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當你爬山時有一套裝置幫你減輕腿部負擔,當你搬運重物時有機械臂協助你省力,當你長時間行走后依然精力充沛……近日,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團隊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成果,他們不僅開發了一套模塊化的外骨骼系統,更重要的是將整個系統完全開源,包括軟件、硬件、電子設計和控制方案,讓更多研究者能夠參與到這個充滿潛力的領域中來。
▍打破外骨骼研發的高門檻
外骨骼技術雖然在過去15年里經歷了快速發展期,但始終面臨著一個核心問題:門檻太高。
開發一套外骨骼系統需要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機器人控制、生物力學等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從概念到實現,整個過程耗時長、成本高,許多有志于此的研究者望而卻步。更讓人頭疼的是,現有的外骨骼系統大多是為特定用途設計的專用設備,局限在實驗室環境中,難以適應新的研究問題和應用場景。
研究團隊深刻認識到這些障礙的存在。論文中提到,目前的外骨骼研究存在三大問題:首先是高度專業化的設備缺乏靈活性,比如專門輔助踝關節的設備很難改造用于髖關節研究;其次是各研究機構使用的軟硬件系統相互獨立,形成了技術孤島,研究成果難以復現;最后是封閉的系統導致實驗樣本量小,增加了研究結果不可重復的風險。
OpenExo的出現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團隊采用了模塊化設計理念,讓整個系統像搭積木一樣靈活組合。無論是想要輔助髖關節、踝關節還是肘關節,只需要更換相應的硬件模塊,修改SD卡上的配置文件即可,無需重新編寫代碼或重新設計電路板。
▍模塊化設計讓外骨骼"隨心所欲"
OpenExo的核心創新在于其高度模塊化的系統架構。整個系統由四個主要部分組成:軟件系統、電子架構、硬件接口和控制方案。
軟件方面,研究團隊使用C++和Arduino語言開發,采用繼承多態性原理實現了高度的模塊化。軟件架構從整體到局部逐層細化,從外骨骼整體功能開始,深入到各個關節的具體控制。最巧妙的設計是,如果一個控制器可以用于多個關節,只需定義一次即可被任何兼容的關節調用,大大減少了代碼冗余。
電子架構的設計理念是"簡單直觀"。與其他開源項目如FlexSEA采用的多塊互聯PCB設計不同,OpenExo選擇了單板設計,可同時支持最多4個關節的控制。研究團隊選用了CubeMars的AK系列電機,這些電機功率強大,能夠為研究者在各種任務中提供足夠的扭矩支持。更重要的是,整個AK系列電機都使用相同的CAN通信協議,研究者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選擇不同型號的電機。
硬件設計同樣體現了模塊化思想。研究團隊開發了直驅式髖關節裝置、鮑登線傳動的踝關節裝置和肘關節裝置。所有配置都設計為與同一腰帶接口兼容,可以快速組合和更換。髖關節硬件設計簡單、易于制造、成本低廉,即使在開環控制下也能準確運行。整個系統采用腰帶式設計,將電子設備和電池集成在腰帶中,實現了完全無線化,可以在室內外各種環境中使用。
▍實驗驗證展現優越性能
研究團隊通過臺架測試和實際佩戴實驗全面驗證了OpenExo的性能。
在響應速度測試中,髖關節配置在6牛米的開環階躍響應下,上升時間僅為3毫秒,超調量僅0.30%;踝關節配置在28牛米的閉環控制下,上升時間為65毫秒,欠調量僅1.8%;肘關節配置在10牛米階躍響應下,上升時間為35.8毫秒,超調量6.4%。這些性能指標與現有文獻報道的其他外骨骼系統相當,證明了OpenExo的技術水平。
在扭矩跟蹤精度方面,各配置都表現出色。髖關節裝置的均方根誤差為0.30牛米,僅占設定值的7.3%;踝關節配置的誤差為2.00牛米,占設定值的7.1%;肘關節配置的誤差為0.84牛米,占設定值的7.0%。這種高精度控制確保了外骨骼能夠準確提供預期的輔助力。
續航能力測試顯示,使用22.2V、1800mAh的鋰聚合物電池,髖關節配置可連續運行35分鐘,踝關節配置25分鐘,髖踝聯合配置15分鐘。肘關節配置在模擬工作場景中運行30分鐘后仍有79%的電池容量,預計可持續運行約72分鐘。研究發現,所有配置的限制因素都是電池容量而非電機溫度,這為未來通過增加電池容量來延長使用時間提供了可能。
真人佩戴實驗更是展現了OpenExo的實用價值。在7.5度斜坡行走測試中,兩名測試者佩戴髖關節輔助裝置后,運輸成本分別降低了8%和14%。在水平地面行走時,踝關節輔助使能量消耗降低了8%。在負重行走測試中,髖踝聯合輔助讓兩名測試者的運輸成本分別降低了8%和18%。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戶外測試。一名測試者在公園完成1650米的戶外行走,佩戴踝關節外骨骼后,完成時間縮短,步數減少,平均步幅增加了9%,平均行走速度提高了15%。這證明了OpenExo不僅能在實驗室環境中發揮作用,在真實世界的復雜地形中同樣有效。
在肘關節輔助舉重測試中,效果也不錯。兩名測試者在舉起19.5公斤重物時,使用外骨骼輔助后,完成次數分別增加了100%和267%,同時肱二頭肌的峰值活動分別降低了35%和57%。這表明外骨骼能夠顯著提高使用者的耐力,在體力要求高的工作環境中具有巨大應用潛力。
▍開源共享推動外骨骼技術普及
OpenExo最大的貢獻不僅在于技術創新,更在于其完全開源的理念。研究團隊公開的資源包括完整的軟件包、詳細的電氣架構設計、PCB設計文件、開源髖關節設計和鮑登線傳動系統設計。
為了降低使用門檻,研究團隊還提供了詳盡的文檔支持。這包括軟件結構和功能指南,詳細說明如何添加新關節、控制器、傳感器和電機;C++編程語言入門指南,幫助新手快速上手;Python配套應用程序使用說明,支持實時修改控制參數和監控數據;PCB結構功能說明和修改指南;硬件制造和組裝的分步指導等。
研究團隊的愿景是建立一個開放的研究社區。他們希望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都能參與進來,比如計算機科學家可以貢獻人工智能算法,材料科學家可以探索新材料應用,能源專家可以改進電池系統,醫學專家可以提供臨床應用指導。通過集思廣益,加速外骨骼技術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OpenExo可以成為推動大規模協作研究的平臺。外骨骼研究長期以來受限于小樣本量,研究結果的可重復性存疑。有了統一的開源平臺,不同機構的研究者可以使用相同的基礎系統,開展大規模多中心研究,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研究團隊也認識到OpenExo仍有改進空間。續航能力是當前的主要限制因素,特別是在高扭矩多關節應用中。他們正在探索提高電池效率的方案。Python配套應用程序也在持續優化,計劃加入深度學習和人機協同優化等前沿功能。
當更多人能夠參與到外骨骼研發中,當技術門檻不再是障礙,我們距離外骨骼走進日常生活的那一天就更近了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