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幽門螺桿菌頻繁登上微博熱搜,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幽門螺桿菌。2021年底,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布的第15版致癌物報告中首次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一類致癌物。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一半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有關,而數據顯示我國超一半人攜帶幽門螺桿菌,也就是說,兩個中國人中便有一個攜帶病菌。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一定會得胃癌嗎?感染者會有哪些癥狀?如何有效防范幽門螺桿菌?為此,記者展開采訪報道。
多數患者在兒童期即被感染
“最近胃里不太舒服,經常口臭,去醫院體檢時發現我攜帶了幽門螺桿菌,醫師告訴我不必太擔心,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腸胃病菌,吃飯最好分餐,可以避免身邊的人感染。”北京市民林女士告訴記者。
幽門螺桿菌是什么?
公開資料顯示,幽門螺桿菌簡稱Hp,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呈螺旋或S形,有鞭毛,因此把它稱為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也是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原。胃癌是腫瘤高發癌種之一,發病率在全球排名第四,死亡率高居第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叢方遠告訴記者,部分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后沒有明顯癥狀,可能也不會發
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癥狀因發病部位不同有所差別。新近感染者可能出現急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約30%進展為慢性胃炎,10%—20%發展為消化性潰瘍,少數發展為胃癌和MALT淋巴瘤。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疼痛、飽脹、噯氣、晨起惡心等消化道癥狀,還有可能出現乏力、臉色蒼白等伴隨癥狀,此外,感染者出現冠心病、兒童生長發育遲緩等腸外疾病風險性也會增大。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的數據,2015年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二,每年新增病例約67.9萬例,死亡病例49.8萬例,而幽門螺桿菌感染則是我國胃癌的主要原因。一半以上的中國人都感染幽門螺桿菌,其中20歲以下的人群中,感染率高達37.1%。許多患者在兒童期即可能被感染。
據悉,我國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25%—64%,且每年以0.5%—1%速度遞增,增長速度由快速逐漸減慢,50—60歲后則漸呈遞減趨勢。幽門螺桿菌在年老的胃腸道疾病患者中感染率甚至超過70%。
感染幽門螺桿菌是否一定會轉變成胃癌?叢方遠介紹,幽門螺桿菌感染所引發的胃癌,通常情況下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時間,如會經歷淺表性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低中高度的上皮組織異型增生,然后才會轉變為胃癌,其中也只有重度腸化生才能算得上癌前病變,也就是說,不是一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會突然變成胃癌的。
幽門螺桿菌主要通過口—口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可能與水源供應、生活習性、居住環境、公共衛生條件、教育水平有關。病菌一旦從口腔進入人體定植后,人體則難以自發清除,從而造成持久或終生感染。
“抗幽”產品爆火,究竟可不可靠
在購物平臺上,幽門螺桿菌相關檢測和治療產品豐富多樣。以幽門螺桿菌檢測試紙為例,記者在平臺搜索到,各商家推出多種試紙,可以通過唾液進行檢測,簡單方便,且月銷量通常以成千上萬為計。兩人份通常為9元左右,購買數量多可降低到每份2.5元。
今年1月,國內首個適用于“消費者自測”的幽門螺桿菌檢測產品在阿里健康平臺首發。首次實現了取樣和檢測“驗孕棒”式一體化設計,采樣后將取樣棒插回試劑管,10秒搖勻,按下管蓋后10分鐘即可讀取結果。產品說明提到,檢測過程無創無痛,也無需服藥和空腹,對樣本采集無特殊要求。
然而,幽門螺桿菌檢測試紙檢測結果準確嗎?叢方遠表示,幽門螺桿菌試紙的準確性不是很高,建議患者還是要去醫院做檢查。臨床上,通常采用碳13或碳14尿素呼氣試驗來檢測,無創、便捷、準確度高,這是檢測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首選方法。非侵
入性方式還包括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試驗,或血幽門螺桿菌抗體檢測等。此外,侵入性檢查可通過活檢尿素酶檢測、組織學檢測或細菌培養等方式來確定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
艾媒咨詢調研數據顯示,有近80%的受訪用戶愿意使用幽門螺桿菌自測產品,并看好未來幽門螺桿菌自測產品市場。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隨著幽門螺桿菌重視程度提高,幽門螺桿菌自測產品有望成為必需品,未來市場規模將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市場發展空間廣闊。
幽門螺桿菌檢測具有百億元的市場空間,疫情環境順應居家自檢場景。根據愛康國賓采訪,如今國內每年體檢人次近5億,2018年為4.4億人次,幽門螺桿菌體檢檢測市場前景有望達到212.0億元。居家自檢產品由于其操作簡便、無需檢測前服藥、結果獲取速度快等優點,預計市場空間有望達到63億元。
記者注意到,利用為焦慮買單的消費者心理,今年以來,“抗幽”產品越來越火爆,除檢測試紙外,還有益生菌、牙膏、酸奶、酵素等。
據了解,目前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靠抗幽門螺桿菌藥物進行治療,多采用聯合用藥方法,如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四聯療法。患者在接受正規治療時,應盡量避免和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一起進餐或密切接觸,并且病菌根除后還有可能再次感染,因此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防范幽門螺桿菌
近期,幽門螺桿菌逐漸走入公眾視野,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重視,這是件好事。然而,歸根結底,還是該考慮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以防范幽門螺桿菌的感染。
有數據統計,在發展中國家,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相對較高,約為50%—80%;而在發達國家,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較低,約為25%—50%;我國平均感染率為50%左右,可以說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幽門螺桿菌的攜帶者。
飲食習慣和間接糞口傳播也是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艾媒咨詢調研數據顯示,超過八成(88.2%)的受訪網民有過胃部不適的情況,其中近七成(69.7%)的受訪網民胃部不適的原因是飲食不規律,其次為工作壓力大、心情不暢、喝酒、抽煙。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引起胃部不適的主要原因。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病從口入,我國之所以會有如此龐大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人群,與我國飲食習慣常常需要共用餐具、共享食物密切相關,有些地方人群至今仍不習慣使用公筷,加快了病菌傳播速度。
個人預防幽門螺桿菌是完全不夠的,家人同時預防治療、碗筷消毒、使用公筷以及分餐、注意口腔衛生、定期換牙刷都是預防該菌感染最關鍵措施。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與兒童的餐具除了分開使用外,更要摒棄用嘴對嘴的方式給嬰幼兒喂食或將咀嚼后的食物給孩子吃的習慣。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曾表示,國內目前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針對個人的“檢測和治療”策略及“篩查和治療”策略,家庭成員間幽門螺桿菌感染傳播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家庭內部的隔代傳播、幼兒之間的傳播、母嬰之間的傳播、共餐共具的傳播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幽門螺桿菌感染沒有得到有效防控。
注意保暖,不要受涼,定時吃飯,可以少量多餐,吃點容易消化的東西。飲食生活無規律,沒節制,讓寒濕之氣入侵體內,陰陽失去平衡,膽囊收縮機能減弱,膽汁減少,食物消化慢,反之 又增加膽的負荷,出現膽區不適,膽往往是被忽視
不可小瞧膽囊,作用大著呢,閑暇之余到附近田間野地溝旁挖些灌南|苦菜,產自于江蘇蘇北灌南等地,用時加紅糖適量,溫飲,平時食東西清淡些少油,少食生冷油辣之物,晚上盡量早點休息。早飯得要吃。
過去抗癌的重點是治療晚期胃癌而忽視了胃癌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預防需要做到“四早”即:早防、早篩、早診、早治。李兆申表示,希望能夠采取簡單有效的方法,讓更多人加入到消化道早癌篩查項目中,提高國民關于胃癌的早篩早診早治觀念,進一步提升我國消化道腫瘤的防治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