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想象里,科研似乎總與“冷板凳”“一輩子只干一件事”的悲壯畫面相連,仿佛科學家們是在孤獨與清苦中默默堅守的苦行僧。然而,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換個思路,就像很多普通人“工作了一輩子”,一輩子基本在同一個崗位或職業上深耕,那是什么支撐他們走下去的?其實,科研亦是如此,簡單來說,科研就是一份特殊的“上班”,科學家們在其中享受著探索的樂趣,追逐著知識的光芒。下面來和大家聊聊一個正常科學家的成長路線。
01,第一步——起步
一般情況下,從博士畢業算起,這個可能比較特殊,畢竟大部分行業不需要博士起步,但是科研這個領域,在當今,博士是基本要求了。在30歲附近,博士畢業了,進入高?;蛘呖蒲性核?,由于我國的科研主要是高校為主,所以接下來會稍微提一下科研院所。
在高校,教學和科研都要做,在基本上是每個教師都要從事的,當然也有個別是研究員序列。
大學老師課少,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還有寒暑假。雖然會有一些瑣事,但是絕對沒想的那么多。而且,教書并沒那么枯燥,看著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性格,如果你要深入接觸,那真是一個新世界。
比如我每次監考的時候,查學生證就是很開心的事情,看看不同人的家庭住址聯想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再看看他們的日常,看看他們的年齡,這2個小時就會過得很輕松。上課也是,認真上課,那絕對是非常多彩的體驗。
但是大學沒有專門的科研時間,這些時間就是教學之余要做的。
于是老師們做科研,申請基金,發論文,拿專利等等,然后借此評職稱(絕大多數都是這個目的),沒辦法,僧多粥少,評職稱就是個優中選優的過程,你想評職稱,滿足條件只是基本的,還要比別人多一點才能讓你順利些。而且,職稱還和收入直接相關啊,所以你就想著在公司要多做點事情來增加收入唄。
02,第二步——凸顯
不過,如果你要想在眾多教師中脫穎而出,那么就需要申請到一些比較有價值的基金項目,俗稱帽子。比如優青為代表的的青年帽子,這個一般要求是38歲之前(女性40)。當然,申請基金,本質上是因為你不能自掏腰包(如果你老有錢了,也可以自己funding自己),所以你需要政府給你支持,支持你做研究啊。
所以,你要說服評委們支持你,那就需要你告訴評委,你需要做的內容,很值得做,你也有能力做。
而這二者,前者,你需要去深入的了解這個項目,提出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大量的了解前沿科學。后者嗎,證明能力,就是你有一些基礎,比如你前期的研究和現在研究有連續性和支撐性,以及你的研究成果支持你能承擔。
基本上拿到了優青,那可以稱得上青年俊杰了,在清北中科院可能比較多,但是在普通211以及之下的學校里,你都可以稱得上人中龍鳳了。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說的申請項目,并不是說你要上刀山下火海,而是你在做科研過程中,你的結果如何,很大程度決定了你的成就。但是這東西,絕對不是一份辛苦一分收獲的。有些領域,比如農學,哪怕你天天在地里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很難做出優秀的成果,而反過來,有些領域,可能就是在實驗室里倒騰倒騰,就有了非常優秀的成果。
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吧。而且,還得看命,比如n年前我老板拿優青的時候,只有一篇10分,前年我一個朋友拿到優青,就得好幾個10+了,而聽說這兩年,更是得cns保底了(生命口)。
03,第三步——杰出
其實,這個時候,大部分的老師依然是平平淡淡,但是只是相對平淡而已,人家上完課回家照顧小孩,或者拿著釣竿去釣魚了,不亦樂乎。但是有一部分非常優秀的老師,就非常凸顯了。
他們會在45歲之前,申請到更加優秀的項目,比如杰出青年基金,或者長江學者計劃。這些人才在清北中科院等學校比較多,但是在普通學校里,正高級職稱是基本的,不少往往還擔任著學院的領導職務,比如院長之類的(當然在很多牛校里也有不是的)。
反正到了這個層次,基本上屬于非常優秀的人才了。他們往往也不需要親自做科研了,主要負責招收學生并給學生指導科研,同時申請項目來支撐科研體系。
04,第四步——終身成就
再往上,那就是院士了。我國院士不限年齡,所以這一步很大程度就是終身成就了。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人算冷板凳嗎?
05,這算冷板凳嗎?
其實不是啊。至少一路過來,他們過得絕對比大部分同行都要好很多。
首先是待遇方面。高校教師待遇雖然一般,但是絕對高于大部分城市的平均水平,甚至可能是中上收入。
我雖然天天看教師們哭窮,但是這似乎是一種教師們的本能,事實上,我了解的絕大多數教師都過得不錯,有房有車都是基本的生活,子女教學也不會太差。
其次,能夠發展到院士,他們的每一步都要比其他人過得更好。基本上院士發展過程,他們在同齡人中絕對是非常優秀的。舉個例子,38歲的優青,他的同事可能不少還在為副高而拼搏,但是優青往往已經拿到了正高。而且不少學校對這些優秀人才都特別優待,年收入比同齡人高2倍是很常見的。
45歲的杰青長江,基本上更是學院院長之類的,大家會覺得自己的院長過得很苦?
06,一輩子做一件事很枯燥?
再次,一輩子做一件事很枯燥?其實,只是人家“概括”而已,比如,某個人一輩子就做科研,這也叫做一件事。事實上,別說這么宏大了,哪怕你只做生命醫學,甚至只研究一種疾病,那都是非常龐大的事情,絕對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磨一根針”這種枯燥的事情(事實上這種也拿不到院士)。
舉個例子,某院士是研究艾滋病的,你會覺得,他一輩子和艾滋病打交道,是不是很苦而且很枯燥啊。當然不是。
首先,他最早做病毒,并且接觸到了艾滋病毒這個科研內容。
然后,他盯著艾滋病毒去研究,可是艾滋病毒有太多要研究的,病毒起源是哪里?病毒如何復制?病毒如何傳播?病毒如何改造。
這其中可不是一句話說完的,就以病毒改造為例,一個病毒9.8k,也就是9800那么長,每一個位置的作用、影響都不同,都決定了艾滋病毒的特性。你改造了下654,發現這病毒感染增強了,這病毒有新特性了,你繼續研究下去,就是n年過去了。
類似的東西,絕對不是重復重復重復,而是創新創新創新。你發現的很多東西可能都是人類從未研究過的。所以,說枯燥,那真是錯誤的認識了,科研絕對不是枯燥,而是新穎。
這期間,工資照樣拿,國家發財政工資,旱澇保收不說,發了好的論文或者申請到了基金,還能得到獎勵,評了職稱,工資也會增加。當然,這其中,每一步,都是一個篩選。全國高校教師大概快300萬了,而到了杰青等級別,可能就幾萬了,院士更是累計才2000左右。也就是說,這些人本身就是優中選優。
比如你做科研覺得累,還是躺平過日子,那么接下來你過得依然舒服,只是名氣和收入可能比不上杰青院士唄。事實上,做科研,探索新東西,有國家保底的基本收入,還有國家支持你做科研,這簡直是太幸福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是針對當前的情況。歷史上,還是有非常優秀的人才一心為國,我對他們充滿了敬仰和敬意。
但是必須指出,國家給予的基本支持,比如基本收入,以及科研經費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最后有一點,就是,人不是一開始就是注定是院士之類的,而是一步步積累,一步步的發展最后成就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