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覽
- 英國將對所有新生兒進行基因病篩查
- 華中科大刷新平頂脈沖磁場世界紀錄
- 新型涂料三合一措施協助建筑降溫
- 蚊子利用紅外線追蹤人類目標
- 南極冰下探測到神秘電波信號,挑戰粒子物理學定律
學界頭條
1.英國將對所有新生兒進行基因病篩查
圖源:David Gee 4/Alamy
據英國《衛報》報道,作為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NHS) 6.5 億英鎊 DNA 技術投資的一部分,英國的每個嬰兒都將在剛出生時接受基因篩查,希望能提早發現致命疾病并獲得個性化治療。這一計劃的第一階段將實施十年,對所有在英國出生的新生兒都進行200多種遺傳疾病的檢查。
該計劃由英國基因組學公司(Genomics England)與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 England)合作牽頭,檢查使用從新生兒臍帶采集的血液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包括會導致身體和智力發育異常的多種基因病有望獲得早期診斷和治療。雖然發病率很低,但是許多罕見病很難在早期被發現,一旦病情延誤,治療起來非常困難。英國衛生大臣韋斯·斯特里廷在聲明中表示:“基因組學為我們提供了戰勝疾病的機會,因此我們可以走在疾病的前面,而不是被動地應對疾病。……借助這項新技術,患者將能夠接受個性化醫療,在癥狀出現之前預防疾病,從而減輕 NHS 服務的壓力,并幫助人們活得更長壽、更健康。”
參考來源: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5/jun/20/all-babies-in-england-to-get-dna-test-to-assess-risk-of-diseases-within-10-years
2.華中科大刷新平頂脈沖磁場世界紀錄
71.36特斯拉平頂脈沖磁場曲線
華中科技大學22日發布消息,該校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李亮教授團隊于近日成功實現71.36特斯拉平頂脈沖磁場,刷新其團隊于2018年創下的64特斯拉世界紀錄,進一步鞏固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平頂脈沖磁場是強磁場技術前沿方向,兼具穩態與脈沖優勢,能實現高磁場強度且穩定維持,為核磁共振等研究提供獨特實驗條件。針對強電磁力下磁體結構穩定與大電流精確調控兩大難題,團隊在材料與調控技術上實現突破:自主研制國產高強高導銅銀合金導線,抗拉強度較原有材料提升近40%;創新性將瞬態控制問題轉化為逆向電路拓撲設計,實現預構磁場波形精準生成。團隊以高穩定性(穩定度0.39%,持續時間12.11毫秒)的71.36特斯拉平頂脈沖磁場刷新世界紀錄,場強比國外現有水平高19%。
參考來源:
https://news.hust.edu.cn/info/1002/55702.htm
前沿研究
3.新型涂料三合一措施協助建筑降溫
圖源:Marie LaFauci/Getty Images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創新型“會出汗”涂料,通過反射陽光、散發熱量和模擬人體出汗的蒸發冷卻機制,為建筑物提供無能耗降溫方案。
這種水泥基涂料,結合了輻射冷卻、蒸發冷卻和太陽光反射三大機制:
- 其多孔結構可吸收雨水和空氣中的水蒸氣,并緩慢釋放,類似人體出汗降溫。
- 涂料能反射88%至92%的陽光,并以紅外線形式散發95%的吸收熱量。
- 納米顆粒增強了反射率和強度,少量聚合物與鹽分則確保水分保持和防止開裂。
測試顯示,使用該涂料的小型房屋比涂普通白漆或商用冷卻涂料的房屋節省30%至40%的空調能耗,室內溫度可比其他房屋低4.5℃以上。,且在新加坡兩年暴曬與雨淋后仍保持亮白。
參考來源:
DOI:10.1016/j.xgen.2025.100877
4.蚊子利用紅外線追蹤人類目標
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等疾病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能夠利用紅外線輻射探測人類體溫,從而在較遠距離鎖定目標。這一發現揭示了蚊子尋找宿主的新機制,為開發新型蚊蟲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線索。
研究團隊發現,蚊子可以通過觸角尖端的熱敏神經元感知紅外線,這些神經元含有的TRPA1蛋白是關鍵的熱敏通道。當TRPA1被移除時,蚊子對紅外線的偏好消失。此外,觸角中的兩種視蛋白(opsins)也能增強對低強度紅外信號的感知,使蚊子在約70厘米的距離內有效追蹤人類體溫。因此他們建議,穿寬松衣物可減少紅外線輻射,從而降低被蚊子叮咬的風險。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heat-sensors-mosquito-antennae-may-help-them-hunt-us-afar
5.南極冰下探測到神秘電波信號,挑戰粒子物理學定律
圖源:Stephanie Wissel /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科學家在南極上空探測到一種無法解釋的電波信號,挑戰了現有粒子物理學理論。這些信號由南極脈沖瞬態天線(ANITA)實驗裝置捕獲,似乎從冰下約30度角的深處發出,違反了粒子穿越地球的物理規律。
ANITA實驗通過NASA氣球攜帶的24個無線電天線,懸浮在南極上空約40公里處,旨在探測高能宇宙中微子。2006年和2014年,ANITA記錄到兩次異常電波脈沖,信號方向顯示其穿越了數千公里巖石,這在標準粒子物理模型下幾乎不可能,因為信號會被厚厚的巖石吸收。但如果說是中微子也不像,因為中微子信號應來自接近地平線的角度,而非30度以下。
信號不符合現有模型,可能是未知粒子或電波傳播效應的結果。研究團隊通過復雜數學模型和模擬,排除了噪聲及已知粒子交互的可能性,并結合IceCube和Pierre Auger天文臺的數據,未找到類似信號,進一步確認其“異常”性質。暗物質曾被認為是潛在來源,但缺乏足夠證據。為解開謎團,研究團隊正研發更靈敏的探測器PUEO(超高能觀測載荷),計劃于2025年12月在南極發射。
參考來源:
https://www.livescience.com/physics-mathematics/particle-physics/bizarre-radio-signals-that-defy-physics-detected-under-antarctica-its-one-of-these-long-standing-mysteri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