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食選擇上,有人偏愛米飯的軟糯清香,有人鐘情面食的勁道多樣。北方人對面食情有獨鐘,饅頭、面條、包子等是餐桌常客;南方人則更習慣米飯搭配各式菜肴。
長期以來,關于長期吃米和長期吃面的人誰的心血管更健康,一直眾說紛紜。畢竟,主食作為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健康影響深遠。
有人覺得面食營養豐富,能提供充足能量;也有人認為大米更易消化,對腸胃友好。然而,相關研究結果卻出乎不少人的意料,究竟長期吃米和長期吃面,哪種飲食習慣更利于心血管健康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探究竟。
長期吃米和長期吃面,分別有什么好處?
長期吃米和長期吃面各有好處。
長期吃米,米飯是碳水化合物的優質來源,能持續穩定地為身體供能,避免疲勞乏力。它還含有一定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
同時,米飯中富含多種B族維生素,如硫胺素參與碳水化合物代謝,核黃素維持皮膚黏膜健康,煙酸有助于維持胃腸道黏膜健康。此外,適量食用米飯有助于維持體內血糖、胰島素等代謝相關指標的穩定。
長期吃面,面條作為碳水化合物,能迅速為身體補充能量,適合體力活動人群。它易于消化吸收,對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胃酸分泌過多的人,適量食用可中和胃酸,減少刺激,起到養胃作用。
面條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有助于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其中的維生素B族和鐵元素等營養物質,能幫助加強人體免疫力,預防感染。而且面條相比白米飯,GI值較低,能使血糖緩慢升高,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
主食怎么吃?米和面如何選?
主食是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米和面都是常見選擇,合理選擇與搭配對健康至關重要。
從營養角度看,大米富含B族維生素,尤其是硫胺素,對神經系統和能量代謝有益;面條等面食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且含有一定量的谷氨酸,能提升食物鮮味。若想補充蛋白質,可適當多吃面食;注重維生素攝入,大米是不錯選擇。
從消化吸收角度,大米煮成米飯質地柔軟,容易消化,適合腸胃功能較弱的人;面食經過發酵或煮制后,也較易消化,像饅頭、面條等,對胃酸過多者還有中和胃酸的作用。
從健康風險角度,精制米面升糖指數較高,長期大量食用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等風險。建議選擇全谷物米面,如糙米、全麥面粉,它們保留了更多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延緩血糖上升,增加飽腹感。
日常飲食中,無需糾結只吃米或面,可交替食用,保證營養均衡。同時,搭配蔬菜、肉類、豆類等食物,讓飲食更豐富多樣,為健康加分。
長期吃米和長期吃面的人,誰的心血管更健康?
長期吃米的人心血管可能更健康。2025年5月我國研究人員在《營養前沿》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與喜歡吃大米的人相比,以小麥等面食為主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40.8%。在65 - 79歲、男性和無高血壓的老年人中,面食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更強,風險增加89.1%。
研究人員解釋,與精制小麥相比,大米的脂肪和鈉含量較低,且不含膽固醇,升糖指數更低,會減少人體內的氧化應激和胰島素抵抗。此外,小麥要經歷研磨成粉的過程,精細程度更高,營養流失更嚴重;而且小麥制品往往搭配更多紅肉、油等,比如肉包子、油潑面、油餅/油條等,這可能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風險。
不過,小麥等面食的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U型曲線關系,當每天攝入375克小麥面食(熟制)時心血管病風險最低。所以,為維護心血管健康,主食選擇應多樣化,可適當增加全谷物米面的攝入,減少精制米面及高油高鹽搭配的食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