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乘坐的大型客機是否可能僅由一名飛行員駕駛?對于這一顛覆性的設想,歐盟航空安全局(EASA)近日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給出了一個明確的階段性答案:在當前技術水平下,尚不可行。報告指出,在目前需要雙人駕駛的大型商用飛機上,單人駕駛操作尚無法充分證明其能達到與現有雙人機組同等的安全水平,在此項技術獲得推薦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和開發新的技術。
研究背景:eMCO與SiPO——“單人制”的兩步走設想
這份報告源于EASA自2021年以來一直在進行的“擴展的最低機組操作-單人駕駛操作”(eMCO-SiPO)項目。該項目由歐盟“地平線歐洲”工作計劃資助,旨在探索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減少商業航空運輸飛機駕駛艙內飛行員數量的技術和法規可行性。
該項目重點研究了兩種循序漸進的操作概念:
- 擴展的最低機組操作(eMCO):即在飛行的巡航階段允許單人駕駛。在此模式下,飛機的安全水平需通過一系列“補償措施”(如先進的駕駛艙設計、地面輔助系統、工作負荷分擔技術等)來確保不低于現有的雙人制操作。
- 單人駕駛操作(SiPO):這是一個更長遠的目標,即在未來的某個階段,實現從起飛到降落的全程單人駕駛。同樣,其前提是必須有完善的補償措施(包括應對飛行員突然失能等極端情況的能力)來保障同等的安全水平。
核心結論:為何“單人制”駕駛艙尚不安全?
EASA的報告明確指出,以現有駕駛艙設計為參考,在當前的研究范圍內,單人駕駛(即便是eMCO模式)的安全性尚無法得到充分證明。這一結論并不出人意料,因為EASA在今年1月發布的《歐洲航空安全計劃》中就已表明,任何單人駕駛新概念的實現,都需以駕駛艙技術的變革為前提。
報告指出了五個關鍵的考量領域,這些領域恰恰是目前第二名飛行員所扮演的、技術尚無法完全替代的核心角色:
飛行員失能監控(Pilot incapacitation monitoring):如何及時、準確地探測到獨自駕駛的飛行員是否出現突發健康問題(如昏厥)而無法繼續操作飛機?
疲勞與嗜睡(Fatigue and drowsiness):單人長時間執行任務,如何有效管理和監控其疲勞與嗜睡狀態,防止因精力下降導致失誤?
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在eMCO模式下,輪休的飛行員被喚醒后,可能會經歷一段認知能力和反應速度下降的“睡眠惰性”期。如何確保其能迅速恢復至最佳狀態以應對突發狀況?
交叉檢查的缺失(Cross-checks):在雙人制機組中,兩名飛行員會相互核對操作、檢查儀表讀數,這是防止單點人為失誤的重要安全網。單人駕駛時,如何彌補這一關鍵環節?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飛行員在獨自駕駛期間的生理需求(如用餐、上洗手間)如何得到安全滿足?
未來展望:“智能駕駛艙”的漫漫長路
盡管短期內為單人駕駛亮起了“紅燈”,EASA并未完全否定其未來的可能性。報告展望了一個更長期的發展方向——“智能駕駛艙”(smart cockpit)。未來的駕駛艙可能會集成一系列創新技術,例如:新型工作負荷分擔功能:通過高度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減輕飛行員的操作和決策壓力。
飛行員狀態實時監控:利用生物傳感器等技術,實時監測飛行員的生理指標、警覺度甚至失能狀態。
安全威脅防范方案:構建更智能的系統來預防潛在的安全威脅。
然而,EASA也謹慎地強調,即便是“智能駕駛艙”的構想,也必須依賴于這些新技術首先在常規的雙人駕駛操作中被廣泛應用,并通過積累大量數據和經驗,證明其能帶來切實的安全性提升。
結語:安全第一,技術革新前的冷靜思考
EASA的這份報告,是基于其對安全風險評估、人為因素、空中運營、疲勞風險管理和飛行培訓等五大關鍵領域的系統性研究得出的。它為全球航空業在探索未來駕駛艙模式的道路上,提供了一次至關重要的、以數據和科學為依據的“冷靜思考”。報告明確傳遞出一個信息:在商業航空領域,任何以效率或成本為導向的革新,都必須堅守安全這一不可動搖的基石。在能夠完美復制第二名飛行員所提供的認知協作、監督糾錯和應急備份等復雜功能的成熟技術問世之前,雙人駕駛依然是保障億萬乘客安全飛行的黃金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