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經過一小時四十分鐘的持續戰斗,幾艘敵艦沉入海底,空曠的航道上只有升騰的黑色煙柱標示著這些軍艦的位置。”這是法國海軍輕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艦長雷吉斯·貝朗熱海軍上校對法國海軍與泰國皇家海軍在閣昌島海域交戰的戰況描述,閣昌島(又稱大象島)是位于暹羅灣的沿海島嶼,靠近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邊境。貝朗熱聲稱徹底摧毀了敵方兩艘配備有203毫米艦炮的近海巡洋艦和三艘小型驅逐艦。在法國被德國擊敗的七個月后,這則消息是如此的振奮人心,當時法國的士氣正處于低谷,這場海戰則被譽為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偉大的勝利,給敵人帶來了決定性的失敗,一切“宛如日本在對馬島海域擊敗沙俄海軍一樣”。這是當時的評價,八十年以來一直如此。但是這準確真實嗎?
閣昌島海戰是1940年至1941年法泰邊境戰爭中爆發的唯一一次海戰,發生于1941年1月17日。西方的文獻記載基于法國的戰報。這些戰報記錄中存在不實信息并不會讓人感到意外。泰國方面的記載較難獲得,戰史的官方文獻仍屬機密。然而,閣昌島海戰是泰國皇家海軍最重要的軍事行動,對這一作戰行動進行了廣泛研究。泰國方面的記載和法國方面的記錄大相徑庭,包括參戰艦船的數量、造成的損失以及這場最為至關重要的海戰所產生的最終影響。
現在重新評估閣昌島海戰的時刻終于到了。
閣昌島海戰全景作戰示意圖,1941年1月15日至17日
戰役背景
中國、日本和泰國是僅有的三個從未被歐洲列強殖民過的東亞國家,但泰國卻險些淪為殖民地,為了維護國家的獨立地位,泰國付出了割讓近一半領土的代價。泰國和法國的關系尤為水火不容。法國巴黎政府以暹羅犧牲東部各省和保護國為代價,擴大了其自身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范圍,1867年吞并柬埔寨部分地區,1888年、1893年和1904年吞并老撾部分地區,1907年吞并柬埔寨剩余地區。1893年的法暹戰爭尤為痛心切骨。暹羅的現代海軍于1893年7月13日向外國列強打響了第一槍,作為抵制炮艦外交的經典戰例,當時法國軍艦“彗星”號和“無常”號強行攻占曼谷下游的巴堪要塞,并迫使泰國政府割讓領土和政權統治。
鑒于這段歷史,泰國密切關注法國在1940年春季遭遇到的不幸也就不足為奇了。法屬印度支那當局對日本作出的讓步,進一步刺激了泰國政府也要求法國政府對自己作出讓步。于是,泰國政府希望法國歸還30年前,即1904年和1907年占領的部分領土。10月14日,維希政府則斷然拒絕了這一要求,理由之一是法國于1940年6月12日與泰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11月,泰國軍隊開始探查法國沿柬埔寨和老撾邊境的陣地工事。1941年1月10日,泰國正式對法屬印度支那發起進攻,對老撾的兩處軍事要點部署了6個營的兵力,對柬埔寨的三處軍事要點部署了16個營的兵力。
法軍沒有對老撾方向的泰國軍隊的進攻進行激烈抵抗,但柬埔寨境內的15個法軍營,其兵力幾乎與進攻的泰國軍隊不相上下。盡管實力相當,泰國軍隊的中央部隊還是占領了柬埔寨的波貝,并向位于柬埔寨境內大約50公里的詩梳風推進。法軍集結了四個營以及一些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并計劃發起反攻。1月16日清早,他們從詩梳風西北部對泰國軍隊的先頭部隊發起襲擊。經過一整天的激戰,泰國軍隊徹底擊敗了這支法國軍隊的“大規模機動部隊”。
一幅描繪閣昌島海戰的畫作,泰國皇家海軍“吞武里”號海防艦正在法國海軍的炮火下激戰
雙方海軍實力
朱爾·泰羅海軍少將指揮駐印度支那的法國海軍。除了江河炮艇和輔助艦艇外,泰羅還可以部署五艘戰艦對泰國實施作戰:輕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標準排水量7249噸;配備8門155毫米主炮和4門75毫米高平兩用炮,12門550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33節)、大型殖民地通報艦“迪蒙·迪維爾”號和“沙內海軍上將”號(標準排水量1970噸;配備3門138毫米主炮;航速15.5節,1932年下水)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通報艦“塔于爾”號(標準排水量864噸;配備2門138毫米主炮,航速21節;1918年下水)和“馬恩河”號。泰羅海軍少將于1940年12月9日把這些艦船編入“臨時艦隊”,由雷吉斯·貝朗熱海軍上校指揮。貝朗熱是遠東殖民地的老兵,曾先后擔任“馬恩河”號老式通報艦和“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艦長。這支艦隊在金蘭灣受訓,時刻等待戰斗的號令。
法國海軍輕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1945年1月12日被美海軍艦載機擊沉于越南西貢附近的同奈河
法國海軍“布甘維爾”級殖民地通報艦“沙內海軍上將”號
法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阿拉斯”級老式通報艦“塔于爾”號,攝于1939年
泰國皇家海軍是一支新近實現現代化的軍隊,在地區范圍內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1865年,泰國皇家海軍從法國購買了第一艘蒸汽戰艦,還包括一艘輕型護衛艦和四艘炮艇。丹麥海軍中將安德烈亞斯·德黎塞留于1900年至1901年擔任泰國海軍大臣,并指揮整個泰國皇家海軍,當時泰國皇家海軍的許多軍官都是丹麥人或挪威人。在某些方面,泰國皇家海軍效仿斯堪的納維亞海軍,配備小型但火力強勁的海防艦,并由小型且快速的魚雷艇和近海潛艇作為支援。
1941年1月,泰國皇家海軍擁有如下艦船:
兩艘海防艦“吞武里”號和“圣阿瑜陀耶”號(標準排水量2301噸;配備4門203毫米主炮和4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航速15.5節;1938年服役)
兩艘裝甲炮艇“拉達那哥欣”號和“素可泰”號(標準排水量866噸;配備4門152毫米主炮和4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航速12節;分別于1925年和1930年服役)
兩艘護衛艦“他欽河”號和“湄公河”號(標準排水量1422噸;配備4門120毫米主炮,4門457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17節;分別于1936年和1937年服役)
四艘潛艇“瑪查努”號、“毗倫”號、“辛沙摩”號、“雄春蓬”號(標準排水量水上370噸/水下430噸;配備1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4門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水上14.5節/水下8節;1938年服役)
一艘驅逐艦/教練艦“帕鑾”號(標準排水量1052噸;配備3門102毫米主炮、1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和4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35節,1917年服役)
一艘炮艇“昭披耶”號(標準排水量840噸;配備2門76毫米主炮;航速16節,1918年服役)
九艘魚雷艇“莊他武里”號、“春武里”號、“春蓬”號、“北大年”號、“普吉”號、“羅勇”號、“宋卡”號、“素叻他尼”號和“達叻”號(標準排水量318噸;配備3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和6門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31節;分別于1935年至1938年服役)
三艘小型魚雷艇“榻拜”號、“空艾”號、“干東”號(標注排水量110噸;配備1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和2門457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19節;1937年服役)
兩艘布雷艦“邦拉占”號和“儂薩萊”號(標準排水量368噸;配備2門76毫米高平兩用炮;142枚水雷;航速13節,1936年服役)
九艘魚雷快艇:1號至5號艇(標準排水量11噸;配備2門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37節);6號至9號艇(標準排水量16噸;配備2門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40節)
泰國海軍大臣兼泰國皇家海軍總指揮安德烈亞斯·杜普萊西·德黎塞留,攝于1903年
泰國皇家海軍“湄公河”號護衛艦,目前作為博物館艦供世人參觀
戰役開啟
1940年12月1日,泰國皇家海軍最高統帥部派出一支強大的艦隊,包括兩艘海防艦“吞武里”號和“圣阿瑜陀耶”號、四艘潛艇、三艘魚雷艇“達叻”號、“普吉”號和“素叻他尼”號、以及布雷艦“邦拉占”號對閣昌島周圍海域進行巡邏,防范法國海軍的襲擾。1月2日,泰國皇家海軍的海防艦護送一支皇家海軍陸戰隊分遣隊從閣昌島以北的蘭喔登陸上岸。隨后由于液壓系統故障,“圣阿瑜陀耶”號海防艦于12月6日被迫返回曼谷。其余水面艦隊則于10日撤離該海域。
此時,保護泰國海上側翼的任務就一直落在潛艇部隊的身上,直到1941年1月1日。這一天,泰國皇家海軍最高統帥部命令第一中隊從曼谷駛往梭桃邑。這支艦隊由鑾沙愿·育他吉指揮,下轄海防艦“圣阿瑜陀耶”號(旗艦)、魚雷艇“素叻他尼”號、“普吉”號和“達叻”號、布雷艦“邦拉占”號,以及第二中隊,下轄裝甲炮艇“素可泰”號、魚雷艇“春蓬”號和護衛艦“他欽河”號和“湄公河”號。然而,機械故障又很快迫使“素可泰”號、“湄公河”號、“達叻”號和“春蓬”號返回曼谷。其余艦船則繼續部署在前沿海域,而第三中隊則在鑾波隆·維拉潘指揮下,下轄海防艦“吞武里”號(旗艦)、魚雷艇“宋卡”號、“春武里”號、“羅勇”號以及布雷艦“儂薩萊”號,駛往梭桃邑執行換防任務,接替已經返回曼谷的艦船。
1月13日,法國陸軍司令請求海軍開展行動以支援計劃于1月16日對詩梳風附近發動的地面攻勢。貝朗熱海軍上校會見了朱爾·泰羅海軍少將、印度支那總督讓·德古海軍上將和西貢的法國陸軍指揮官,并最終確定了作戰計劃。他們讓貝朗熱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泰國皇家海軍的部署自行決定是否發動攻擊。各艘通報艦船于1月15日下午16:00時從金蘭灣啟航。貝朗熱的座艦輕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在西貢加完燃油后于當晚趕上了艦隊。
1月15日21:00時,法國艦隊從昆島群島的錨地啟航。第二天,這支艦隊以13.5節的航速駛入暹羅灣,這是兩艘殖民地通報艦最快的航速。盡管泰國皇家空軍在該空域部署了偵察機機隊,但是這些飛機卻未能發現法國艦隊的逼近。然而,法國偵察機隊報告稱,泰國艦隊分成兩個編隊,一個駐扎在本土港口梭桃邑,另一個駐扎在閣昌島,該島是距泰國和柬埔寨邊境海岸20英里外一個小群島中最北端的島嶼。貝朗熱決定攻擊閣昌島,因為該目標距離自己的艦隊較近,并且缺乏梭桃邑港口那樣的防御工事。
1月15日,法國偵察機隊在閣昌島發現的泰國艦隊是其第一中隊,轄有海防艦“圣阿瑜陀耶”號、兩艘魚雷艇、一艘護衛艦和一艘布雷艦。然而,這一切都發生在第三中隊接替第一中隊之前,第一中隊于當晚離開該地區,并于1月16日返回梭桃邑。
泰國艦隊的錨地位于閣昌島南端,由于離島更遠處有三個小島,因此劃分出三個航道可進出錨地。貝朗熱計劃在05:30時到達該海域,比破曉時間提前了一小時又一刻鐘。5:45時,他將艦隊分成三個編隊,分別封鎖住這三個出口:輕型巡洋艦單獨行動,封鎖閣韋島以東海域;殖民地通報艦封鎖閣庫隆島和閣韋島之間海域;老式通報艦封鎖閣庫隆島和閣昌島之間以西海域。貝朗熱打算在6:15時開始作戰行動。
6:05時,一架法國盧瓦爾130水上飛機飛過泰國艦隊的錨地進行最后偵察,并報告說有兩艘海防艦和三艘魚雷艇停泊在錨地 。該架飛機隨后試圖對泰國艦隊發起攻擊,但猛烈的防空炮火將其擊退。該架飛機的報告并不準確。事實上,泰國皇家海軍第三中隊分散在各處駐防。魚雷艇“春武里”號和“宋卡”號停泊在錨地,海防艦“吞武里”號、布雷艦“儂薩萊”號和漁業保護船“田烏通”號停泊在遠離錨地的閣昌島東側,而魚雷艇“羅勇”號在那天晚上一直在東部海域巡邏,停泊在距離閣昌島東南25公里的閣骨島附近海域。海防艦“圣阿瑜陀耶”號則停泊在梭桃邑,距離閣昌島錨地近200公里。
泰國皇家海軍“吞武里”號海防艦,攝于1938年9月12日日本橫濱
海防艦“吞武里”號在日本建造,配備有203毫米主炮,這是一種創新的設計,不同于當時服役的任何其他現代船只。該艘軍艦的理念類似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近海戰列艦。
海戰打響
這架盧瓦爾130水上飛機的報告讓貝朗熱大吃一驚:他現在預計兩艘大型海防艦都會參與到戰斗,而這支艦隊的規模實力比他原本計劃的要強大得多。然而,他沒有嘗試修改作戰計劃,作戰行動一切按原計劃開展。黎明時分,水文和氣象條件皆有利于進入戰斗:海面風平浪靜;天空陰云密布,地面籠罩著一層薄霧,不過能見度相當良好。法國海軍在戰報中稱,“宋卡”號和“春武里”號魚雷艇率先向“迪蒙·迪維爾”號和“沙內海軍上將”號大型殖民地通報艦開火射擊,因為這兩艘法國軍艦在清晰的海平線和朝陽的映照下輪廓相當清晰。魚雷艇被地面的霧氣和島嶼的陰影所遮掩,這兩艘艦艇開始漫長的蒸汽機發動過程。法國殖民地通報艦從9000米外對準泰國艦艇噴射出的艦炮火光進行還擊。這兩艘殖民地通報艦此時位于泰國錨地西南6公里處,恰好位于閣庫隆島正南海域。最初的齊射距離很遠,但據戰報稱摧毀了一個泰國海岸觀察哨。“馬恩河”號和“塔于爾”號老式通報艦位于西南偏西13公里處海域,而“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則以22節航速向東航行,處于泰國錨地以南7公里的閣韋島海域,暫時處于該島的陰影遮蔽下。
6:19時,“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從閣韋島島后出現,并從1萬米的距離向泰國艦艇射擊。一分鐘后,這艘輕型巡洋艦向錨地中剛剛顯露出的艦艇輪廓發射了三枚魚雷。6:30時,隨著三聲爆炸巨響和兩百米高的沖天水柱標志著魚雷發生了爆炸 。盡管這艘法國輕型巡洋艦隨后聲稱命中了一艘魚雷艇和一艘“圣阿瑜陀耶”號海防艦,但是這輪魚雷齊射實際上沒有命中任何目標。很可能是魚雷在淺水海域自身引爆所致。
“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繼續用主炮和副炮對“春武里”號和“宋卡”號進行射擊,直到6:35時,閣拜丹島遮蔽了這艘法國軍艦的艦炮射界。與此同時,位于西部和中部的法艦編隊開始對泰國錨地進行艦炮炮火封鎖,并且兩支編隊在沙叻碧灣海域會合。6:35時至6:50時,這幾艘法艦在3000米的射程距離上對這兩艘泰國魚雷艇進行炮擊。法國海軍在戰報中稱,“春武里”號和“宋卡”號魚雷艇奮起還擊,直到兩艘魚雷艇傾覆,當時這兩艘魚雷艇仍然停泊在錨地內,其中一艘魚雷艇還發生了爆炸,煙柱直沖云霄,艇上人員死傷慘重。
雙方艦船都在進行激戰時,“吞武里”號海防艦聽聞炮聲后向南航行準備加入戰斗(其柴油發動機可讓這艘軍艦快速啟航),而“儂薩萊”號布雷艦和漁業保護船“田烏通”號則撤向了北方。
6:38時,“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發現“吞武里”號海防艦正朝東南方向航行,距離本艦正北1萬米,于是該艦將炮塔對準了這個新目標。“吞武里”號海防艦動用強大的艦炮進行了兩輪齊射。盡管這艘泰國海防艦對這艘法國輕型巡洋艦有一米的吃水優勢,但淺水區仍然限制了這艘海防艦的作戰行動。當法國輕型巡洋艦繼續以17節的航速向東航行時,“吞武里”號海防艦開始繞開淺水區進行航行,而這條航線不時會受到閣麥西島(島上有座285米的山峰)以及東部海域一片小群島的視野阻隔。6:56時,隨著海水深度變淺,軍艦的螺旋槳攪動著海底的泥漿,“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開始朝西南偏西方向航行。
7:00時至7:15時之間,“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向西南進行航行,“吞武里”號海防艦則繼續向東南航行。兩艘軍艦在島嶼之間的空隙處找準時機互相進行艦炮齊射。當對方的軍艦進出視野時,都必須重新瞄準目標。這種戰況形勢對雙方軍艦的射擊精度有著極大影響,而對“吞武里”號海防艦來說其影響更甚,因為該法國輕型巡洋艦的主炮數量是泰國海防艦的兩倍,并且射速也更高。隨后,一枚155毫米炮彈命中“吞武里”號海防艦的艦橋,當場炸死了艦長鑾波隆·維拉潘海軍上校和數名高級軍官。另一枚炮彈命中了該艦的機艙并破壞了轉向舵。與此同時,其余的法國軍艦從大約6:50時開始形成一個作戰編隊向東南駛出沙叻碧灣。到7:15時,該編隊已經到達閣拜丹島以北海域,并且開始向“吞武里”號海防艦進行集火射擊。當“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在閣拜丹島南部海域準備回轉時,“吞武里”號海防艦旋轉炮塔將火力對準這支法國通報艦編隊,并于7:20時在距離“沙內海軍上將”號一百米處進行了一輪齊射。
大約7:30時,法國通報艦編隊轉向南方航行,此時“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繞過閣拜丹島并以27節航速朝東北方向駛去。7:35時至7:45時,“吞武里”號海防艦和“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之間的距離從12000米縮短至7500米。此外,輕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繞開了島嶼的視野障礙。憑借清晰的射界,這艘輕型巡洋艦多次命中“吞武里”號海防艦,這艘泰國海防艦的后主炮塔頓時火光沖天并失去作用。“吞武里”號海防艦冒著進入淺水區的風險轉向西北航行,試圖拉開射程距離。這艘海防艦進行了數輪齊射,但炮彈都落在了距法國輕型巡洋艦50米內的海中,并且火力也開始減弱。“吞武里”號海防艦艦員們手動操作著前主炮塔,根據艦船的運動進行瞄準射擊。隨著火勢逐漸失控,該艦開始向右傾斜。7:48時,當“吞武里”號海防艦繼續向西北航行時,“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轉向朝西南駛去,雙方軍艦的射擊距離迅速拉來。兩分鐘后,這艘法國軍艦又發射了三條魚雷,估計該距離是15000米。軍艦瞭望員無法觀察到戰果,因為“吞武里”號海防艦消失在島嶼后方,而且考慮到射程較遠,魚雷要到8:03時才能到達目標海域。于是,所有魚雷都未命中目標。
閣昌島海戰作戰示意圖,1941年1月17日
戰后余波
法國海軍“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于8:02時停止炮擊,并在不到8:40時于閣庫隆島的西南海域重新加入艦隊編隊。貝朗熱擔心受到泰國皇家空軍的打擊威脅,立即率領艦隊駛向西貢。泰國皇家空軍派出兩個航空聯隊,每個航空聯隊由一個戰斗機中隊和一個偵察機中隊組成,前往上述海域,第一支航空聯隊位于那空那育空軍基地(下轄第71戰斗機中隊和第44偵察機中隊),第二支航空聯隊位于莊他武里(尖竹汶)空軍基地(下轄第72戰斗機中隊和第32偵察機中隊)。泰國皇家空軍收到作戰行動的情報信息后迅速出擊。第71戰斗機中隊的三架寇蒂斯鷹式三型(又稱霍克三)雙翼戰斗機起飛并飛向發生戰斗的海域。他們首先看見的就是正在燃燒的“吞武里”號海防艦,其中一架發動了襲擊,一枚50公斤的炸彈命中該艦,造成額外的三名船員死亡,更多的海水涌入該艦體。飛行隊長巴頌·古那蒂洛空軍中尉率領機隊朝正確的攻擊目標飛去,他們于8:48時對“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發動了襲擊。古那蒂洛聲稱他投下的一枚250公斤炸彈命中了這艘輕型巡洋艦,但炸彈并沒有爆炸。法國海軍方面記載道,前兩枚炸彈偏離目標數米遠,其余的炸彈則偏離得更遠。第二波攻擊由第32偵察機中隊的兩架沃特“V-93”海盜式偵察轟炸機組成的飛行隊發起,于9:00時執行空襲,但沒有成功。
法國艦隊向南撤退后,泰國運輸船“昌”號抵達戰斗海域,對“吞武里”號海防艦協助滅火并進行拖曳工作。盡管有這樣的援助,“吞武里”號海防艦依舊在當天下午于蘭喔附近淺水區傾覆,即閣昌島和大陸之間,距離海岸僅約兩公里。隨后該艦被打撈并拖到曼谷進行維修,但即便如此,再也沒有真正的適航能力。該艦隨后被用作魚雷艇補給艦。如今,該艦的上層建筑仍保存在泰國皇家海軍學院。
“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發射了454發155毫米炮彈和379發75毫米炮彈(其中117發是對抗兩次空襲)。這艘軍艦的火力很猛,但考慮到戰斗的射程范圍和間歇性目標捕獲的問題,法國海軍聲稱有40發155毫米炮彈擊中目標是不太可能的。此外大型殖民地通報艦“迪蒙·迪維爾”號發射了255發138毫米炮彈,“沙內海軍上將”號發射了769發炮彈,老式通報艦“塔于爾”號發射了85發炮彈,“馬恩河”號發射了54發100毫米炮彈。泰國皇家海軍“吞武里”號海防艦發射了大約100發203毫米炮彈,其麾下的魚雷艇則停泊在錨地內,從未開啟足夠的動力加入戰斗;在法國海軍強大的火力摧毀這些魚雷艇之前,這些艦艇在這場海戰中的參與度是有限的,并且根本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戰作用。泰國皇家海軍在這次海戰中陣亡83人,其中“吞武里”號海防艦上陣亡15人,其余陣亡船員均屬于魚雷艇上的艇員。法國海軍否認其艦船遭到任何損壞,但泰國艦員的目擊報告稱至少有一枚203毫米炮彈命中了“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鑒于該艦隨后的航行機動情況,不太可能受到嚴重損壞。
目前廣為流傳的閣昌島海戰,都是基于法國的戰史記載,描述了法國海軍的壓倒性勝利。“1月17日,泰國皇家海軍在柬埔寨出海口的閣昌島海域幾乎全軍覆沒。”他們將當時參戰的泰國艦隊規模擴大了一倍,將泰國皇家海軍第一中隊的“圣阿瑜陀耶”號海防艦和“達叻”號魚雷艇也納入進參戰艦隊的序列之內,并指出這兩艘艦船都被法國海軍擊沉了。此外,該段敘述中還斷言道:“毫無疑問的是,艦隊給法國帶來了比他們在隨后的和平談判中可能得到的更好條件。”
從戰術層面上來講,這場海戰無疑是法國的勝利,但是否打破了該海域雙方海軍實力的平衡?對泰國皇家海軍來說毫無疑問的是,該海軍第三中隊遭到一支更為強大的法國海軍艦隊突襲并且完敗。然而,泰國皇家海軍在該海域部署的作戰軍艦實力依舊相當可觀。時至1月20日,泰國皇家海軍已經在梭桃邑集結了第一中隊和第二中隊,一支由一艘海防艦、一艘裝甲炮艇、五艘魚雷艇和兩艘大型護衛艦組成的艦隊。為了維持該海域的戰爭實力平衡,于是這支艦隊就一直在該海域伺機而動,甚至直到1月31日還打算對柬埔寨沿岸的法軍陣地進行艦炮打擊。與此同時,法國海軍也已經發揮了自己的作用;但是軍艦消耗了大量的彈藥和魚雷,至少在短期之內無法得到補充。不管“拉莫特·皮凱”號輕型巡洋艦是否有被203毫米艦炮擊傷,但確實因近失彈和自身火炮的爆炸震蕩而受到輕微損傷,而且距上一次整修已經相隔五年半時間。這艘輕型巡洋艦于1月18日抵達西貢(今胡志明市),直到2月23日才再次出海,駛向金蘭灣。戰爭結束的時候和伊始的時候一樣,泰國皇家海軍控制著柬埔寨的沿海海域。
海戰結束后不久,日本介入調停。法國在閣昌島海戰的勝利可能是日本干預的動機,但更有可能的是泰國在地面作戰中的成功所致。一個復興崛起的泰國對日本來說比現有的局勢更具危險性。1月28日,雙方停火生效,1月31日法國維希政府和泰國的代表們在西貢的日本輕型巡洋艦“名取”號上簽署了初步協議。2月7日,最終解決方案的談判在日本東京開始。最終于5月9日,雙方簽署了最終條約。根據該條約,泰國收復了老撾的沙耶武里和湄公河西岸的占巴塞以及柬埔寨的馬德望和暹粒省。作為交換,泰國向法國支付了戰爭賠款。法國遠東艦隊和泰國皇家海軍在隨后的戰爭進程中都沒有發揮重要作用。
“吞武里”號海防艦的前主炮塔和艦體的上層建筑坐落于泰國皇家海軍學院
參考資料
O'Hara, Vincent P., The Royal Navy's Revenge and Other Little-Known Encounters of the War At Sea, Nimble Books LLC, 20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