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很多人認為書法應該為大眾服務,所以必須要符合大眾審美,所以當看不懂當今一些創新書法時,就理直氣壯的進行撻伐,似乎書法家的創作侵害了自己的權益,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片面的。
藝術確實應該為大眾服務,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也不應例外,但是書法卻是所有藝術門類中最為特殊的一個。
與其它藝術源自民間不同的是,書法從未走進民間,在文化普及度不高的古代,識字尚且需要付費,學習書法更顯奢侈,所以書法從來就不是大眾藝術,而是權貴圈子的雅趣。
自書法誕生之日起,書法就設立了多道要求很高的欣賞門檻將普通民眾隔絕開,讓普通民眾無法真正欣賞書法藝術。
第一道門檻就是文化的要求,沒有文化可以去聽音樂、學跳舞、品繪畫,但是就是無法欣賞書法。
不識字就不知道書法寫了什么,文化水平一般就無法品味書法內容的文學內涵,更別提進一步品味情感節奏了,所以對文化的要求成功的將一部分普通大眾與書法隔離。
書法欣賞的第二道門檻是藝術素養的要求,書法以文字為唯一創作元素,而文字是表意的抽象符號,沒有一定藝術素養的人很難從這些抽象符號中感受到藝術美。
盡管文字最初源自自然事物,但是經過多次演變已經無法與自然事物直接對照,如何確定書法的藝術性就成為一個無標準的難題。
當下所遵循的傳統書法審美標準都是經過幾千年的總結得出的,其中很多描述也非常抽象,比如“橫如陣云”、“印印泥”等等,就連專業書法家都難以給出統一的解釋,更別提沒有經過專業書法學習的普通大眾了。
民眾找不到合適的藝術標準去衡量書法,就只能用最常見的印刷體、美術字來對標,這也是一些人推崇館閣體的主要原因。
普通大眾欣賞書法是依賴參照的,比如傳統字帖或者印刷文字,擺脫這種參照就很難從藝術的角度去品味作品,所以對當今創新書法極為排斥。
藝術素養既是一種天賦,也需要后天的培養,國人崇尚務實,對藝術這種精神享受頗為不屑,這導致國人整體藝術素養不高,對書法的理解和認知也就普遍有限。藝術素養的要求再次將很多人阻隔在書法大門之外。
文化是硬指標,藝術素養是軟要求,硬指標容易提升,軟實力難以積蓄,即便有文化也未見得有很足夠的藝術素養,即便學過書法也不見得藝術素養就高,這也是一些書法家努力一輩子也只會寫館閣體這種下品的原因。
張旭光先生曾說過:“如果我的書法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我認為是失敗的,我的書法一定只能是極少數具有一定藝術鑒賞能力的人和認同我書法理念的人認可?!睆埿窆庀壬倪@番話也再次印證了書法不可能是大眾藝術,而是小眾藝術。
書法為大眾服務,但是并不意味著書法需要迎合大眾審美,迎合大眾審美的書法將失去個性,書法想要長遠發展,必須要堅定地走個性化的小眾審美的道路。
書法是小眾藝術,也不意味著書法可以屏蔽大眾,提升大眾審美水平是每個時代書法家的社會責任,當今書法家也有義務向大眾宣傳創作理念,主動獲取民眾的理解和認同。
也就是說書法的發展是書法家們在小眾專業群體內提升藝術水平,然后再去引領大眾提升審美水平,只有這樣整個社會和時代的書法水平才能夠得到整體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