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加萊猜想:追尋宇宙的形狀》
[日]春日真人 著,武曉宇 譯,新星出版社,2025年8月版
宇宙有沒有盡頭?宇宙到底是什么樣的形狀?人類長年不斷追問的謎題,其重大線索卻隱藏在困擾了數學界整整一個世紀的難題“龐加萊猜想”中。魔咒般的“龐加萊猜想”曾吸引了無數天才為之傾盡一生,解決這一難題的佩雷爾曼為何放棄榮譽、銷聲匿跡?數學家們為何持續挑戰這些難題?本書用紀錄片特有的敘事方式,生動呈現了破解“龐加萊猜想”的百年歷程,描繪了數學這個看似難以接近卻充滿魅力的奇妙世界,以及數學家們的奇特人生。
《圖解代數》
[英]凱蒂·斯特克爾斯 著,李永學 譯,中信出版社 | 鸚鵡螺,2025年7月版
我們現在都用阿拉伯數字,其實古埃及人和巴比倫人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數字系統,這些系統是什么樣的?代數符號沒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數學家是如何用文字完成計算與證明的?《圖解代數》用數百張手繪插圖,把公式拆解成視覺積木,讓證明過程仿佛偵探破案。在本書中,你會遇見永遠有房間的“希爾伯特的酒店”:當無限多的客人涌入時,聰明的門房只需讓1號房的客人搬到2號房、2號房的客人搬到4號房……所有奇數房間瞬間空出,輕松解決“無窮中的無窮”難題。
《重塑數學:“無窮”的探索之旅》
[德]埃涅阿斯·魯奇 著,余娟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7月版
無窮是什么?它是否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甚至不同的大???無窮是否能一直增長、無窮無盡,它是否是一種大到不能再大的東西?這些問題不只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只有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夠理解自然數的真正含義,明白那些用于計算區域大小或曲線形狀的基本原理為何非常精確且永恒有效。本書作者開啟了關于無窮這一數學和物理學中最令人費解的謎題的探索之旅,介紹了1870年至1963年期間五位大名鼎鼎的數學天才關于無限的探索歷程,這些天才的研究擴展了數學的疆域。他們分別是康托爾、羅素、希爾伯特、哥德爾和科恩。將這五個人聯系在一起的是他們對無限的迷戀、對抽象思維的熱情和豐富的想象——他們的見解構成了今天數學學科的基礎。五位數學家命運的傳奇經歷、古怪的性格,以及人生中的不公、名聲、失敗……構成了一系列激動人心的故事,即便對于不擅長數學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門捷列夫之夢:從煉金術到元素周期表》
[英]保羅·斯特拉森 著,王加祥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年6月版
化學究竟是什么?這是個跨越千年的漫長故事。從古希臘哲學家第一次思考世界由什么構成,到中世紀煉金術士對“點石成金”的執念……化學,這門古老的學科在哲學思辨和神秘主義的迷霧中艱難萌發。人們渴望理解自然的構成,掌握改變物質的力量,而這些知識往往來自泥濘、火焰和煙霧。在這里,你將會認識一群充滿熱情,甚至有點瘋狂的化學家。他們中有像帕拉塞爾蘇斯這樣特立獨行的江湖醫生,也有像波義耳、拉瓦錫這樣奠定現代化學基礎的科學先驅。你會看到他們的奇思妙想和不懈探索,他們的成功與謬誤。故事的高潮,無疑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靈光一閃——元素周期表不僅優雅地歸納了已知元素,更以驚人的準確度預言了未知世界,為化學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秩序。
《中國古代科技遺產》
戴吾三 張學渝 王吉辰 等著,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知了,2025年6月版
本書選取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史中創造并留存下來的38項代表性遺產,從歷史沿革、遺產看點、科技特點、研究與保護歷程、遺產價值五個方面為讀者進行詳盡的介紹,并在每一篇中配備多幅全景或特寫的最新遺產留存的實拍圖,深度呈現中國古代在農業、水利、交通、建筑、機械、軍事、航海等領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遺產。
《地球是怎樣變圓的》
[英]詹姆斯·漢南 著,林曳 譯,新星出版社 | 未讀,2025年7月版
從古巴比倫、古埃及、古波斯,到古希臘、古印度、古代中國;從《吉爾伽美什史詩》《伊利亞特》,到《山海經》《淮南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知,經歷了神話想象與科學實證的漫長歷程。在本書中,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詹姆斯·漢南將從遙遠的古巴比倫開始,帶領我們踏上一場跨越千年、縱橫全球的探索之旅,回望人類究竟是如何一點點掙脫了直覺的桎梏,最終認識到了腳下的土地原來是一顆漂浮在宇宙中的“藍色彈珠”,以及為什么“地圓說”值得被認為是人類第一個偉大的科學成就。
《狂怒的天空:北美五百年颶風史》
[美]埃里克·杰·多林 著 趙航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甲骨文,2025年6月版
颶風如何對北美的土地和社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擁有環境政策和規劃博士學位的埃里克·杰·多林利用來自國家颶風中心、美國國家氣象局和颶風研究部門的豐富資料,結合自身的學術背景,撰寫了一部內容翔實又生動的五百年颶風史。埃里克·杰·多林記錄了颶風登陸前的緊張時刻,描繪了颶風來臨時的排山倒海之勢,展現了美國社會應對颶風的舉措,并闡述了颶風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自然與人類:科學與現代性的塑造:1739-1841》
[英]史蒂芬·高克羅杰 著,褚平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6月版
是什么讓科學超越了學術領域,成為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決定性力量?是什么讓我們從認知迷霧中走向理性,從傳統走向現代?是什么在啟蒙時代的激蕩中,重塑了人類的世界觀與社會秩序?本書細致入微地描繪了科學與文化、宗教、政治復雜交織的情形,揭示了科學不僅是對自然現象的研究,更是現代性構建中的核心力量,并勾勒出一幅廣闊的歷史畫卷,呈現了科學如何塑造當今世界的面貌,以及那些深遠的思想與事件如何引領我們來到今天。
《肉食之謎:動物、人類以及食物的深度歷史》
[美]喬希·貝爾森 著,張向陽 馮輝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 思庫,2025年7月版
我們曾與狼群爭奪獵物,又馴化牛羊構建帝國,最終在工業化肉食中迷失自我。在《肉食之謎:動物、人類以及食物的深度歷史》中,人類學家喬?!へ悹柹魬鹆恕叭馐吵删腿祟悺钡膫鹘y理論,認為人類并不是靠吃肉才得以成為人類,未來也不必一定依賴肉食。從遠古狩獵場到現代餐桌,作者探索了人類與動物數百萬年的復雜羈絆,他既不單純批判過度食肉,也不旨在為素食辯護,而是希望引發人們反思生活在同一顆星球上的人類與動物的共生關系。
《林中足跡:森林與河岸的秘密生活》
[英]約翰·利斯特-凱 著,邱墨楠 譯,譯林出版社,2025年8月版
伶鼬、狗獾、松貂、水獺……這些靈動可愛但行蹤隱秘的鼬科動物總是能激發我們的好奇心,也深深吸引著博物學家約翰·利斯特-凱的目光。在蘇格蘭高地,他常以冥想者的姿態,耐心蹲守在樹林、河岸和峽谷的角落,觀察這些動物在不受人類干擾的情況下是如何生活的。在這本清新雋永的觀察筆記中,蘇格蘭高地的風光生動鮮活,作者與動物的相遇曲折動人,大自然舞臺上的精彩戲劇永不落幕。本書是寫給鼬科動物的一封真摯情書,更是獻給自然與野性的一首贊美詩。
《倭黑猩猩與無神論者》
[美]弗朗斯·德瓦爾 著,胡牧 李霞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6月版
作為一名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德瓦爾對動物與人類的社會性的闡述向來彼此貫通、相互詮釋?!顿梁谛尚膳c無神論者》也沿襲這一路徑,引用大量文化典故和靈長類動物的行為軼事,以演化生物學和道德哲學為基礎,將動物王國的生動故事和深入淺出的哲學分析交織在一起,由此生動而深入地揭示了生物精神世界的奧秘,探討了宗教/非宗教與社會性/生物性道德哲學之間的復雜關聯。
《生而為熊》
[法]雷米·馬里昂 著,左天夢 譯,東方出版中心,2025年7月版
從北極的冰原到歐洲的密林,從印第安的傳說到現代都市的童話,從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到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熊,這個橫跨神話與現實、荒野與文明的生靈,始終以獨特的方式與人類交織在一起。《生而為熊》既是一本關于熊的文化傳記,也是一部人與熊的萬年共生史。馬里昂在全球追尋熊的蹤跡近四十年,他不僅以專業研究者的敏銳和攝影師的細膩,探討熊何以成為力量、智慧、恐懼與溫情的象征,更引導我們重返那被遺忘的原初聯結,他讓我們相信,人與自然的親密,不僅曾經存在,也仍有可能重建。
《橡樹的一年:北美本土物種的自然觀察》
[美]道格拉斯·塔拉米 著,宋以剛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5月版
橡樹,中文正名櫟樹,殼斗科櫟屬植物的統稱。橡樹在全世界有300余種,在中國有60余種。怎樣觀察一棵橡樹?昆蟲和生態學家用一年的觀察,揭示了圍繞橡樹編織的復雜而迷人的生態網絡。橡樹提供了一個觀察樹的切面,告訴我們一棵橡樹是如何連接城市、鳥類和昆蟲,進而加深了我們與本土物種的連接。橡樹構建了一個生物能量交流的平臺,它上面發生的事情,是生命、死亡和物種交替的季節性循環。
《生命傳》
[英]菲利普·鮑爾 著,王喬琦 譯,中信出版集團 | 鸚鵡螺,2025年7月版
本書作者認為,人類制造出來的任何技術產品都不適合用來類比生物體。而將基因組作為藍圖、基因作為構建生物體的指令、蛋白質作為精準定制的分子機器、細胞作為具有固定身份的實體等理論,都被證明是不完整、具有誤導性甚至錯誤的。生命的復雜性超出了我們此前的想象,任何簡化都會帶來諸多問題。這就是我們為什么需要一種全新的生物學,來幫助理解神秘又復雜的生命運作機制。作者在本書中探索了這一新的生物學,揭示出基因、蛋白質、細胞、組織和神經系統等每一個層級都有自身的規則和原則,生命正是自這些層級的相互作用與協同運作中涌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