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寧任城區古槐街道大石橋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社區書院內樂聲悠揚,“橋邊絲語”葫蘆絲課堂第3期火熱開課。本期課程延續“分層教學”模式,上午提升班吸引10名有基礎的學員精進技藝,下午初學班6名新手從零起步夯實根基,在清脆婉轉的葫蘆絲聲中,社區居民共赴一場傳統民樂的浸潤之旅。
提升班:以曲代練,深化技巧
上午9點,提升班課堂已飄出《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悠揚旋律。10名學員中,既有退休教師,也有中年上班族,均已掌握葫蘆絲基礎指法。“這次我們重點攻克‘吐音’和‘氣息控制’,大家試試用腹式呼吸吹奏《婚誓》片段。”老師一邊示范,一邊逐人糾正姿勢。
學員王阿姨手持葫蘆絲,手指在音孔間靈活跳躍,一曲奏罷引來陣陣掌聲。“前兩期學了皮毛,這期跟著老師練復雜曲目,感覺手指更‘聽話’了,氣息也穩多了。”她笑著展示自己記滿筆記的樂譜,紙張邊緣已被反復翻閱磨出毛邊。針對學員易錯的滑音技巧,李老師特意錄制慢動作視頻,讓大家課后對照練習。
初學班:從零開始,筑牢根基
下午3點,初學班的6名學員正專注練習“低音5”的吹奏。“手指要按嚴音孔,別留縫隙,氣息像聞花香一樣慢慢送出來。”老師握著8歲學員小雨的手,手把手調整按孔姿勢。課堂上,既有年過五旬的張姨,也有剛上小學的孩子,年齡跨度雖大,學習熱情卻同樣高漲。
“一開始總把‘1’吹成‘5’,急得直跺腳。”學員劉女士說,在老師指導下,她用“貼膠布標記音孔”的方法輔助記憶,兩天就掌握了基本音階。為降低入門難度,老師統一調試了適合初學者的C調葫蘆絲,并印發圖文并茂的指法手冊,讓大家輕松跟上進度。
文化惠民:讓民樂走進尋常生活
在大石橋社區的活動室里,葫蘆絲的悠揚旋律常常縈繞耳畔。3期“橋邊絲語”課堂上,從零基礎的老人到對民樂好奇的孩童,50余名居民跟著老師逐音練習,指尖在葫蘆絲上躍動,將《月光下的鳳尾竹》等經典曲目演繹得別有韻味。
下一步,社區正籌備組建葫蘆絲興趣小組,計劃通過常態化排練、節日展演等形式,讓民族樂器走出課堂、融入生活。無論是文藝演出的即興合奏,還是鄰里間的技藝切磋,都將成為連接情感的新紐帶,讓傳統文化在煙火氣中煥發新活力。
夕陽西下,實踐站的樂聲漸漸平息,學員們卻仍聚在社區書院交流心得。葫蘆絲雖小,卻吹出了社區生活的愜意與和諧,也讓傳統文化在街頭巷尾煥發新的生機。
(供稿單位;:濟寧市任城區古槐街道大石橋社區 車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