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頻) ● 美以伊戰爭與中東局勢
1.[1099]以伊沖突:就此結束了嗎?恐怕未必 (CNN)
2.[1095]中東“必勝主義”的陷阱:伊朗、以色列與歷史的幽靈 (Foreign Affairs)
3.[1094]顛覆伊朗政權終將自食惡果 (Jacobin)
4.[1091]內塔尼亞胡打了“特朗普牌” (UnHerd)
5.[1089]辛瓦爾的 愚蠢之舉:哈馬斯10月7日襲擊堪稱當代史詩級戰略失誤(The Atlantic)
6.[1083]伊朗、以色列與美國能同時宣告勝利嗎? (The New York Times)
7.[1081]所有人都知道 哈梅內伊時日無多伊朗核心圈密謀“后哈梅內伊時代”布局(The Atlantic)
8.[1076]美加入以伊戰爭引發中東恐慌 (The New York Times)
● 美國參戰背后的美國政治
9.[1092]特朗普借伊朗空襲“套牢”2028年MAGA接班人 (Washington Examiner)
10.[1088]CNN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不贊同特朗普的伊朗空襲行動 (CNN)
11.[1082]美國民眾真想與伊朗開戰嗎? (The Economist)
● 國王特朗普
12.[1097]內行帝王之政,外施霸主之道:行政權力失控時代的美國外交政策 (Foreign Affairs)
13.[1077]特朗普對伊開戰標志危險轉變:從表演家到鐵腕強人 (The Guardian)
● 貿易戰還在繼續
14.[1093]特朗普將中東停火與貿易戰策略掛鉤 (Politico)
15.[1086]為什么美國人暫時沒有感受到特朗普關稅的沖擊 (MSNBC)
● 北約軍費
16.[1096]特朗普為何針對西班牙的北約軍費問題 (BBC)
● 穩定幣、黃金、債務危機
17.[1098]《穩定幣GENIUS法案》通過背后的隱憂 (The New Yorker)
18.[1085]黃金如何成為全球避險首選 (Financial Times)
19.[1084]“經濟心臟病”:三位頂尖專家剖析美國債務危機演變態勢 (Business Insider)
● 美國人才外流
20.[1087]美國學者為躲避特朗普打壓紛紛出走海外 (The Guardian)
● 中國電動車、特斯拉、悍馬
21.[1080]中國電動車越來越精致實惠,背后代價是否還有其他風險? (BBC)
22.[1079]“特斯拉終結行動”全記錄 (Wired)
23.[1078]悍馬:這輛車,就是美國的縮影 (Slate)
● 中國的產業政策與內卷
24.[1090]中國產業政策面臨的企業盈利困境 (Noahpinion)
II. 按語與引文
1.[1099]以伊沖突:就此結束了嗎?恐怕未必
CNN (2025.6.24)
按語: 美國前外交官、國家安全領域資深官員Brett McGurk的分析,探討近期以色列與伊朗激烈沖突后達成脆弱停火的狀態及其未來走向。作者指出,雖然美以聯合軍事行動重創了伊朗的軍事和核能力,取得了顯著戰術勝利,但并未徹底消除伊朗的核威脅與地區影響力。當前停火建立在伊朗實力嚴重受損的基礎上,但其政權依然存在,并可能秘密重啟核計劃或重建軍力。未來局勢發展面臨多重挑戰:1)以色列將繼續嚴密監控伊朗恢復動作,保留隨時打擊的選擇;2)需通過外交談判(設有時限)徹底解決伊朗核問題;3)加沙停火協議有望借勢推進,但取決于哈馬斯釋放人質。中東格局在沖突后發生重大變化,以色列地位上升,但地區和平前景仍充滿變數,取決于各方后續行動與外交努力。
字數 :4,500
鏈接: https://t.zsxq.com/fn8vQ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經過中東地區十二天的激烈沖突后,這場始于以色列對伊朗境內實施軍事與情報行動、最終以美軍打擊伊朗主要核設施為高潮的危機,目前似乎正在逐漸平息。美國總統特朗普昨晚宣布雙方達成“停火協議”,隨后以色列 和伊朗均表示接受,不過兩國在協議生效前仍然發動了最后攻擊并造成人員傷亡。 特朗普今早道出了許多中東問題調停者的無奈。他表 示這兩個國家此刻根本“搞不清自己在干什么”,并呼吁雙方遵守他提出的停火方案。 這次脆弱的停火協議能夠達成,前提是美國直接對伊朗核設施發動了軍事打擊。正如我過 去一周在CNN的討論中所 說,為了避免任務范圍不斷擴大,避免陷入目標模糊的持久戰 ,特朗普在下令發動攻擊之前,必須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達成一致。這一點很重要。雙方需要明確,美軍的這次打擊是為了推動危機走向結束,而不是開啟新的沖突階段。同時,這次行動也要有效震懾伊朗,防止其采取報復行動……
2.[1095]中東“必勝主義”的陷阱:伊朗、以色列與歷史的幽靈
Foreign Affairs (2025.6.23)
按語: 本文載于《外交事務》,兩位作者為資深中東問題專家,一位曾在奧巴馬政府任職。文章批判美西方對美以伊沖突的“必勝主義”(Triumphalism)迷思。關鍵內容包含:1)中東歷史已經反反復復證明:軍事勝利往往會引發更加危險反彈,黑九月組織、真主黨、塔利班、基地組織、伊斯蘭國的由來都是如此,2)當前美以的短期優勢,可能迫使伊朗陣營回歸傳統的“非對稱戰術”,在中長期激發更加極端的復仇行動;3)中東民族對屈辱的深刻記憶(巴勒斯坦人在加沙的遭遇)將驅動持久的反抗;4)以色列在打擊對手時采用的各種手段(暗殺、傳呼機爆炸、制造大規模平民傷亡等,都可能為對手所照搬。作者警示:武力是無法終結沖突的,只會陷入仇恨循環的黑暗隧道——“故事永遠不會終結。武力會招致反制,成功將引發反彈,最終走向反面。以色列越是接近全面勝利,就越會陷入徹底的未知”。
字數 :2,500
鏈接: https://t.zsxq.com/8kKPw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對中東地區以外的許多人來說,美國與以色列同伊朗的戰爭似乎是一場勝負分明的對抗:這兩個盟友憑借強大的軍力和情報機構對陣敵人,勝利在望,即將取得無可爭議的決定性勝利。人們總是透過歷史先例來看待這場戰爭及其預期結果:希特勒的德國被徹底擊敗,最終屈服于戰勝國的要求;日本隨后也步其后塵。當這場戰爭的支持者談論一方投降、另一方站在歷史正確一邊時,他們依據的正是這種非黑即白的進步觀與終結論。在他們眼中,歷史沿著 直線前進,快速駛向安全港灣,人們最好選對陣營,否則就會被時代拋棄。 但對熟悉中東局勢的人來說,這種想法根本站不住腳。純屬無稽之談。 中東地區有自己的歷史規律。早在2 0世紀70年 代, 約旦鎮壓巴勒斯坦游擊隊后,就催生了“黑九月”組織……
3.[1094]顛覆伊朗政權終將自食惡果
Jacobin (2025.6.23)
按語: 本文載于左翼雜志《Jacobin》,剖析美以聯合軍事打擊伊朗的深層影響。1)美國宣稱僅針對核設施,無意尋求政權更迭,但對伊朗的襲擊實際上卻大大削弱了該國政權;2)預計襲擊將促使伊朗加速核武器研發、退出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導致核擴散風險加劇;3)違反國際法的軍事行動激化中東動蕩,可能引發極端勢力崛起與全球范圍的反猶暴力事件,;4)特朗普政府背離了美國外交談判傳統,民主黨因猶太人游說團體的壓力集體失聲,美政府的戰爭決策缺乏任何有效制衡;5)作者認為,美以霸權行徑最終將自食惡果,付出長期的戰略代價。
字數 :2,900
鏈接: https://t.zsxq.com/yJn4k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局勢已經明朗。特朗普終結了外界對他是否會參與以色列對伊朗戰爭的猜測。這位一貫喜歡大張旗鼓行事的美國總統已經發動戰爭,派出B-2轟炸機向伊朗所有已知核設施(包括納坦茲、伊 斯法罕和福爾多)投擲了六枚掩體炸彈。美軍還向伊朗不明目標發射了戰斧導彈。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向伊朗傳遞外交信息稱,此次攻擊只針對其核計劃,并非意圖推動政權更迭。但特朗普的盟友、以色列總理本杰明·內塔尼亞胡明確表示,政權更迭正是以色列的目標。特朗普周日在其社交平臺Truth Social上發文質問:“為什么不進行政權更迭??”而美國的這次襲擊嚴重削 弱了伊朗神權政權,有可能直接帶來美國聲稱其所不主張的結果:政權更迭……
4.[1091]內塔尼亞胡打了“特朗普牌”
UnHerd (2025.6.23)
按語: 本文概括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通過發動對伊朗戰爭,成功套路特朗普,將美國政府卷入沖突的過程。盡管特朗普最初反對干涉,但內塔尼亞胡行動迫使其改變政策,參與了軍事打擊。這導致伊朗可能加速核武器研發并退出國際監督,加劇地區緊張局勢。而以色列將尋求機會打擊伊朗,美國也將越陷越深。長期來看,美國外交政策將越加混亂,國內政治分歧加劇,以色列也會更加孤立。內塔尼亞胡最終將自食其果,特朗普、MAGA陣營和美國也會付出代價。
字數 :2,700
鏈接: https://t.zsxq.com/TDDCc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國際事務中,一周時間足以改變整個政治格局。就在一周多前,特朗普總統還明確表示不贊成內塔尼亞胡對伊朗開戰的決定,并希望美國置身事外。這種克制態度是特朗普競選連任的核心政策,也得到其支持者的擁護,這些支持者早已對美國在中東無休止的戰爭付出高昂代價卻屢戰屢敗感到失望。上個月,特朗普在利雅得發表的重要演講中,就曾嚴厲批評新保守主義者和自由干預主義者。這些人基于不靠譜的假設,過分相信美國武力能夠改造異域社會,對中東 事務橫加干涉,結果白白耗費無數生命和財富,卻沒有取得任何積極成效。 特朗普最后總結道:“這些所謂的‘國家建設者’破壞的國家,遠比他們建設的要多。那 些干涉主義者插手的社會體系非常復雜,而他們自己甚至都搞不明白。”他的選民也認同這一點: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共和黨選民支持美國參與內塔尼亞胡對伊朗發動的戰爭……
5.[1089]辛瓦爾的愚蠢之舉:哈馬斯10月7日襲擊堪稱當代史詩級戰略失誤
The Atlantic (2025.6.23)
按語: 本文載于《大西洋月刊》,剖析了哈馬斯領導人辛瓦爾2023年發動10月7日襲擊的戰略誤判及其災難性后果。1)辛瓦爾重蹈了1967年埃及總統納賽爾的覆轍,因系統性低估以色列而發動襲擊,結果遭到潰敗;2)行動導致哈馬斯實質潰散、“抵抗軸心”瓦解,伊朗核設施及軍事能力遭到重創;3)作者認為,誤判根源在于這些敵對以色列的國家長期陷入反猶主義認知偏差與偏見,將以色列幻想為離地的外來殖民者,而低估了猶太人的決心、意志與在中東的民族根基。這種基于意識形態偏見的地緣誤判最終引發其自我毀滅。評:作者為美國左翼猶太知識分子,對特朗普是批評的,但對這些中東穆斯林國家對以色列系統性誤判及認知陷阱的分析是非常準確的。
字數 :2,600
鏈接: https://t.zsxq.com/ziadu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1967年5月26日,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就他計劃發動的戰爭發表聲明稱:“這將是一場全面戰爭,我們的根本目標是消滅以色列。”納賽爾和其他阿拉伯領導人當時確信,猶太國家的覆滅既不可避免又近在眼前。幾天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艾哈邁德·舒凱里(Ahmed al-Shuqayri)表示:“我們將消滅以色列及其居民,至于幸存者——如果有的話——船只已準備好將他們驅逐出境。”當被問及土生土長猶太人的 命運時,他說:“幸存者可以留在巴勒斯坦,但我認為不會有人活下來。” 不久后的6月5日,以色列政府基于對這些威脅真實性的判斷,對埃及和敘利亞發動先發制人的打擊,在地面摧毀了他們的空軍力量。六 天后,以色列控制了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
6.[1083]伊朗、以色列與美國能同時宣告勝利嗎?
The New York Times (2025.6.23)
按語: 《紐約時報》報道,聚焦伊朗遭受美以聯合打擊后的戰略應對,揭示伊朗通過精準選擇卡塔爾美軍基地實施有分寸的報復行動,提前預警以避免美軍傷亡,為沖突降級及停火創造轉機。美、以、伊三方各自宣稱獲勝:特朗普宣稱摧毀了伊朗的核設施;以色列強調壓制與削弱對手;伊朗則宣傳保存了核心能力,對手未能實現戰略目標等等。伊朗方面,盡管對外宣稱勝利,實際上國內面臨經濟衰退、軍力有限、政治支持不足等多重困境,既無法多線作戰,也無力打持久戰,只能尋求體面的止戰。惟西方目前無法完全確認伊朗核能力現狀,地區局勢也仍存變數。但大體看,美以伊沖突似乎已完成了階段性目標,短期內有停火的理由和條件。
字數 :2,000
鏈接: https://t.zsxq.com/jIxOS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伊朗在發射導彈之前,就已經在尋找退路。 周一早晨,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如何報復美國的襲擊。此前一個周末,美軍轟炸了伊朗三處主要核設施,而以色列持續一周的空襲已經重創伊朗軍方領 導層和基礎設施,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四名熟悉作戰計劃的伊朗官員透露,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從地下掩體發出反擊命令 , 但同時也指示必須控制打擊規模,避免與美國爆發全面戰爭。這些未被授權公開談論國家作戰計劃的官員表示,伊朗希望打擊美國在該地區的目標,但更希望避免招致更多報復。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兩名成員透露,選擇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作為目標有兩個原因:首先這是中東地區最大的美軍基 地,其次他們認為該基地參與了周末美軍B-2轟炸機對伊朗核設施的協調行動……
7.[1081]所有人都知道哈梅內伊時日無多伊朗核心圈密謀“后哈梅內伊時代”布局
The Atlantic (2025.6.22)
按語: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年事已高,統治已經進入尾聲,又適逢美國空襲后帶來的挑戰。伊朗統治集團內部分化已經分化,密謀“后哈梅內伊”時代。面對美以軍事打擊和國際壓力,一些精英人士秘密籌劃組建過渡領導層,試圖通過邊緣化哈梅內伊實現與西方和解;另一派則主張更加強硬的反擊,與美以周旋,并追求核武。評:伊朗處在戰與和的歷史十字路口,而考慮到哈梅內伊在伊朗的政治地位,一切可能還得等到他的離場才能向前推進。眼下面臨抉擇的伊朗,也許正處在某種“歷史垃圾時間”。
字數 :1,800
鏈接: https://t.zsxq.com/ikIvF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周六晚間對伊朗的襲擊,加劇了德黑蘭內部一場日益公開 的辯論:關于國家未來,以及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是否應該繼續掌權。 據兩名參與討論的消息人士透露,在美國采取軍事行動前,伊朗一些商人、政界人士、軍方人物以及高級神職人員的親屬, 已經開始秘密籌劃一套方案,準備在86歲的哈梅內伊去世或被邊緣化后接管伊朗。 根據伊朗憲法,如要罷免哈梅內伊,必須由88名神職人員組成的專家會議投票決定。但在當前形勢下,組織這樣的投票幾乎不可 能。另一種方式是內部人士施壓或勸說哈梅內伊,讓他將實權移交給臨時接替者……
8.[1076]美加入以伊戰爭引發中東恐慌
The New York Times (2025.6.23)
按語: 本文報道了美國加入以色列對伊朗的戰爭所引發的中東地區廣泛擔憂。文章指出:1) 以色列和伊朗兩個軍事強國的直接沖突已波及鄰國,美國介入更令局勢惡化,地區民眾生活在恐懼中;2)這場戰爭已經深刻改變了中東格局,以色列因安全焦慮更趨激進,伊朗則因代理人網絡受損而更顯孤立;3)周邊的阿拉伯國家既排斥以色列,也警惕伊朗,對兩個國家都不喜歡,同時更對戰爭深惡痛絕,更憂心沖突失控蔓延;4)國際社會缺乏有效行動制止戰爭,美國的支持使以色列行動基本不受限,伊朗也已誓言報復;5)專家警告沖突可能引發全球經濟沖擊,并擔憂世界可能重回“弱肉強食”的秩序。
字數 :2,500
鏈接: https://t.zsxq.com/tAd7C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中東大片地區,戰斗機和導彈頻繁劃過天空。這次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新戰爭,再次讓數百萬民眾卷入與他們無關的沖突戰火中。這場戰爭使兩個武裝精良、長期敵對的國家陷入對抗,盡 管他們在該地區屬于民族和政治上的少數,但鄰國擔憂沖突可能迅速蔓延至境外。 “我們一直生活在恐懼中,心理壓力巨大,”28歲的拉萬·穆海達特(Rawan Muhaidat)說道。她是約旦北部卡夫爾阿薩德鎮的兩個孩子的母親。伊朗導彈從頭頂飛過,防空系統在導彈抵達以色列前將其擊落的爆炸聲,嚇壞了她的孩子們。孩子們蜷縮在她和丈夫之間,擔心他們的家會被擊 中。“每次火箭飛過并爆炸,我們都以為‘這次完了’,”穆海達特女士說……
9.[1092]特朗普借伊朗空襲“套牢”2028年MAGA接班人
Washington Examiner (2025.6.24)
按語: 空襲伊朗核設施后,特朗普在向全球發布的講話中特意安排了副總統、國務卿和國防部長三人共同亮相,使這幾位最有可能在2028年競選接班人的政治前途與此次軍事行動深度綁定。此舉既回應了MAGA陣營內部對中東軍事干預的批評,又為2028年MAGA接班人選預設了政策框架。分析認為,如果空襲成功地遏制了伊朗核計劃,且沖突不進一步升級,美國成功避免卷入,則幾人將共享政治紅利;反之,如果局勢惡化,美國陷入泥潭,則幾人將承受連帶風險。特朗普借此鞏固黨內及MAGA陣營領導地位的同時,也為“后特朗普時代”的政策延續埋下了伏筆。
字數 :3,300
鏈接: https://t.zsxq.com/JTBkY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向全國宣布轟炸伊朗的決定時,特意安排副總統JD·萬斯和國務卿馬克·魯比奧站在他的兩側。 這一電視畫面將這兩位最有可能的繼任者與這次對外軍事干預行動緊密聯系在一起。 這位前真人秀明星兼制作人精心設計的電視畫面,是對“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陣營中部分人士批評的小小政治反擊。這些支持者擔心美國可能卷入另一場無休止的戰爭。在萬斯、魯比奧和國防部長皮特·赫格賽斯(Pete Hegseth)的支持下,特朗普周六堅持其對伊朗實施打擊的決定。用一位前共和黨操盤手的話說,如果萬斯和魯比奧 周六 堅持其對伊朗實施打擊的決定。用一位前共和黨操盤手的話說,如果萬斯和魯比奧未來有競選總統的抱負,特朗普此舉等于將他們與自己的行動路線綁在了一起……
10.[1088]CNN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不贊同特朗普的伊朗空襲行動
CNN (2025.6.24)
按語: 根據CNN最新民調,美國民眾對特朗普下令空襲伊朗的軍事決策普遍存在信任危機。具體表現為:1)過半民眾質疑總統的軍事決策能力,且65%要求后續行動必須經國會批準;2)民主和共和兩黨分歧顯著,民主黨大部分反對,綜合共和黨支持者居多;3)共和黨內部亦存在明顯的代際差異,年輕成員普遍不信任總統決策,呈現孤立主義取向;4)大多數人反對以任何形式派遣地面部隊(支持空襲的群體也強烈抵觸地面戰方案)。民調顯示,美國社會對軍事介入伊朗總體持謹慎或負面態度。評:特朗普在一個極有爭議、不得人心的高風險議題上試圖獲取政治加分,極易被反噬。
字數 :1,500
鏈接: https://t.zsxq.com/BqYjb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CNN委托SSRS公司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下令空襲伊朗的決定在美國國內普遍不受歡迎。調查表明,56%的美國人反對此次空襲,支持者僅占44%,其中強烈反對者的比例遠超強烈支持者。約六成受訪者 不信任特朗普在伊朗動用武力的決策能力,并擔心空襲會加劇伊朗對美國的威脅。 調查中幾乎所有問題都暴露出明顯的黨派分歧:民主黨人普遍反對空襲,而多數共和黨人表示支 持。不過,共和黨內的年輕支持者和傾向共和黨的獨立人士比其他成員更 持 懷疑態度。 獨立選民(60%)和民主黨人(88%)大多反對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共和黨 人則有82%表示支持。但共和黨人中僅44%強烈支持空襲,遠低于民主黨強烈反對者比例(60%),這可能反映出特朗普陣營內部也有部分人對海外軍事行動心存疑慮……
11.[1082]美國民眾真想與伊朗開戰嗎?
The Economist (2025.6.23)
按語: 《經濟學人》報道,圍繞美國空襲伊朗事件,聚焦分析其國內政治生態的復雜反應。盡管多數美國民眾因歷史教訓強烈反戰,但共和黨勢力卻逐步整體轉向支持特朗普的軍事決策,黨派立場與一般民意之間的割裂。同時,共和黨內也有分歧,即MAGA新興派與共和黨元老鷹派之間的分歧,但MAGA只得暫時接受特朗普的選擇。之后,文章也指出,戰爭有各種升級風險,一旦升級,或造成美方的損失,都有可能造成分歧與政治分裂。
字數 :1,700
鏈接: https://t.zsxq.com/0wH9P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唐納德·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形勢變化總是快得驚人。就在空襲伊朗之前,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美國民眾反對對伊動武。YouGov上周為《經濟學人》進行的調查表明,60%的美國成年人反對軍事干預,支持者僅占16%。這種民意很大程度上源于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記憶——大多數美國人認為這兩場戰爭得不償失。空襲發生后,輿論立即沿著熟悉的黨派路線分化:共和黨人團結在國旗周圍(同時反對民主黨)。事實上,Yo uGov為我們所做的最新民調顯示,這種分化已經開始(見附件圖表)。 這是特朗普擔任美軍總司令期間最嚴重的武力行動。在他首個任期內,特朗普只授權過有限打擊,最著名的是用無人機在巴格達刺殺伊朗將領 卡西姆·蘇萊曼尼。但他也從敘利亞北部撤軍,并與塔利班簽署阿富汗撤軍協議……
12.[1097]內行帝王之政,外施霸主之道:行政權力失控時代的美國外交政策
Foreign Affairs (2025.6.16)
按語: 本文載于《外交事務》,作者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探討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對美國外交政策造成的破壞性影響,認為核心在于總統權力的嚴重失控、規范的破壞及長期影響。1)特朗普繼承了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國會和最高法院不斷讓渡給總統、且幾乎不受約束的外交與國家安全權力;2) 特朗普利用這種權力真空,肆意地削弱美國政府的治理能力(如通過馬斯克的DOGE,大幅削減專業機構)、嚴重損害國際社會對美國的信任與好感(如欺凌盟友、任意加征關稅)、從組織和專業上掏空了國家應對未來危機所需的外交與安全機構等;3)這種不受制衡的權力使得美國的外交政策呈現出類似個人獨裁的特征,總統可以完全憑借個人意志行事,不受任何約束。而考慮到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實力,這嚴重增加了美國決策的不可預測性和對國際秩序和穩定的外溢風險;4)作者認為這種機制破壞可能是長久的,因為規范一旦被打破,未必能夠重建,完全取決于下一任總統的選擇。換言之,特朗普可能長久地破壞了美國的權利制衡機制。5)最后,作為反對派知識分子,作者呼吁美國社會重建問責機制,強化立法機構對總統權力的監督制約。
評:世人更關注的是,作為西方民主的“燈塔”美國,法治和權力制衡基礎到底是怎么這么短的時間里崩壞的,似乎幾年之間,這個國家就像鐘擺一樣被推向了另外一邊。在深刻的經濟社會矛盾和撕裂里,政治制度實際上是弱不禁風,甚至不堪一擊的。
字數 :7,000
鏈接: https://t.zsxq.com/QfzJp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才剛開始幾個月,美國國內和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就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或許無法逆轉。特朗普對聯邦政府的肆意破壞嚴重削弱了美國的國家治理能力。他在國內破壞基本憲法權利,對外來移民采取敵對態度,使得美國對那些為國家帶來活力和創新的人才不再友好。他無視國際規范和法律,損害了 美國的信譽,使美國成為不可靠的國際伙伴,甚至讓一些盟國也開始感到擔憂。 特朗普造成的損害將遠遠超出他的第二個任期。要理解這種損害,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不是他的具體政策,而是什么讓他能夠推行這些政策。特朗普現在執政的環境是,對行政部門的制衡機制幾乎完全失效,至少在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領域是這樣。自9·11事件以來,國會不斷將外交事務 權力移交給總統,卻從沒收 回 現在執政的環境是,對行政部門的制衡機制幾乎完全失效,至少在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領域是這樣。自9·11事件以來,國會不斷將外交事務權力移交給總統,卻從沒收回任何權力。最高法院也不愿意施加任何實質性的限制……
13.[1077]特朗普對伊開戰標志危險轉變:從表演家到鐵腕強人
The Guardian (2025.6.23)
按語: 本文了探討特朗普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所折射出的執政風格劇變及其潛在風險。1)特朗普從標榜的“孤立主義”轉向武力打擊伊朗核設施,暴露其“選擇性孤立主義”本質;2)指出特朗普此舉涉嫌違憲(未經國會授權),違背多數民意,反映其對權力制衡機制的蔑視;3)共和黨控制的國會縱容總統擴權,民主黨則沒有任何制約手段;4)軍事冒險可能成為特朗普鞏固權力的工具,即通過制造外部危機轉移矛盾,將國家推向不可控的軍事沖突。5)作者認為,特朗普從“表演型政客”到“鐵腕強權者”的蛻變,使他的政治成為更大的威脅與風險。
字數 :2,300
鏈接: https://t.zsxq.com/Z8fOJ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唐納德·特朗普生日當天,坦克開上華盛頓街頭舉行閱兵式 ,這不僅僅是一場滿足獨裁者虛榮心的表演。這是一次武力展示,更是一份戰略宣言。 整整一周后,這位美國總統戴著MAGA的帽子,在白宮戰情室下達了美軍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命令。超過125架戰機和75件武器——其中包括14枚鉆地炸彈——襲擊了伊朗三 處核設施。特朗普稱之為“輝煌的軍事勝利”,但實際造成的破壞程度尚不明確。 特朗普的這場豪賭贏得了以色列和共和黨鷹派人士的喝彩。但也讓部分被他 “孤立主義”言論吸引的MAGA支持者感到不安——他曾承諾要結束無休止的戰爭。最尷尬的當屬巴基斯坦,就在空襲前一天,該國還表示要提名特朗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14.[1093]特朗普將中東停火與貿易戰策略掛鉤
Politico (2025.6.24)
按語: 特朗普將中東停火事件與美中貿易談判掛鉤,宣稱停火讓中國能繼續購買伊朗石油,因此中國應購買更多美國石油作為回報。這體現他主張美國維護全球和平應獲得利益交換的外交策略。但專家質疑,停火與中美貿易并無直接邏輯關聯,中國可從伊朗和俄羅斯低價進口石油,且北京認為在伊朗問題上是美國需要中方的配合。評:特朗普希望伊朗問題能告一段落,美國可以回到更關鍵、更實質、也更難啃的“骨頭”:中美貿易戰,并為此做鋪墊。
字數 :1,700
鏈接: https://t.zsxq.com/lPtEF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中東和平進程與他最關心的貿易協議聯系在一起。 特朗普周二在其Truth Social賬號發文,稱以色列與伊朗達成的臨時停火不僅有利于地區穩定,也有助于正在進行的美中貿易談判。這篇帖子反映出特朗普希望實現更平衡的美中貿易關系,同時也表明他堅信美國作為世 界和平維護者的角色應該獲得相應回報,這一觀點他已經向全球盟友反復強調過。 特朗普在文中寫道:“ 中國現在可以繼續從伊朗購買石油。希 望他們也 能大量購買美國的石油。促成此事是我莫大的榮幸。"……
15.[1086]為什么美國人暫時沒有感受到特朗普關稅的沖擊
MSNBC (2025.6.17)
按語: 本文探討了特朗普關稅政策對美國通脹影響的延遲現象及其原因。盡管關稅已導致進口成本上升,但由于企業通過提前囤貨,暫時延緩了成本傳導,使得當前通脹數據暫未明顯體現漲價壓力。然而各種緩沖因素都具有臨時性,隨著庫存消化,企業利潤收窄,就會開始將價格轉嫁給消費者,關稅影響預計將在未來數月顯現。由于通脹前景不明朗,美聯儲自然選擇維持利率,觀望經濟影響。
字數 :1,800
鏈接: https://t.zsxq.com/A6YlN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經濟由3.4億人口支撐,國內生產總值高達30萬億美元。因此,如此龐大國家的經濟健康狀況有時難以評估并不令人意外。我們經濟 學家追蹤就業、通脹、增長等眾多指標,但有時數據既帶來清晰解讀,也造成困惑。 當前正是這樣的時期。通脹形勢尤其令人費解: 幾個月來經濟學家和零售商一 直警告關稅將推高物價,但政府公布的通脹數據卻持續走低。 就業市場表面看似良好,實則暗藏隱憂。如今我們又面臨新的擔憂:中東地區新一輪地緣政治沖突,正如往常一樣正在推高油價——這仍然是美國經濟中最關鍵的價格指標之一。 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數據的重重迷霧。但只要打開正確的霧燈,我 們就能看清當前的經濟形勢,并對美聯儲可能如何解讀當前局勢做出有根據的預測……
16.[1096]特朗普為何針對西班牙的北約軍費問題
BBC (2025.6.25)
按語: 北約峰會,特朗普政府施壓北約成員國提高軍費開支成為爭議焦點。1)西班牙因1.2%的軍費占比,成為最主要的批評對象,其首相以“違背國家價值觀”為由抵制5%新目標;2)北約內部形成地域差異,臨近俄羅斯的成員國支出普遍高于南部國家;3)政治施壓已促使加拿大、比利時等國加速達標進程;4)美國雖支出總額最高,但占比下降,波蘭成為GDP占比最高國家。報道揭示了北約軍費改革面臨的價值理念與現實安全需求之間的矛盾。評:主要成員國先同意將軍費開支(在2035年之前)提到5%,但這個目標并無約束力,反正特朗普就管三年多,可以先答應著再說。
字數 :1,500
鏈接: https://t.zsxq.com/jp1g4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總統特朗普和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等北約領導人正在舉行會議 ,計劃大幅提高國防開支。但北約近三分之一的成員國仍未達到現有的軍費開支目標。 新目標要求各成員國將GDP的5%用于“核心國防”及相關安全領 域。然而北約最新數據顯示,仍有9個成員國的國防開支低于現有GDP2%的標準。 特朗普特別批評了軍費最 低的西班牙,稱該國“開支過低”的情況“臭名昭著”……
17.[1098]《穩定幣GENIUS法案》通過背后的隱憂
The New Yorker (2025.6.23)
按語: 本文討論了美國參議院通過的《穩定幣GENIUS法案》及其引發的爭議。文章認為:1)該法案名義上為穩定幣提供監管框架,旨在將其引入主流金融體系,但批評者認為其監管標準過低,無法有效保護消費者和確保金融穩定,實質上是監管的放松;2)法案的通過被歸因于加密貨幣行業強大的游說力量和巨額政治獻金,政客被買通,鮮有人敢于反對;3)特別引人擔憂的是,法案豁免了總統持有穩定幣的利益沖突條款,而特朗普家族已涉足穩定幣業務,這引發了潛在的利益輸送和以權謀私的質疑;4)更根本的風險在于,大規模推廣由私人公司發行的穩定幣,可能在傳統金融體系與高風險的加密生態之間建立危險傳導渠道,并可能導致金融體系倒退至缺乏統一監管、容易發生擠兌和混亂的私人貨幣時代。
字數 :3,700
鏈接: https://t.zsxq.com/CRJ9s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上周,當國際社會聚焦伊朗和以色列局勢時,加密貨幣游說團體卻在華盛頓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穩定幣平臺Circl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杰里米·阿萊爾(Jeremy Allaire)在參議院通過《GENIUS法案》后不久,于社交平臺X上發文稱“歷史正 在被創造”。該法案旨在促進數字貨幣發展,并為加密貨幣資產賦予合法地位。 穩定幣的設計初衷是保持1美元的恒定價值,這使得它們比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常規加密貨幣的波動性小得多。目前穩定幣處于監管灰色地帶,監管機構將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視為受證券法管轄的證券。盡管Tether和Circle等公司發行的穩定幣全球總市值已經超過2,500億美元,但由于監管不確定性和加密貨幣與非法交易的關聯,主要銀行和其他傳統金融機構大多對其避而遠之。《GENIUS法案》(全稱為《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引導法案》)很可能改變這一現狀,將加密貨幣引入主流金融體系。該法案將穩定幣視為支付手段而非證券,并 在州和聯邦監管機構的監督下,為發行方制定了一套必須遵守的規則……
18.[1085]黃金如何成為全球避險首選
Financial Times (2025.6.13)
按語: 《金融時報》報道,探討了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黃金如何重新成為首選避險資產的核心主題。1)黃金盡管曾被視為“野蠻的遺跡”,但近年強勢回歸,受到央行和投資者(包括保守機構)的追捧;2)投資者群體和專家認為,這主要源于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地緣政治緊張以及美元主導地位受質疑等因素,推動了金價飆升;3)央行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大量購買黃金,使其超越歐元成為第二大儲備資產;4)黃金的優勢在于無交易對手風險、易于實物持有,在危機中提供保障。其受到追捧也是因為美元式微時,缺乏好的替代資產;5)美元資產因美國政策動蕩經歷重估,但黃金不會完全取代美元的核心地位,在壓力時期還可發揮“慰藉金屬”的作用。
字數 :3,400
鏈接: https://t.zsxq.com/Os6mq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經將黃金稱為“野蠻的遺跡”(barbarous relic),認為這種古老金屬與現代世界格格不入。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金本位貨幣體系的瓦解,各國央行開始拋售黃金儲備,這一拋售行為持續了幾十年之久。 對于全球經濟的管理者而言,黃金似乎注定要退出歷史舞臺。盡管這種金 屬自幾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鑄造出第一塊金條以來,就一直被用作價值儲存手段。 然而黃金如今卻強勢回歸,不僅受到不信任現代紙 幣的投機者和所謂“黃金迷”追捧,就連全球最保守的投資者也開始青睞這種貴金屬。 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 在全球央行創紀錄的購買狂潮后,黃金去年已經超越歐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儲備資產……
19.[1084]“經濟心臟病”:三位頂尖專家剖析美國債務危機演變態勢
Business Insider (2025.6.15)
按語: 本文為三位頂尖經濟專家對美國債務危機的預警分析:達里歐指出國債利息負擔過重將擠壓財政空間,債務供需失衡可能推高利率;羅格夫警示特朗普政策加速危機進程,通脹沖擊與金融抑制將帶來高利率時代,損害經濟;弗格森則指出了償債支出超過軍費的“臨界點”現象(“弗格森法則”),警告美元霸權松動風險。三方一致認為:當前的財政路徑是不可持續的,呼吁控制赤字以預防系統性風險。
字數 :1,900
鏈接: https://t.zsxq.com/t0bym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 高盛集團表示,頂尖專家正在就潛在債務危機發出警告。 ? 該銀行采訪了三位經濟專家,了解他們對美國財政狀況的看法。 ? 以下是雷·達里歐(Ray Dalio)、肯·羅格夫(Ken Rogoff)和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主要觀點分析。 投資者對政府債務不斷增加的擔憂在近 期有所緩解。但一些專家表示,美國還沒有完全擺脫困境。 高盛集團就美國債務水平上升的問題采訪了三位頂尖經濟專家,分別是雷·達里歐、肯·羅格夫和尼爾·弗格森。三人都表示,他們對即將到來的債務危機感到擔憂,尤其是考慮到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共和黨稅收和 支出法案的影響。據估計,該法案將在未來十年內使預算赤字增加數萬億美元……
20.[1087]美國學者為躲避特朗普打壓紛紛出走海外
The Guardian (2025.6.15)
按語: 英國《衛報》文章,介紹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導致美國學術界人才外流的現象。報道指出:1)特朗普政府削減科研經費(如國家科學基金會預算遭腰斬)并打壓學術自由,造成學者普遍面臨資金短缺和職業不確定性;2)大量科學家(特別是年輕學者及國際人才)因擔憂簽證政策收緊、政治審查及反科學氛圍,正積極尋求海外發展機會;3)歐洲多國(如法國、丹麥、瑞典)及加拿大等均趁機推出專項計劃,主動吸納美國外流科研人才;4)人才外流不僅削弱美國科研實力,更將引發創新停滯、公共衛生危機等連鎖反應;5)個人層面看,學者外遷既是生存選擇(如躲避移民審查),也包含價值觀抉擇(例如如拒絕美國的反智、不尊重法律的環境)。評:美國學術生態面臨深層危機,吸引和挽留人才能力被影響,甚至出現人才外流的情況。其結果將導致科研人才及能力在全球的“再平衡”;中國也應當加入爭奪人才的隊伍,不僅吸引華裔人才,還要引進非華裔人才,并將香港諸多國際領先大學作為吸引人才的平臺。
字數 :2,900
鏈接: https://t.zsxq.com/PP0R3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埃里克·舒斯特(Eric Schuster)獲得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 IO)珊瑚礁生物學實驗室助理職位時欣喜若狂。這位23歲的年輕人剛從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納米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就遇上了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他覺得自己撞了大運。 但特朗普政府對科 研經費的持續削減和對高等教育的打壓,讓他原本充滿希望的學術前景變得岌岌可危。 舒斯特表示:“我們研究所和全美各地有好幾個實驗室,基本上都因為資金短缺而遣散了所有人員。”他不僅對海洋學,也對所有科研 領域表示擔憂。他說,這種多管齊下的打壓“對幾乎所有人都造成了嚴重損害”……
21.[1080]中國電動車越來越精致實惠,背后代價是否還有其他風險?
BBC (2025.6.9)
按語: 本文探討了中國電動車在國際市場上以精致設計和實惠價格迅速崛起所引發的多方面討論。1)中國電動車憑借成本和技術優勢(如規模效應、先進電池)在歐美市場快速擴張,迫使傳統車企加速轉型;2)中國汽車的競爭力源于中國激烈市場競爭的歷練,但引發了西方關于政府補貼和不公平競爭的質疑,導致歐美采取高額關稅等保護措施應對;3)同時,西方存在對中國電動車潛在安全風險的擔憂(如數據安全、間諜活動),盡管中國政府及企業堅決否認。行業專家也認為這種風險過慮,缺乏依據。4)中國電動車的擴張趨勢已成現實,倒逼歐美產業加速調整以適應新格局。
字數 :3,700
鏈接: https://t.zsxq.com/GzEGz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中國,這款車被稱為“海鷗”,其外觀設計 名副其實。車身線條流暢銳利,明亮的前大燈向下傾斜,看起來就像一雙調皮的眼睛。 這當然是一輛汽車。它體型小巧,設計初衷是作為經濟實惠的城市代步車,但可能具有重大意義。該車型自2023年在中國上市以來廣受歡迎,如 今以“海豚沖浪”之名登陸歐洲市場(因為歐洲人顯然不像中國人那樣喜歡海鷗)。 本周在英國上市時 ,預計售價約為1.8萬英鎊。對于西方市場的電動車而言,這個價格確實非常實惠。 比亞迪“海豚沖浪”不會是最便宜的車型。由雷諾與東風汽車在武 漢合資生產的達契亞Spring,以及中國新興車企零跑汽車與斯特蘭蒂斯合資生產的零跑T03,售價都更低……
22.[1079]“特斯拉終結行動”全記錄
Wired (2025.6.16)
按語: 這是一則長篇報道,記述了“特斯拉終結行動”(Tesla Takedown)——這場針對埃隆·馬斯克及其公司的草根抗議運動的興起與影響。1)該運動源于馬斯克深度介入特朗普政府并主導大幅削減聯邦科研經費和項目,引發廣泛不滿;2)運動由社交媒體發起,迅速匯聚了環保人士、反特朗普者、聯邦雇員、工會成員、學者等多元群體,形成跨領域聯盟;3)參與者采取在特斯拉門店外舉行非暴力抗議等方式,旨在通過抵制特斯拉來施壓馬斯克退出政府職位并回應其政策;4)盡管面臨被污名化(如被指控受雇鬧事)和官方打壓(如FBI約談、被定性為“國內恐怖主義”),運動仍持續擴大并促使馬斯克減少了在政府的投入,并自認為對馬斯克與特朗普政治聯盟的破裂發揮了作用。評:美國的咄咄怪事:左翼聯合起來,一起通過摧毀特斯拉來對抗馬斯克——因為這位代表美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希望的商業領袖轉投了反對新能源行業的右翼。
字數 :7,300
鏈接: https://t.zsxq.com/sl8V0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四月的西雅圖陽光明媚,大約40名活動人士聚集在國會山社區一家名為“松木盒子”的啤酒披 薩店。這個社區有時顯得破舊。活動組織者預訂了連接戶外露臺的側廳,在正式開始前,人們進進出出,享受著溫暖的春日。有人架好了音響設備。隨后活動人士安靜下來,豎起耳朵聆聽從不太完美的揚聲器中傳出的網絡電話會議雜音。 作為該組織領導者之一,艾米莉·約翰斯頓(Emily Johnston)參與氣候運動十多年來,這是第一次參加歡樂時光活動來聆聽一家公司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這也是第一次有當地電視 臺前來報道這樣的歡樂時光聚會。“整個活動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關注,”她說。 這個名為“麻煩制造者”(Troublemakers)的組織立即得到了回應。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2 025年第一季度投資者電話會議開場時,間接承認了該組織過去兩個月的工作……
23.[1078]悍馬:這輛車,就是美國的縮影
Slate (2025.6.22)
按語: 這篇文章以試駕電動車版悍馬為縮影,探討這款車型興衰所折射出的美國政治、產業于文化特質。1)悍馬誕生于軍事行動(如海灣戰爭),其民用化象征著美國軍事力量與石油依賴;2)其高油耗、大體積迎合了美國“男子氣概”的特有消費文化;3)在環保壓力下,悍馬破產后又借電動化“重生”,一方面體現了產業轉型困境(如美國放棄了小型車、依賴補貼),也凸顯了政策矛盾(民主黨政府鼓勵電動車,但消費群體偏好大型車);4)其巨大車身帶來嚴重的道路安全問題——也是美國社會日益加劇的沖突與風險的某種寫照。5)悍馬代表上一個時代,論及美國新時代的標志,也許要讓位給馬斯克的賽博卡車。但賽博卡車同樣因為產品定位,以及馬斯克個人牽扯政治,變成了一個商業失敗;6)在電動車領域,中國已經席卷世界。美國只是借助進口限制政策,將中國車攔在國門之外,才讓這些本土汽車有競爭余地,還能留在路上;7)沒有什么比悍馬更能改變美國——它是美國軍事、政治、外交、產業、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特質與張力的寫照。
字數 :10,800
鏈接: https://t.zsxq.com/uKa8l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Joe是我當天的指揮官。他留著平頭,身穿制服,把車開了過來。這輛車 確實很大。他從十輛車組成的車隊中選了這一輛,這些車排成隊形,顏色各異,隨時待命。我要求開動力最強的那輛,現在它就在眼前:龐大的車身氣勢逼人,無聲地向我駛來。 南佛羅里達的這個春日比往常暖和,天空呈現鐵灰色。這輛車也是灰色的,確切地說是“隕石灰”金屬色。我面向前方,看著它迎 面駛來。LED大燈在午后陽光下不那么刺眼,照亮了格柵,像高辛烷值的裝飾板。整車寬度將近8英尺,高度達到6英尺7英寸。前端同時也是后備箱,高度正好到我胸腔位置。這個接觸點會讓任何高中橄欖球教練感到不滿,因為這樣的攔截姿勢太高了。兩個鮮紅色的拖車鉤點綴在車頭位置。 Joe停好車,從車上下來。現在輪到我了。我抓住車門和車框上的把手,用力爬進駕駛座。雖然我自己 身高超過六英尺,但還是試了兩次才完全坐進去。我系好安全帶,終于準備就緒……
24.[1090]中國產業政策面臨的企業盈利困境
Noahpinion (2025.6.20)
按語: 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作者對中國產業和技術發展水平本來已有較深的理解和認同,本文側重的主要是產業政策引發的弊端,具體而言就是過度“內卷”及企業的盈利困境。文章指出:1)產業政策的核心手段之一,就是針對實體企業的補貼和低息貸款,藉此推動制造業擴張,結果導致汽車、太陽能等行業積聚大量產能;2)中國企業的主戰場實際上是本土市場;而本土市場需求飽和,疊加海外貿易壁壘,迫使企業陷入惡性價格戰,包括比亞迪在內的龍頭企業利潤率持續下滑,財務情況惡化;3)過度競爭最大的問題是引發通縮風險,而加劇本來已經存在的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及債務壓力問題,最終觸發“債務通縮”的惡性循環;4)作者認為,如果企業始終在經營存續的邊緣掙扎,也會削弱企業長期投資及創新能力;5)大量企業開展激烈競爭(包括高度“內卷”的價格戰),必然會有“輸家”企業;如讓企業破產,又會引發就業和穩定問題,此時政府有動力增大補貼,維持企業運轉,導致更大的非效率問題。跨國經驗(如日本)表明,“僵尸企業”會拖累經濟。
評:作者敏銳地看到了產業政策的內在問題和矛盾,解釋了這些問題所帶來的風險。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里,關鍵領域(如半導體、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技術、新能源等)的激烈競爭又具有戰略必要性——這是當下大國科技博弈中突破技術封鎖的必經階段。長期看,市場化的淘汰機制可以幫助篩選和鍛造真正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因此,某種意義上,“內卷”和非效率現象都是產業政策所帶來的附帶結果和“代價”——盡管不理想,但很難避免。當前的真正挑戰在于:如何平衡產業扶持強度與市場效率,通過更加精準的政策,減少資源錯配與浪費、減少同質競爭,在保障科技攻關、自主創新、產業鏈安全及打造具有絕對競爭實力的龍頭企業的同時,培育更加健康、可持續的市場環境。
字數 :4,000
鏈接: https://t.zsxq.com/dVrPf (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當前分析美國經濟政策并無太大意義,頂多只能當作一場鬧劇來看。因此我開始關注中國 的經濟政策。中國政府雖然有很多不足,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們始終把經濟政策的重心放在增強國力、改善民生和推動科技進步上,而不是把經濟手段當成國內文化戰爭的工具。 目前中國正在推行多項政策,包括處理房地產泡沫破裂后的遺留問題,反制美國的關稅措施,完善醫療體系等等。但 其中最重 要 的政策,也是美國這邊人人都在討論的,就是中國大力推進的產業政策。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產業政策,我推薦從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的免費著作《中國產業政策的崛起:1978-2020》(The Rise of China’s Industria 78-2020》(The Ris e of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 1978 to 2020)開始讀起。基本情況是這樣的……
III. 如何加入(并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 「兔主席的寶藏」 ,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 : 2024年11月上線至今,1,000+篇文章、300萬+字
定位 :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 :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 :國際臻選、快評
標簽 :美國研究、中美關系、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 :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