楷書走 "以隸養楷" 之路,小楷宗鐘繇卻暗藏隸書波磔,《岳陽樓記》單字如嵩山奇石欹正相生;魏碑融《李壁墓志》方勁與《鄭文公碑》圓融,被周俊杰贊為 "用礦工空間意識重構章法"。
行書取河南梆子 "板眼" 節奏,《將進酒》中 "君不見" 如梆子 "叫板",飛白似唱腔 "花腔";草書創 "頭燈照明式" 墨色,《長征詩》中濃墨如頭燈聚焦,淡墨似燈光搖曳,歐陽中石驚嘆:"臨王鐸者眾,融生活體驗入草法者,琳卿獨步。" 他的書風暗合孫虔禮 "平正 - 險絕 - 平正" 的境界,隸書含道家 "大巧若拙",行草具儒家 "中和中庸",小楷帶禪宗 "云游灑脫"。在鄭州 "可不可齋" 書齋里,他品讀《道德經》、《金剛經》、《論語》讓嵩山文化的三教基因滲入筆端,使書法兼具 "老境"(歷久真純)與 "雅趣"(天真風雅)。
四十年光陰,段琳卿用煤礦的風鎬鑿開書法之門,以工棚的煤油燈照亮硯田之路。當鑿巖機的震動遇見毛筆的提按,當煤巷的黑暗遇見宣紙的光明,這個從土窯洞里走出的礦工,最終在宣紙上種出了一片金石璀璨的藝術田園。他的書法證明:真正的筆墨傳奇,永遠生長在生存與精神的交匯處 —— 就像他工作室里那盞礦燈,曾照亮黑暗的煤巷,如今正映亮整個書法乾坤,讓 "筆意率真、筆情質堅" 的長征,在宣紙上永不落幕。(閻洧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