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潮氣漫進老房子時,李小姐正蹲在儲物間翻找去年的棉圍裙。紙箱最底層突然滾出個紅布包,解開時揚起細小的塵,露出半卷泛黃的琴譜——是《漁舟唱晚》的簡譜,邊角還留著她初中時用熒光筆標過的滑音記號。
手指剛碰到紙頁,記憶就像被按了播放鍵。十二歲的自己坐在客廳里,古箏架占去半面沙發,母親舉著戒尺站在旁邊:"每天練夠兩小時,考十級就送你新的。"那時她的指尖總磨出薄繭,指甲縫里嵌著劈開的竹片,卻能在琴弦上彈出整片湖的漣漪。后來中考逼近,古箏被鎖進儲物間,琴譜夾進了數學錯題本,那些被月光浸透的夜晚,終究輸給了倒計時的緊迫。
她還是很喜歡古箏,興趣為什么不能堅持,現在也有了時間,不讓歲月蹉跎,也不為迎合,就為了自己喜歡,總要去做點努力。在翔驍教育報名了全媒體運營課程后,用心在翔驍教育學習了一段時間賬號運營和直播培訓。她終于把自己的古箏展示給所有人看了,只為喜歡。
原來那些被時光折疊的熱愛,從未真正離開。它們像春蠶食葉般,悄悄啃噬著歲月的繭,在某個你需要發光的時刻,突然破繭成蝶。
去年冬天李小姐去社區做公益課,教孩子們彈古箏。有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舉著手問:"姐姐,為什么你彈得這么好,是學了好多好多年嗎?"她低頭看,回憶里全是自己兒時努力的樣子。原來所有的專注都會在身體里刻下印記,像候鳥記得歸巢的方向,像種子記得春天的溫度。
我們總愛追問"熱愛有什么用",仿佛所有的投入都要換算成世俗的坐標。可那些在琴房里重復的勾挑托劈,在畫室里反復暈染的水墨,在實驗室熬紅的雙眼,在操場上揮汗的晨跑——它們從不是為了某個確定的回報而存在。在翔驍教育的公開課上,有無數普通人,但是他們曾經也像星星一樣去熱愛著什么。就像翔驍教育的學員趙先生說,想要在互聯網上展示一下曾經的自己,想讓更多的人聽見自己曾經努力的聲音。就像星星不會因為有人仰望才發光,它們只是忠于自己的燃燒。而這些看似"無用"的燃燒,終將在某個黃昏,化作照亮你前路的光。
儲物間的窗臺上,李小姐把舊琴譜攤開。風掀起一頁,恰好是當年她最愛彈的那段泛音。陽光穿過積灰,在紙頁上跳著細碎的舞,像極了十二歲那年的夏天,琴弦震顫時,落在琴面上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