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不刷題的吳姥姥”團隊創作了大量科普作品,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形成了“吳姥姥現象”。2024年11月,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從吳姥姥現象看‘新質科普力’——吳於人科普作品研討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媒體人等從科普創作、科普產業、科學教育等角度展開研討,特別強調了新質生產力為科普創作帶來的機遇。本刊編輯部依托研討會特別策劃“吳於人科普創作研討”專題,選取5篇研討稿件以饗讀者,為更多科普創作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2024年11月,吳於人科普作品研討會在上海召開。這次研討會的名稱頗有特色——“從吳姥姥現象看‘新質科普力’”。關于“新質科普力”,吳家睿教授有全面闡釋,那么,“吳姥姥現象”又有怎樣的含義呢?
在如今的語境中,被稱為“現象級”的事物,總是不同尋常的。系列圖書《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第一輯)》(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4年版)的簡介中說:
“科學重器,筑夢未來”是吳於人教授的情懷和理想。……近年來,她帶領自己的團隊為孩子們打造了千百個生動有趣的科學講解視頻……演示了許多妙趣橫生的科學實驗,用繪聲繪色的講解吸引了千萬網友的關注。
這里所說的“千萬網友”,并非表達非常之多的夸張修辭,而是有具體統計數據的:截至2024年9月,科普博主“不刷題的吳姥姥”全網粉絲數量累計達到1400萬。吳老師還作為“銀發知播”群體成員之一入選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吳於人及其團隊融合多種傳播手段和模式,力促科普實踐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其成績在科普界、科學界,甚至更大范圍內有目共睹。把這種現象凝練提升為一個概念,就是“吳姥姥現象”。這一名稱既生動又貼切,因此很值得推廣。
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刷題”科普理念的傳承和創新
“吳姥姥現象”的形成,絕非“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結果。這是一位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老教師和她的團隊同心同德、不懈努力的結晶與升華。誠如吳教授本人在《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的“前言”中所言:
退休后,我全身心投入到從小娃娃到高中生的科技創新教育中。我和關大勇等年輕人一起研究適合中國的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育途徑,并共同踐行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符合中國育人目標的中國式理科教育……當“不刷題的吳姥姥”短視頻受到社會的關注,得到孩子們的喜愛時,我清楚地認識到用符合孩子、符合大眾趣味的方式傳播科學是社會的需要、時代的需要。
這里的“全身心投入”五個字,可謂重若千鈞。任何浮躁的心情、功利的驅動都不可能結出像“吳姥姥現象”這樣的碩果。
眾所周知,牛頓(Isaac Newton)有一句名言:“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這句話中的“看得更遠些”,意味著創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則象征著傳承。同樣地,從科學教育和科普史的視角考察,吳姥姥現象也折射出一種“站在前人肩上”而發揚光大的意境。
吳姥姥的理念與實踐,使我想起了法拉第(Michael Faraday)作圣誕科普講座的故事。那是1860年臨近年底,倫敦的報紙上刊出通告,法拉第教授將以“蠟燭的化學歷史”(The 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中文常譯為“蠟燭的故事”)為題,在英國皇家學會大講堂為少年兒童舉辦化學講座。當時,法拉第69歲,有人不解他為何要讓小孩子們做皇家學會的座上客,于是就請法拉第當面解釋。法拉第的回答是:
科學應該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們應該努力使它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從孩子開始。我認為我的講課,或者正確一點說我的談話,無論就我所要講的事物本身,或者就我試圖指出的試驗,將使年幼的聽眾感到興趣。
法拉第言信行果,“蠟燭的故事”連續講了6次。講解時,他像剝筍那樣層層剖析,并且隨時用生動的小實驗予以佐證。階梯大講堂一層層的座位坐滿了少年兒童,他們聽得全神貫注,整個會場鴉雀無聲。
大科學家法拉第用孩子的心態走到小朋友們中間,與他們一起揭示許多自然現象的基本原理。在《科學家的試驗和作家的技巧》一文中,杰出的蘇聯科普作家伊林(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Маршак)介紹了“蠟燭的故事”,并評價道:“科學家在這里沒有把自己的臉孔藏在假面具后面,在字里行間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個性……法拉第跟孩子們在一起時,善于變為小孩,善于跟自己的小讀者一起驚異、歡笑、提問和共同作出結論。”
吳於人也善于變為小孩,她甚至想辦法讓孩子們能在一定程度上意會“量子隱形傳態”“宇稱不守恒”這類艱深的概念。值得欣喜的是,時代在前進。法拉第的系列講座被整理為《蠟燭的故事》一書而傳世,而吳姥姥團隊不僅持續多年在網絡上通過短視頻做科普,還出版了一套3本《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讀者掃一掃書上的二維碼,就能回看吳姥姥那些有趣的科普短視頻,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實驗的魅力。我想,如果法拉第目睹吳姥姥科普短視頻的受眾之廣、影響之大,他一定會非常感動。
“蠟燭的故事”記敘了一段地道的科普往事。如果我們再往更系統化的科學教育方面靠攏一點,那么自然會想起《居里夫人的科學課——居里夫人教孩子們學物理》(
Le?ons de Marie Curie,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年版)。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伊夫·凱雷(Yves Quéré)為法文原版作序,題為“現代教學法”。其中寫道:
她(居里夫人)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這些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年輕人:不再是縱向的科學教學,即從一個大腦向另一個大腦傳遞知識;而是橫向的科學教學,即兒童在長者的帶領下親自踏足知識的沃土。
這種教學變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通過行為和實驗來實現。瑪麗·居里是位行家,她一邊在實驗室進行最尖端的實驗,一邊充分發揮想象力,讓科學更加接近兒童,接近日常生活。這是兩件同樣意義深遠的事。
居里夫人(Marie Curie)面向孩子們講課的時候,一手拿著U形管,一邊接二連三地向小朋友們發問:你怎么知道……?水銀起了什么變化,為什么……?產生了什么反應?你認為……?她讓孩子們嘗試著回答,讓孩子們在充滿樂趣的實踐中學習,讓他們的智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調動和發揮。借用吳於人及其團隊的口號,這種教學方式也可以叫作“居里夫人不刷題”。
同樣以“不刷題”為理念,二者實際的社會效果卻有很大的差異。居里夫人科學課的背景,是她同一些著名學者朋友分工合作,采用全新的方式,給他們那些十來歲的子女們教各種課程,其人數十分有限,勉強能算一個小小的“實驗班”吧。這個“合作班”持續了兩年,倘若不是很久以后,當初一位比較年長的學生整理的一份聽課筆記被重新發現,那么幾乎就沒人知道那時的具體情景了。
與此大不相同,吳姥姥從一開始就直接面向廣大公眾,重點是少年兒童。在《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的前言中,她說:
生活處處有科學,科學探索無止境;也希望大家明白,科學家探索人類的未知,我們也可以探索我們的未知……還希望大家明白,科學不是枯燥的文字加公式,科學也可以很好玩。你,不妨跟著我們一起玩起來!
居里夫人“合作班”的孩子們,有的后來也成了著名的科學家。我相信,今天熱衷于觀看吳姥姥講科學的短視頻,覺得科學真好玩的少年兒童,將來也一定會有不少人成長為富有創新精神的優秀科技人才。
二
“萬紫千紅總是春”:科普方法和形式的創新永無止境
系列圖書《吳姥姥不刷題·科學真好玩》將科普短視頻與紙質圖書相結合,是“吳姥姥現象”的一種濃縮,它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它是一套優秀的科普讀物;同時,它也是一部別開生面的科學入門教材;而且,它還是一種富有啟發性的科普示范。同時,“吳姥姥現象”還使我想起人們經常議論的一個話題:科普最好采用怎樣的方法和形式?
我的看法是:科普,永遠在前進的路上,科普的方法和形式,應該有更好,但是不會有最好,那里沒有“天花板”。科普需要百花齊放,注重多樣性,尤其是原創的多樣性。當某個有影響力的科普案例出現時,時常見到有人說:“搞科普,過去那一套看來是不行了,像某某這樣才是方向。”我本人也常被媒體人士問道:“卞老師,您以為如何?”
我的回答是,“過去那一套”這個概念太模糊,太寬泛了,我們姑且不談。要知道,科普是龐大的系統工程,科普戰線就像真正的戰場,那里需要有多個軍種和兵種,它們既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又協同作戰相輔相成,方有利于取得輝煌的戰果。科普戰線上的任何一種創新,都宛如一個新兵種,它無疑增強了我們的戰斗力,卻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其他兵種了。
例如,今天的AI大模型在某種意義上似乎無所不知,它也已經成為科學普及的好幫手。它的強大功能,我們理應更充分地發掘和利用。與此同時,廣大受眾對一線科學家及其團隊創作的“元科普”依然有著強烈的需求。元科普作品,作為在某個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團隊的科普成果,它的某些特點,特別是科學家親身沉浸其中的獨特感悟,是無法通過大語言模型來自動生成的。
科普,需要百花齊放,需要多樣性,尤其是原創的多樣性。就以“加強作品評論繁榮原創科普”年度系列研討會而言,先前的歷次研討雖然各有特色,但總的說來都側重于文字作品,即圖書和文章。如今,將研討的視野拓寬到吳於人的科普短視頻,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觀念上的創新:凡是以獨特的理念和方式實踐的科普活動及其產品,只要成績卓著,影響廣泛,就都有理由成為研討的對象。
傳承和創新,兩者密不可分。年逾古稀的吳於人老當益壯,不僅志在千里,而且沖鋒在前,非常值得學習。盡管如此,“不刷題的吳姥姥”并不會是科普的“天花板”,做科普一定還會有更加多種多樣的美好途徑。
值得強調的是,研討“吳姥姥現象”的現實意義,目光不能僅限于其具體內容或表現形式,更應該看到它的重要啟迪價值,那就是:科普,就要不斷地創新,創新,再創新!
通信作者
卞毓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編審(退休),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研究方向為天文學、科學史、科技傳播與出版。
本文轉自《科普創作評論》2025年第1期
《科普創作評論》期刊征稿信息
排版:沈 丹
編輯:齊 鈺
審定:鄒 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