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財經》新媒體 撰稿人 舒志娟/文 編輯 | 高素英
中國AI智能硬件席卷海外市場、智能手機占據全球近半壁江山、中國汽車更以每分鐘一輛的速度駛向歐洲港口……這股強勁的出海熱潮背后,是“AI+云計算”的強力支撐,催生出萬億級市場藍海,吸引全球頭部云廠商展開激烈角逐。目前,全球云計算市場仍呈寡頭壟斷格局,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云占據近七成市場份額,形成堅實的競爭壁壘。
面對全球激烈的競爭,云廠商迅速布局。6月24日,阿里云加速啟動出海計劃,將在全球每個節點部署全棧AI能力,構建“全球云計算一張網”,其算力網絡已覆蓋29個地域的87個可用區。此前,華為云已推出“出海亞太加速計劃”,并投入1000萬美元專項資金。亞馬遜云科技則通過設立大灣區賦能中心,構建政企協同的全球化服務體系。
與早期出海階段相比,中國企業全球化模式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產業加速從“制造”向“智造”升級,目標市場從歐美擴展至全球,經營模式也從單點突破轉向全鏈條深度全球化運營。目前從研發、生產、供應鏈到銷售服務的全環節均深度融入全球協作網絡,但這也使企業面臨更復雜的挑戰,涉及跨國監管合規,精細化的供應鏈管理及深層次的文化適配等多重壁壘。如何通過差異化路徑構建核心競爭力,將成為重塑全球化服務市場格局的關鍵變量。
中企出海按下加速鍵 AI技術重構全球化競爭力
中國企業的出海浪潮在近兩年持續高漲,消費品、游戲、制造業等領域的全球化布局日益活躍。然而,高昂的獲客成本、復雜的合規要求、語言文化差異、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始終是橫亙在出海企業航程中的關鍵障礙。
在這波出海大潮中,中國汽車產業的表現格外搶眼。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與2023年的491萬輛相比增長了近百萬輛,蟬聯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其中,小鵬汽車已在德國、法國、英國等多國推出多款智能車型,并籌劃本地化生產,下半年將落地印尼等國;比亞迪計劃今年推動更多品牌和車型出海;吉利今年將新增超300個海外網點,強化中東、歐洲渠道網絡。
亮眼數據的背后,出海征程的挑戰日益凸顯。小鵬汽車副總經理、全球基礎設施負責人譚蔚華坦言,面對歐洲傳統汽車強國的競爭,中國車企需跨越三重關卡:研發體系的全球化重構、營銷服務的深度本地化落地,以及應對全球數據合規的“碎片化”難題。與此同時, 海外數據中心普遍面臨建設周期長、維護成本高的現實問題,構建并維護一個穩定高效的全球化數字底座,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是一項艱巨任務。
這些挑戰并非局限于汽車行業,在AI智能硬件等科技領域同樣普遍。雷鳥CEO李宏偉指出,其AI眼鏡的翻譯功能雖已實現0.3秒響應和98%以上的準確率,但要持續維持這一標準,并適應全球各地差異巨大的網絡環境和用戶習慣,尤其是在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核心功能上確保穩定一致的用戶體驗,這對團隊而言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面對多重挑戰,AI與云計算技術正成為破局的關鍵。在合規問題上,阿里通義大模型已能自動識別87個國家的合規要求,大幅提升文檔處理效率,幫助多家企業將產品準入周期從6個月縮短至45天;在用戶體驗優化上,多模態AI技術使AR眼鏡能夠識別各種特殊字體和復雜場景;對于研發協同效率,統一的云技術框架正助力中國車企無縫銜接海內外研發體系,在降低研發成本的同時,大幅提升了整體效率。
阿里云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云事業部總裁劉偉光表示,在新發展階段,技術能力特別是AI技術已從底層基礎設施升級為核心競爭力。未來十年,沒有AI能力的全球化將難以想象,這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商業模式的革新。
市場競爭加劇 差異化破局同質競爭
在全球云計算市場的激烈角逐中,中國云廠商正面臨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三巨頭”的強勢圍堵。據Synergy 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這三家企業占據全球公有云市場近七成份額,形成難以撼動的市場壁壘。
面對如此競爭態勢,中國云廠商如何才能脫穎而出?
國際市場上,長期存在一種偏見,認為中國云廠商缺乏技術優勢,只有靠價格戰取勝。事實上,經過十余年國際市場錘煉,中國云廠商已構建起具備與國際巨頭抗衡的技術矩陣,而其產品定價普遍低于國際廠商40%左右的優勢,實則源于中國供應鏈效能及本土制造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轉向更本質的競爭維度,全球化的本質是本地化。在海外市場爭奪中,如何推動本土化進程,探索出符合當地市場環境、融入本土產業發展的模式,成為云服務廠商的重要課題。
這驅動著國內云廠商加速全球基礎設施布局。目前,阿里云正加速構建一個覆蓋中國、日韓、東南亞、中東、歐洲以及美洲的全球云計算網絡,并計劃在阿聯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日本和墨西哥新建七個數據中心;騰訊云計劃投入1.5億美元在沙特建首個中東數據中心,并在印尼投入5億美元建設第三個數據中心;華為云則通過覆蓋33個地理區域、96個可用區的KooVerse網絡,搭建起全球存算“一張網”。這些基建投入不僅是滿足合規要求的必要舉措,更是深入本土市場的戰略支點。
差異化競爭成為中國云廠商的獨特破局點。劉偉光指出,與國外云服務商相比,國內云廠商的核心差異體現在發展路徑與技術起點不同。經過中國本土產業實踐,阿里云深度參與了短視頻、社交、電商等新興互聯網業態的成長,歷經“雙11”等極限業務場景考驗,形成了海外云服務商所不具備的高并發處理能力。這些實戰經驗反哺技術演進,促使阿里云構建了覆蓋全球的統一技術架構與開源體系,支持跨云、跨地域的快速業務遷移。
劉偉光進一步稱,更大的區別在于服務模式,當國際廠商固守標準化流程時,中國云服務商將"24小時即時響應"的服務文化移植海外。這種曾被詬病為"過重"的服務模式,反而成為攻克市場的利器。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看來,中國云廠商未來的機遇在于“做小、做深、做對”,即聚焦細分場景,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而非單純技術輸出。同時,嚴格遵守屬地法規,建立起長期的信任關系。在他看來,爭奪中企出海市場時,最終領跑的未必是擴張最快的玩家,而是能將中國制造效能、本土創新活力與全球運營智慧深度融合的探索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