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這樣的觀點,相信你在一些短視頻評論區看到過。對于此,有人表示說得很有道理,這句話擊中了新能源汽車的軟肋,同時也有人表示此番言論有些極端,屬于吃不著葡萄說葡萄很酸。
6月19日,權威消費者洞察與市場研究機構J.D. Power(君迪)發布了其2025中國新能源汽車可靠性研究調研成果。這份聚焦長期使用體驗的報告,揭示了新能源車存在的諸多長期使用痛點,比如新能源車引以為傲的智能座艙竟集合了諸多“槽點”。
毋庸置疑,君迪的此項報告為當下火熱的新能源市場潑了一盆“冷靜水”,如何在追求“炫技”與保障“耐用”之間找到精妙的平衡點,將是所有車企未來提升核心競爭力、贏得用戶長期信賴的必修課。
可靠性隱憂浮現,“花瓶”裂痕初現
君迪進行的這項研究主要調查了車身外觀、車身內裝、駕駛體驗、配置/操控系統/儀表板、信息娛樂系統、空調、座椅、動力總成、駕駛輔助、電池/充電這10個問題類別的192個新能源汽車質量問題。總體可靠性由平均每百輛車問題數來衡量,分數越低表明質量越好。
從研究結果來看,新能源汽車長期可靠性的行業總體問題抱怨數為244個PP100(每100輛車的問題數量,分值越低可靠性越高),該數字(即PP100值)明顯高于新能源新車質量研究(NEV-IQS)的抱怨數以及燃油車車輛可靠性研究(VDS)的抱怨數。
翻譯成大白話,意思是新能源汽車在長期使用中,平均每100輛車就會收到244個問題反饋,意味著大部分車主都可能遇到不止一個問題。由此可見,不少網友表示新能源車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并非水軍之詞,而可能是消費者的真實用車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吐槽率”不僅明顯高于新能源車剛買回來時的抱怨水平(NEV-IQS),也比傳統燃油車在長期使用中的問題反饋要高出不少。這充分說明了另一個殘酷的事實:隨著里程增加和時間流逝,新能源車暴露出的問題相對更多。
進一步來看,在車主們反饋的各類問題中,信息娛樂系統、座椅舒適性和車身外觀這三處成為了最集中的“火力點”。報告還發現一個關鍵趨勢:在長期使用過程中,車輛實際發生故障導致的問題(如系統失靈、部件損壞)的增長幅度,顯著超過了車主認為設計不合理或使用不便的問題的增長幅度。
由此可見,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不負眾望地在增長通道上狂奔,在給整個行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在快速擴張過程中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炫技反噬體驗,基礎舒適遭遺忘
除了(長期可靠性)抱怨水平比傳統燃油車在長期使用中的問題反饋高出不少外,在新能源車市同質化的當下,還存在另一網友吐槽的地方,即不少車企存在“為了創新而創新”的傾向,直觀表現在一些功能表面上看很炫酷,但實際用起來很不順手,網友直批這是典型的“撿了芝麻(參數丨圖片)丟了西瓜”。
比如這次登上“被吐槽”榜首的信息娛樂系統。車主們的不滿主要集中在觸摸屏反應遲鈍、語音識別“耳背”不聽使喚,以及音響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三大方面。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車主抱怨最多的前20個具體問題里,有四分之一直接來自信息娛樂系統。許多問題在提車時就已存在,隨著用車時間拉長,相關“槽點”的排名不降反升。這清晰地反映出,消費者對車輛智能化功能的長期穩定性和可靠性有著強烈期待,而當前部分產品顯然未能達標。
除此之外,另一項基礎體驗也被所謂的“創新”所遺忘,那就是座椅與駕駛體驗相關的問題,其抱怨量在長期使用中的增長幅度尤為突出。
數據顯示,相比新車階段,車主對座椅不舒服(如頭枕位置別扭、坐墊支撐不足)和駕駛感受不佳(如剎車“一點就沖”、方向盤轉動費力) 的長期抱怨,分別增加了8.4和7.1。
這無疑是一個警示:部分車企在追求酷炫造型和前沿科技時,可能因過于熱衷“創新”,反而忽視了車輛最基礎的乘坐舒適性和操控平順性,導致用戶在日復一日的使用中積累不滿。毋庸置疑,這給車企提了個醒,為什么在內卷且同質化的車市,優秀者總能脫穎而出,無外乎能夠在細節層面下功夫,給消費者帶來非同尋常的使用體驗。
車企必修課,在炫技與耐用間找平衡
面對君迪這項研究報告所反映出的問題,車企下一步該如何應對?帶著疑問,汽車情報新媒體咨詢了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他看來,君迪這項研究報告提到的觸摸屏反應遲鈍、語音識別“耳背”不聽使喚等問題,是相對于手機而比較出來的,因為手機給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已經很好了,而車機的發展時間還很短,后續需要時間來填平。
“主機廠要和供應商一起下大力氣,直面目前反映出來的這一系列問題,并想辦法盡快解決。”崔東樹進一步說道。
君迪中國區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楊濤認為: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相關用戶投訴量的上升,警醒車企在經歷了大量堆砌科技配置的發展初期后,必須回歸對產品質量的重視,才能贏得用戶的長期信任與市場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調研暴露出的痛點,君迪為不同類型的新能源車企指出了差異化的改進方向。
對于傳統自主品牌而言,需要更緊密地傾聽用戶聲音,優化產品設計細節,并在生產環節強化質量管控,特別是在關乎日常駕駛體驗的基礎性能方面下功夫。
國際品牌則需要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亟需攻克信息娛樂系統這塊明顯的短板,提升其智能化功能的穩定性和用戶友好度,避免因此拖累整體口碑。
自主新勢力品牌雖然以創新和快速迭代見長,但要在長期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保證產品品質的持續穩定,并加快迭代優化步伐,以靈活應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
新造車自主品牌的調研數據則顯示,除了動力系統相對穩定外,其他大部分類別的問題在長期使用后抱怨都有所上升,其中座椅舒適性和駕駛體驗相關問題的惡化程度最為顯著,需要作為重點改進領域。
【結語】綜上所述,君迪的這份調研報告,無疑為高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敲響了質量警鐘。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車輛的長期可靠性——尤其是智能座艙的穩定性和基礎駕乘的舒適性——已成為影響車主滿意度和品牌忠誠度的關鍵因素。
如何在追求“炫技”與保障“耐用”之間找到精妙的平衡點,將是所有車企未來提升核心競爭力、贏得用戶長期信賴的必修課。畢竟,對消費者而言,一輛經得起時間考驗、越開越順心的車,遠比短暫的“驚艷”更為重要。長期可靠性,正成為新能源賽道下半場角逐的核心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