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姨今年62歲,退休后本該享受清閑日子,可嘴里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成了她的噩夢。每次吃飯都像上刑,喝口熱水都疼得皺眉,連小孫子都不敢靠近她說話。藥膏用了一支又一支,卻總是好了又犯,反反復復折磨了她大半年。直到女兒帶她做了詳細檢查,才發現問題根源——身體嚴重缺乏鐵和鋅!
劉阿姨的經歷并非個例。許多中老年人深受復發性口腔潰瘍困擾,卻不知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營養警報"。
鐵鋅告急,口腔黏膜首當其沖
* 鐵元素:口腔黏膜的"建筑工"
鐵是合成血紅蛋白的關鍵原料,直接影響身體各組織的氧氣供應。口腔黏膜細胞代謝旺盛,更新極快。一旦缺鐵,黏膜細胞缺氧,修復能力直線下降,微小破損難以愈合,極易發展成疼痛潰瘍。《英國口腔醫學雜志》明確指出,頑固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中,缺鐵的比例顯著高于普通人群。
* 鋅元素:黏膜修復的"加速器"
鋅在人體內參與超過300種酶的活性,是細胞分裂、組織再生與傷口愈合的必需因子。它像一位高效的"維修工",直接促進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修復更新。缺鋅時,口腔黏膜屏障功能削弱,哪怕一點刺激(如粗糙食物、輕微燙傷)都可能誘發潰瘍,且愈合過程變得異常緩慢。研究表明,適量補鋅能有效縮短潰瘍病程并減少復發頻率。
中老年群體:缺鐵缺鋅的高風險人群
為何50歲以上的朋友更要重視?
1. 吸收能力下降:隨年齡增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自然減退,對食物中鐵、鋅的吸收效率大打折扣。
2. 飲食結構單一: 牙口不好、味覺改變等因素,易導致飲食過于軟爛單調,紅肉、海鮮等富含鐵鋅的食物攝入不足。
3. 慢性疾病與用藥影響: 部分慢性病(如胃腸道疾病)及常用藥物會干擾鐵鋅吸收或增加其流失。
4. 隱性出血可能: 中老年人需警惕消化道慢性失血(如痔瘡、胃病)導致的鐵流失,這往往是缺鐵卻不自知的"隱形殺手"。
科學應對:補足營養,遠離潰瘍*
若您或家人像劉阿姨一樣飽受口腔潰瘍反復折磨,除了對癥治療潰瘍本身,務必關注鐵鋅營養狀態:
1. 飲食調整,強化食補:
* 補鐵優選: 動物肝臟、紅肉(牛肉、豬肉)、動物血制品是"血紅素鐵"的優質來源,吸收率遠高于植物性鐵。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鮮棗、獼猴桃、青椒)食用,能顯著提升鐵吸收率。
* 補鋅優選: 牡蠣等貝殼類海產品是"鋅庫",紅肉、禽肉、堅果(如南瓜子、腰果)、豆類也是良好來源。
2. 考慮專業補充: 若確診缺乏且食補效果不佳,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鐵劑或鋅補充劑。切勿自行盲目大劑量補充。
3. 關鍵一步:明確診斷!
出現反復口腔潰瘍,尤其伴有乏力、面色蒼白、脫發、指甲變脆、傷口愈合慢等癥狀時,強烈建議就醫。醫生會通過簡單的 血常規、血清鐵蛋白、血清鋅 等檢測,判斷是否存在鐵、鋅缺乏及其嚴重程度。劉阿姨就是在做了這些檢查后,才找到了反復潰瘍的"元兇"。經過3個月針對性補充和飲食調整,她的潰瘍發作頻率大大降低,終于能痛快享受美食了。
重要提醒: 口腔潰瘍成因復雜,鐵鋅缺乏是重要誘因但非唯一。白塞病、克羅恩病、某些維生素(如B12、葉酸)缺乏、糖尿病、免疫紊亂甚至口腔癌等都可能表現為頑固潰瘍。及時就醫,明確診斷是康復的關鍵第一步。
中老年朋友們,莫將反復口腔潰瘍當作簡單的"上火"。關注身體發出的"缺糧"信號,及時補充關鍵的鐵鋅元素,才能筑牢口腔健康防線,讓美味與笑容常伴左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