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工資”的風越刮越大了,前陣子也寫了一篇
因為最近密集出臺很多政策,被媒體視為“漲工資”的強烈信號。
不過,對于國央企來說,橫亙在“漲工資”面前的,仍然是兩大問題:
1、錢從哪里來?
2、政策如何落地?
我們圍繞這兩個問題,來推演一下國央企可能的“漲薪”路徑。
首先,錢從哪里來?
一是增效益。
眾所周知國央企實行工資總額管理制度,“效益增,則工資總額增;效益減,則工資總額減”。
要想提高工資總額,最好的辦法當然是提升企業效益、創造增量,
效益好了,企業富裕了,員工的收入自然水漲船高,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然而這兩年,經濟發展面臨 產業結構調整與外部環境變化的雙重考驗,國央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根據五月底財政部公布的數據,1-4月份,全國國有企業利潤總額13491.4億元,同比下降了1.7%.
在效益增長承壓的背景下,傳統的“普漲”模式,顯然不太現實。
二是轉移支付。
通俗地說,就是財政發錢。
然而,眾所周知,現在的國央企除了少數公益性和承擔戰略任務的企業之外,基本都是自負盈虧,
即便對于這些特殊企業來說,財政補貼一般也僅用于保障運營、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如 接收“企業辦社會”職能運營困難的補助政策 ),
不會直接用于補貼員工薪酬。
所以,靠國家發錢,也不太現實。
三是調節內部分配機制。
“開源”乏力、“外援”無望,只有在在存量分配上想辦法。
國央企高管的薪酬,一直頗有爭議。
原因在于民企、外企的收入靠自己在市場上真刀真槍拼出來,
而國央企,相當一部分靠政策,靠牌照、靠資源傾斜,
哪怕是競爭性國央企,在資金實力、融資成本、政企對接等方面也遠超過一般民企、外企。
換句話說,相當一部分國央企賺錢,靠的是整個平臺、體系、國家信用背書,而和高管的個人能力關系不大。
所以,國央企高管拿高薪,很多人心里是不服氣的。
事實上,高管們的薪酬,過去這些年也一直在下降:
2009年,六部門聯合發出“限薪令”,但效果有限,仍有“央企負責人千萬天價年薪”新聞爆出;
2014年,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及履職待遇規范出臺,部分高管薪酬“腰斬”;
2018年,出臺工資總額決定機制,此后,負責人薪酬在總額內單列管理;
2024年,公布國企薪酬改革新任務,要求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
2025年初,新一輪“限薪令”流出,據傳各級次負責人薪酬差將被控制在三倍以內(以總部領導年薪上限100萬元計算,下屬企業負責人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多輪“限薪”下來,對于一些高薪行業的高管來說,收入豈止是“腰斬”,簡直“膝蓋斬”。
所以漲工資的錢從哪里來?合理分析,大膽推演:
調節不合理高收入,從被“限薪”的這部分人頭上來。
其次,錢有了,政策如何落地?
分配給誰?怎么落實?
“限高”后,理論上,在工資總額不變的情況下,被“限薪”的人拿得少了,其他人就有機會拿得多了。
但這一輪“漲”,絕不是“大水漫灌”式的“普漲”,而是打破“大鍋飯”,分層分類的“精準滴灌”。
根據5月份發布的《關于加大國有企業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勵的通知》等文件,薪酬分配將重點向三類群體傾斜:
1、專業技能人才。
集團層面:工資總額向技能人才集中的子企業傾斜;
薪酬標準:技能人才薪酬標準不低于同級管理人員,高技能領軍人才可實行“一人一議”;
增量部分:一線技能人才平均工資增長不低于相應層級的管理人員,
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資增長不低于相應層級的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
并探索實行股權激勵、超額利潤分享等中長期激勵措施。
2、科技創新人才。
早在2022年發布的《國有企業科技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中就明確提出,
薪酬分配向科技人才傾斜,其中戰略科學家及頂尖領軍人才可以實行“一人一議”的協議薪酬,上不封頂。
2025年6月的國企改革專題推進會上,國資委再次提出,在薪酬分配上更大力度向科研人員傾斜。
3、一線基層崗位。
GWY國資委多次強調,“加強兜底保障,薪酬分配進一步向基層苦臟險累一線崗位傾斜”。
“限高、擴中、提低”,政策是美好的,
分配的錢有了,分給哪些人也都規劃好了。
不過,具體怎么落實,仍然需要落到一個個具體的單位。
那么,在執行的過程中:
如何確保政策層層傳導不走樣?
如何在“限高”的同時避免挫傷真正有能力的管理者的積極性?
如何精準識別和激勵三類重點人群?
能否杜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仍然十分考驗政策操盤者們的智慧與決心。
商務、咨詢、入群加V:all-for-freedom1202
加知識星球,了解更多國央企規則與生存實操
(送深度咨詢一次+原價299精華報告分享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