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高考出分季就是大型凡爾賽現場,當刷到一對龍鳳胎兄妹的故事,我愿稱其為"別人家孩子"的終極形態。李和軒跟李和芮這對兄妹,不光同年同月同日生,還在同一個教室啃了三年課本,現在又揣著幾乎齊平的分數瞄準醫學專業。關鍵是這倆人活脫脫像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反義詞——哥哥是行走的錯題本精,妹妹是刷題界的鬼才軍師,擱一塊兒就是本《高考復習方法論對照手冊》。
先說哥哥李和軒,據周圍人描述,這小伙子屬于那種能把化學書背出字典厚度的主兒。高考化學差兩分滿分,他倒好,復盤時第一句就是“教材里某頁某段的注釋沒摳透”。這哥們兒的書包里常年揣著三個錯題本,物理化學生物各一本,據說每道錯題都配有三色熒光筆標注的“坑點思維導圖”。用他妹妹的話說:“我哥整理錯題的架勢,跟考古學家修復兵馬俑似的,恨不得給每個錯誤選項寫篇墓志銘。”
妹妹李和芮則是另一派畫風。語文常年在及格線徘徊的她,這次居然考出高中三年最高分,秘訣聽著有點離經叛道——“我刷題全靠研究答案套路”。這姑娘備考時把近五年高考題的答案解析剪下來貼滿一面墻,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標注“煽情段模板”“議論文金句庫”,活生生把語文卷子拆成了劇本殺線索。“你看這道閱讀理解,答案里但凡出現'作者通過XX意象表達XX情懷',十有八九能拿分。”她跟同學分享經驗時,那架勢像極了游戲主播講解通關秘籍。
最讓人破防的是這兄妹倆的互助模式。按李和軒的說法,妹妹就是他的“移動數學題庫”,每天晚自習后必被拉著講解三道壓軸題。“有次我卡在導數題上三天沒睡好,她拿根烤腸邊吃邊講,五分鐘就點破了關鍵點,當時我看著她油乎乎的手指,突然覺得學霸的光環都在發光。”這場景要拍成短視頻,標題估計得叫《論烤腸在高中數學學習中的催化作用》。
反過來妹妹也服哥哥的“教材滲透術”。有次生物考遺傳題,全班一半人栽在隱性基因概率計算上,唯有李和軒精準踩中教材里一個犄角旮旯的例題。“他能把必修二翻到書頁起毛,連插圖里豌豆的排列方式都研究過。”李和芮說這話時,語氣里帶著點“我哥是書呆子但我不得不服”的無奈。
故事傳到網上,評論區直接炸成大型羨慕現場。有網友酸溜溜地說:“建議高校開設龍鳳胎專項錄取通道,這倆要是分開報志愿,簡直是拆散最佳學習搭子。”還有人替他們規劃起未來:“哥哥搞外科,妹妹搞內科,以后開家兄妹診所,病歷本都能湊成雙胞胎版本。”
最絕的是關于學習方法的爭論。支持哥哥派覺得“錯題本就是提分圣經”,擁護妹妹派則認為“套路研究才是應試王道”,結果被另一個網友一句話終結:“人家兄妹倆一個主攻穩扎穩打,一個擅長彎道超車,你單身狗擱這兒爭啥?先找到能互相講題的伴兒再說。”
當然也有操心的網友開始科普醫學專業的“坑”:“勸你們想好,學醫是勸人學醫,天打雷劈,這對兄妹怕是不知道五年本科+三年規培+N年專培的酸爽。”結果被李和芮的同學在線打臉:“人家媽媽就是三甲醫院的醫生,從小在病房里玩聽診器長大的,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醫學信仰。”
說起來現在的孩子挺有意思,以前總覺得學醫是長輩的執念,結果這對兄妹用“媽媽是醫生”四個字把理想說得理直氣壯。據說他們小時候玩過家家,別人扮公主王子,他倆搶著當“醫生病人”,妹妹拿玩具聽診器給哥哥聽心跳,哥哥就用積木搭“手術室”。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比任何勵志講座都來得實在。
突然想起評論區有個高贊說:“現在的高考故事終于不只有刷題機器了,這對兄妹讓我看到,優秀可以有不同的打開方式——有人靠滴水穿石,有人靠巧思破局,但最重要的是他們互相成為對方的光。”深以為然,當哥哥的錯題本遇上妹妹的答案解析,當沉穩內斂撞上靈動跳脫,這種化學反應本身就比單純的高分更值得琢磨。
至于未來的醫學生涯?我猜這對兄妹大概率會在醫學院繼續上演“反差萌互助”——哥哥幫妹妹啃下枯燥的解剖學,妹妹教哥哥搞定復雜的問診溝通。畢竟能把高考這條路走成“雙人副本”的人,大概也沒什么難關是不能組隊攻克的。只是不知道若干年后,當他們穿著白大褂在醫院相遇時,會不會相視一笑,想起那年高考后,兩人并排坐在書桌前,一個研究錯題,一個拆解答案,陽光透過窗戶,把未來的醫學夢照得透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