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太閑了,忙起來就好了!”
“別矯情了,你就是不想上班/上學吧?”
“又是玉玉癥?裝也裝點新鮮的啊!”
“出去多社交,跑跑步就好了!”
對于抑郁癥,這樣的討論并不少。
究其原因:抑郁癥看不見摸不著,我們似乎很難在生活中給出一個客觀的判定標準。
我們已經知道,抑郁癥絕非懶惰或「閑」出來的情緒低落,而是一種復雜、真實且需要專業干預的醫學疾病。
但抑郁癥又確實可以讓人暫時「逃離」一些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人生責任。
如何區分是疾病使然,還是刻意逃避?
診斷抑郁癥需要精神科醫師專業、謹慎的評估。
抑郁癥的核心特征是:持續的痛苦與功能損害。
真抑郁時,患者體驗的是深刻的、持續(至少2周)的痛苦,遠非“不開心”。
這些癥狀導致其在工作、學習、人際交往等多個重要領域出現顯著、客觀的功能損害。
而真逃避,即「利用」抑郁(或裝病)。
行為目標往往是逃避特定責任或獲取外部利益(如逃避賠償、避免懲罰)。
其主訴的「抑郁癥狀」可能缺乏一致性、客觀體征支持,且癥狀模式不符合已知的疾病規律。
當目標達成或情境改變(如不需面對厭惡任務時),癥狀可能發生戲劇性“好轉”。
ICD-11中對此類行為有“做作性障礙”或“詐病”的診斷類別。
但診斷需極其謹慎,避免污名化。
「真抑郁」時,患者往往缺乏任何動機,或有康復愿望,但被疾病癥狀(如精力不足、絕望感、認知遲滯)所阻礙。
其痛苦和功能損害在不同情境下相對穩定存在,即使面對其原本熱愛的活動也興趣索然。
例如一個「因不愿意上學而抑郁」的孩子,即便離開校園,也仍然情緒低落,對玩耍、社交興趣不足。
一個「逃避上班而抑郁」的成年人,即便辭職后呆在家里,仍睡眠紊亂、食欲不振,對生活充滿絕望。
「真逃避」的人,動機往往是外部的、工具性的(為逃避某事或獲得某物)。癥狀表現可能有選擇性(只在特定場合/人前出現)或與可觀察行為明顯矛盾。這類人通常也會對治療表現出矛盾或抗拒,尤其當治療可能使其需重新承擔責任時。
例如:一個「聲稱極度抑郁無法工作」的人,卻精力充沛地進行社交活動。
一個「抑郁的不能上學」的孩子,要求購買一臺手機,就能去上學。
有一種特殊的情況,醫學上稱為「原發性獲益」和「繼發性獲益」。
這類患者往往是真病了,但在疾病過程中主動、被動的獲取了一些「好處」,所以「不愿意被治愈」。
例如「繼發性獲益」:
一個被校園霸凌/學業壓力過大而抑郁的孩子,因為抑郁,不用去學校上學,某種程度上離開了應激源,獲得了緩解抑郁的契機。但一旦情緒好轉需要繼續上學時,癥狀就突然開始加重、持續。
「原發性獲益」即把內心的痛苦、糾結轉化成生理癥狀。
例如:一個工作壓力過大無法承受的年輕人,長期被慢性疼痛、失眠折磨,卻沒有檢查出任何生理病變。
我們可以清晰地判斷出:
這些表面的「獲益」,并不能解決根本的「痛苦來源」。
這些短暫的「獲益」,也只會在更長的人生尺度上,讓我們不能盡興、盡力的好好生活。
當然,這兩種特殊情況,都需要醫生審慎的判斷,找到更精準的「病因」,更需要通過心理治療來矯正患者對于「獲益」的誤解。
抑郁癥不是惰性,也絕非「閑愁」,而是交織著生理—心理—社會復雜原因的身心疾病。
一方面,我們要警惕將抑郁癥污名化為「懶惰」或「逃避」。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身心疾病與社會現實、親密關系、學業壓力、生存焦慮等問題復雜交織下的種種「變形」。
但無論如何,用科學替代偏見,用共情替代指責,才能真正幫助到這些「真抑郁」或「真逃避」的人。
如果你或你關心的人正在經歷抑郁,安忻正在期待為您提供幫助。
審核醫生:彭旭
插圖:金三兒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容均為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