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屬于AI的商業模式創新,也許真的要來了。
一種由AI所主導的新SaaS正在沖擊舊的SaaS。
作出這種判斷的不是別人,正是來自“舊SaaS”時代最具代表性企業Salesforce的CEO Marc Benioff。Benioff認為隨著智能體時代的加速到來,軟件服務正在向下一個階段演化:即“軟件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正在向“服務即軟件”(Service-as-a-Software)。他更是大膽預測,“服務即軟件”將開啟一個新的商業浪潮,這比我們過去所經歷的云計算和移動浪潮更具顛覆性。
“服務即軟件”的時代要來了嗎?
美國一名AI專家在接受電臺采訪時,暢想了一個關AI的未來場景:一個悠閑的午后,星巴克里兩個人談著生意,談到關鍵處,只見其中一人掏出手機說了幾句話,一款軟件應用直接在手機生成。
一言不合就手搓一個軟件出來,說起來有點玄幻,但是不得不承認,AI正在改變著我們對軟件和應用的認知。
二十年前,傳統本地部署軟件(On-Premise Software)是市場的主要模式??蛻敉ǔP枰I斷軟件才能使用,不僅費用高昂,而且實施復雜。1999年,馬克·貝尼奧夫創立Salesforce,開創了SaaS模式,他意氣風發地喊出了“終結軟件”的口號。當時的人們對此不以為然,覺得所謂的SaaS只是一個噱頭,只不過是將軟件搬到云端。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改變,卻引發了商業模式的巨震。
從此,SaaS開始席卷整個互聯網領域。隨后,亞馬遜云的興起是又一關鍵轉折點,它提供了彈性、可擴展、按需付費的基礎設施服務。SaaS公司不再需要自建龐大昂貴的數據中心,可以專注于應用開發,利用云平臺的全球覆蓋、高可用性、安全性和豐富的服務,極大地降低了SaaS創業的門檻,加速了創新和交付速度。
經過20年的發展,SaaS成為軟件服務的的絕對主流模式,摧枯拉朽般滲透到所有的垂直場景。
既然SaaS發展勢頭一片大好,Salesforce的CEO為什么突然對“服務即軟件”的模式,抱有如此大的期待呢?
“服務即軟件”——
為智能體而生的商業模式
“服務即軟件”到底是什么?
關于這一新的商業模式,目前行業內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大家一致認為導致這場變革的主角是AI Agent,AI Agent在感知推理、流程規劃、任務執行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能力,新技術的誕生使全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同時,一項新技術的全面擴散,也需要一個全新的商業理念和方法論來推開這扇技術大門。服務即軟件則是這種理念的載體。
從“軟件即服務”到“服務即軟件”,改變的不僅是詞組的擺放位置,更是市場邏輯與商業模型的全面煥新。從幾個維度,我們來對比一下兩者的差異。
1、技術邏輯
在“軟件即服務”的模式下,服務提供者通過構建軟件平臺和API生態,客戶付費獲得使用權或API調用權,以此來賦能和完善自身的業務。值得注意的是,在SaaS的模式下,服務提供者只能在業務的中間流程中產生直接影響,不對客戶的業務結果負責。
而在“服務即軟件”的新模式下,依托智能體強大的交互能力,比如語音、文字、視頻等多模態的交互,AI開始具備與廣大C端群體交易的能力了。這意味著,AI技術正在慢慢從工具的角色,升級為一個全能角色。在智能體的加持下,軟件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正由“可操作的工具”轉向“可交付的結果”。以成果為導向的交付邏輯,將深刻重塑傳統服務模式。
2、市場規模
根據主要市場研究機構(如 Gartner,IDC,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數據,2024年全球SaaS市場規模預計在3000億至3500億美元之間,未來五年可保持15%左右的發展增速
相較而言,紅杉資本認為,“服務即軟件”的潛在市場空間,可能是傳統SaaS的數倍乃至十倍以上。與SaaS模式相比,“服務即軟件”的目標市場從軟件市場擴展到整個服務市場,比如法律服務、軟件工程、醫療記錄、 客戶支持、網絡安全等。
這種轉變本質上是將原本需要人力完成的服務轉化為軟件自動化服務。由于服務市場的總規模遠超軟件市場,因此整體會達到萬億美元級別。
3、收費模式
軟件服務的收費模式經歷了三次轉變。傳統軟件通常采用產品售賣的方式,即用戶無論是否使用都需要付費,這是第一種形式。接下來,在SaaS模式下,企業只有在使用時按訂閱周期、或訪問數付費即可。但企業在使用產品或服務后是否產生效益,軟件服務商則無需負責。到了“服務即軟件”的階段,收費方式再度發生變化。軟件服務商通過AI智能體觸達企業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從結果端幫助企業客戶解決問題并按照業務結果來收費。
這并非只停留在理論中,實際上這樣的商業雛形已經出現。比如說在企業招聘的場景下,一些大型企業如聯通、移動等存在大量坐班客服的用工需求,招聘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依靠傳統的人力資源SaaS服務,員工仍需要從大量的簡歷庫中層層篩選,然后對意向人選一一電話邀約,可能每一次大型的招聘這樣的電話要打出幾十萬通,電話結束后,招聘人員再對初步達成意向的人選進行標記。這還沒完,這還只是初篩,初次面試結束后,還要進行二次面試的邀約,又是一通大規模的電話轟炸。
坦白說,這是一件典型的重復性比較強的工作,依靠人力不僅效率低下,而且久而久之工作人員很容易產生 “無意義感”。
而智能體技術則能夠全面顛覆這個流程。通過智能體,企業能夠搭建一個集簡歷篩選、電話邀約、面試報告生成于一體的工作流。在此模式下,面對海量的簡歷,AI能夠根據企業的招聘要求進行自動化篩查。當識別出符合企業要求的簡歷后,AI會自動撥打電話觸達到應聘者。企業可以為AI設置對話邊界,把企業自身的介紹、崗位的職責、公司的規章制度、對候選人的基本要求等內容沉淀到知識庫中。在整個通話過程中,AI與應聘者的交互內容都將圍繞招聘活動展開,不會天南海北的胡侃。通完電話后,AI會對應聘者自動生成一份評估報告,供人力資源部門的員工參考。
整個流程,不僅大大簡化了企業招聘人員的工作量。對于一些非關鍵崗位,AI可以直接對招聘結果做出判斷,這時科技服務商可以按照招聘結果收費。這背后體現的就是“服務即軟件”的商業理念。
今年京東618期間,羅永浩數字人完成首場直播引發熱議。整場直播吸引了1300萬人次觀看,GMV突破5500萬元,部分3C、食品等核心品類商品帶貨單量超羅永浩5月真人首秀同期數據。在某種意義上看,數字人也是“服務即軟件”的落地形式之一。
還有現在銀行上線了越來越多的AI助手、越來越多的AI理財顧問,諸如此類的產品和應用,實際上都是“服務即軟件”的一種體現。
“服務即軟件”將引導一場供需變革
當下,“服務即軟件”的模式仍處于發展初期,在垂直領域的滲透較低,人們的感知還不那么明顯。但是其潛在的巨大影響是我們當下需要留心的。
首先來說,AI應用降低了服務交付的邊際成本,使原本因成本過高而無法獲得服務的客戶群體現在可以負擔。
比如理財業務,這是一個專業門檻較高,且服務供給與用戶需求極度失衡的領域。理財業務需要專業的投顧經理,一個好的投顧經理要懂金融、懂產品,有專業能力,還要懂人性懂表達,這樣的投顧經理注定是稀有的。而大眾理財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一直以來,供需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智能體的出現能夠有效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可以把人類投顧經理的經驗和知識投喂給大模型,然后搭建出一個完善的理財智能體。金融智能體或許在能力上只能達到人類80%的水平,但是成本卻可以降低90%以上,而且AI能夠無限量供應,還不用交社保,不會抱怨工作環境。這樣一來,理財的門檻被瞬間降低,原本因供給太少而無法獲得服務的客戶群體現在可以負擔。類似這樣的,在過去只能少數人能享受到的服務供給,在智能體的快速發展下,將大面積向廣大群眾滲透。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由于AI開始具有“成單”的能力,那么原本這一環節屬于人類的大量工作勢必將被剝奪。
去年,美國舊金山市中心的公交站臺廣告牌上突然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挑釁”意味的廣告。廣告牌上赫然寫著“停止雇用人類”(Stop Hiring Humans),副標題則寫道“人工智能員工時代已然來臨”(The Era of AI Employees Is Here)。這些廣告是由AI初創公司Artisan投放,Artisan公司的核心產品是一款名為Ava的AI銷售工具。根據公司介紹,Ava能夠全自動化完成尋找潛在客戶、發送郵件和跟進的銷售流程,且無需人工干預。很多AI智能體的服務,成本只要每個小時2美分,而一名人工則需要20美元。
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認為,“現代社會中有40%的工作‘毫無意義’,長期被迫從事這些工作是對人最大的折磨?!币苍SAI會將部分人從“毫無意義”的工作中會解救出來,但是過于強大的AI也必將搶走部分人的工作。這一趨勢在“服務即軟件”的商業模式下,將持續加速。
關于大模型,史詩般不計成本的投入告一段落。2025年,大模型開始進入了淘汰賽,做基礎大模型的企業越來越少,大模型的發布頻率明顯降低。不同于過去兩三年只談夢想,今年以來很多人開始向市場要營收、要利潤,要一個能夠經受市場驗證的商業模式。
“服務即軟件”作為一個新的模式,正在加速進入人們的視野中。根據歷史經驗,一種新模式從概念誕生到走向成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服務即軟件”以販賣結果為核心的商業邏輯,注定了這不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工作。這不僅需要企業擁有強大的技術工具,還需要有在特定領域的行業know-how,以及將AI與實際業務相適配的工程能力。如果說“服務即軟件”是AI通往未來的橋梁,那么現在圍繞這個橋梁工程還有很多工作要完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