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涉及的不僅僅是骨頭問題,還有關節內軟骨、韌帶、關節囊以及周圍肌肉肌腱甚至遠處關節的影響問題。我就曾經遇到一個病例,可以說什么問題都有,都要想辦法解決才能讓他恢復正常……”從醫30多年了,一直專注于四肢運動損傷與骨關節病診治,羅湖區中醫院業務副院長盧啟貴拿著一個膝蓋關節的模型,耐心地給記者講解骨關節的奧秘。
他對待工作一直都充滿耐心和熱情,專業知識豐富,對患者也溫情滿滿、有問必答。面對諸多患者苦惱多年的疑難雜癥,在制定了手術方案之后,他總把專業知識、多年經驗娓娓道來,讓患者對自己的病癥了解得更深入,消除對即將進行的手術的惶恐。他是羅湖區中醫院“親切度”排前列的“明星醫生”,歷年來收到的諸多錦旗除了在贊其仁心仁術之外,更肯定其總在為病人著想,“待患如親”。
盧啟貴是主任醫師、教授,是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后聯合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平樂郭氏正骨醫術傳承人,廣東省中醫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同時,他還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運動醫學分會委員、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骨科分會常委、廣東省與深圳市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他先后在香港威爾士親王醫院、香港瑪麗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上海六院進修學習;多次赴美國、歐洲、日本等地訪問學習,發表專業學術論文50余篇,撰寫專著2部,主持省、市級科研課題10余項,獲省級專業學會科技進步獎2項。
挑戰“不可能” 高墜之后的19歲少女站起來了
從 2001年來深圳至今,盧啟貴一直致力于運動損傷和骨關節病的診療和教學教研工作。他擅長膝骨關節病的綜合治療及膝、肩、肘、腕、踝、髖等關節運動損傷的診治,在膝關節單髁置換、全膝關節置換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說起從業以來遇到過最復雜和難處理的病例,他說應該是2020年遇到的那個高墜多發傷的少女。
那年,19歲的少女小李(化名)意外從20層的高樓直接墜落,所幸中途遇到一塊廣告牌,有了這個緩沖,她雖然顱腦損傷、肝脾肺破裂、全身十幾處骨折和脫位,一度失血性休克,單在醫院ICU病房就住了近1個月時間,但最終還是“死里逃生”保住了性命。
經過多次大手術與搶救,5個月后,小李生命體征逐步穩定,但是骨折初步治療后還存在諸多問題:雙腿布滿了多次大手術的傷痕,其中一個膝蓋關節脫位、多處韌帶斷裂,四條主要韌帶斷了三條,踝關節攣縮、變形,下肢神經受損,以致于只能腳尖點地扶拐移動,根本無法正常行走。隨后,她被家人送來求助盧啟貴團隊。
對于這個復雜的問題,盧啟貴四處查閱文獻,但發現類似病例很少。他多次和團隊研討,認為小李的諸多狀況是一個復雜的難題,需要分步驟,把問題一個個解決。
經全方位評估后,盧啟貴和羅湖區中醫院相關學科及骨傷科其他亞專業骨干一起,制訂了周密的手術及術后康復計劃。隨后,盧啟貴先后主刀實施三個步驟的手術,為小李進行關節脫位與畸形的矯正、多韌帶修復、踝關節攣縮矯形修復等一系列疑難復雜的多專業協作手術。手術后,盧啟貴幾乎全程守護著她的術后康復,從石膏固定到支具固定,再到扶拐邁步行走,每一步都給予詳細指導。
團隊還為小李制定了詳細的個性化康復方案:踝泵鍛煉、抬腿鍛煉、膝關節功能鍛煉、等速訓練、神經肌肉運動訓練等。同時,作為平樂郭氏正骨醫術傳承人,盧啟貴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樂郭氏正骨理筋手法以及清宮理筋手法給小李進行推拿理筋治療,幫助她加速康復進程。
經過半年的康復訓練,小李終于可以獨自站立行走了!不久之后,小李康復出院,恢復了正常生活與工作,聽說近期已經結婚生孩子了,她和家人給盧啟貴送來了錦旗,感激醫生們無微不至的照護,高超的醫術給她帶來的正常生活。
膝關節“歪斜”消失了 困擾多年的18歲少年終于能跑了
盧啟貴是深圳最早運用關節鏡手術的骨傷專家,從平樂骨傷科醫院到羅湖區中醫院,他多次外出學習和國外訪學,迅速掌握了關節鏡手術,不僅手術創傷小,而且痛苦小、療效佳、恢復快。統計表明,至今,他已經主刀過10000多臺關節鏡手術,填補羅湖醫院集團的骨傷診療技術的多項空白,多次實施膝關節鏡下韌帶重建、半月板治療手術與肩關節鏡手術、膝關節單髁置換術與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等,成功幫助大量關節損傷的患者告別傷痛。
大多數治療膝關節問題的手術并不復雜,盧啟貴和團隊總能手到擒來。但2023年,他接診了一位被母親從湖北老家接來深圳看病的18歲學生小萬(化名),他感覺,這次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要花比較大的精力來處理。
這個學生曾經是個活躍的體育愛好者,6年前打球時不慎扭傷右膝,隨即出現右膝髕骨外脫位、關節腫痛。在當地醫院手術后,一年之后取出了內固定釘,但他的右膝髕骨還是會反復向外脫出,而且膝關節看起來還慢慢歪斜了,走起路來姿勢也不正常,在人生最緊要的發育過程中,他的膝蓋發育有點滯后。
聽聞盧啟貴在運動損傷醫學方面的高超醫術,他隨后被在深圳打工的母親接來求助。盧啟貴診療評估之后,認為其髕骨脫位原因非常復雜,不管是髕骨、股骨、脛骨、還是周圍的韌帶等都有問題,而且還有發育畸形需要一并解決,屬于“二次翻修”及矯形手術,存在較大難度。
“他的手術方案也相當復雜,包含了5個手術,需要截斷股骨部分骨頭矯正力線,脛骨結節部截骨延長髕韌帶長度,對膝外側韌帶、肌肉等進行松解,對內側韌帶進行重建,還要對髕骨與股骨之間的關節進行匹配,這是個非常精密的手術,像用手術刀在膝關節上下左右四處的骨頭、韌帶等處進行‘雕刻’,才能解決這個嚴重的髕骨脫位問題。”盧啟貴說。
在最終敲定手術方案、做好了充足的術前準備后,盧啟貴團隊為患者實施了手術,手術非常順利,術后經一段時間康復之后,小萬的右膝外翻畸形被糾正了過來,膝蓋功能也恢復了正常。
手術后7個月,他復診的時候,在醫院走廊里竟毫無障礙地慢跑起來,臉上笑容滿滿。手術一年之后,小萬下肢恢復良好,慢跑、下蹲、屈伸都無任何障礙。盧啟貴和團隊再次手術,將他體內的螺釘、鋼絲等取出,幫助他徹底告別了青春期因為膝蓋的怪異帶來的別人異樣目光,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
巧用3D打印新技術 解決23年前車禍舊患
從醫30多年,盧啟貴一次次用自己的醫術和對患者溫暖的關懷,幫助一個個患者站起來、走起來、跑起來,回歸正常生活。2023年,就有一位50出頭的女士在盧啟貴的高超手術之后,解決了23年前車禍帶來的舊患。
年輕時,這位女士不幸遇到車禍,導致右股骨粉碎性骨折,她被送進當地醫院,進行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但是手術后多年,她右大腿逐漸變形、膝關節僵直,不能正常活動。隨著年齡漸長,就醫前1年來,她經常性發現膝關節腫痛明顯,腿部重度內翻畸形,行走困難,現在已經不能正常生活行走了。為此她四處跑醫院經多處保守治療,疼痛都沒能緩解。多方打聽之后,她趕到羅湖區中醫院求助盧啟貴。
盧啟貴對其進行評估和檢查之后,按照這位女士的畸形腿部,用3D 打印技術設計了下肢力線,通過精密計算3D 打印了一導板。“有了新技術我們就要好好用,用3D打印技術,提前做好導板,確定算好手術刀下刀的角度和方位,保證萬無一失。”盧啟貴說。
手術中,盧啟貴根據3D 打印導板的卡槽處下刀,對這名女士精準進行截骨置換關節手術,把20多年來形成一定弧度畸形的右膝蓋矯正,形成跟正常左腳一樣的力線,并恢復了膝蓋的功能。手術后第二天,這名女士即可下地走路了。一年之后,在再次感謝盧啟貴的高超醫術和親切關懷時,這名女士發來自己走路的視頻里,她走路迅速而穩定,簡直是走路“帶風”了。
盧啟貴和他的團隊就是這樣,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學習、不斷精進醫術,提升為病人解決問題與痛楚的能力。多年來,盧啟貴帶領團隊在上萬例的患者診療基礎上,融合西醫修復診療、中醫外治、中西醫結合的軟組織診療和體育界的運動康復四大膝痛診療體系,形成了“體醫融合膝痛四聯診療體系”,把造成膝痛的解剖結構和病理改變全部考慮在內,從“微創手術—軟組織處理—中醫外治—運動康復”的序貫理念進行治療,讓治療的有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為膝痛的診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盧啟貴認為,關節疾病目前已經成為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癥狀輕者可能只是疼痛,嚴重的可出現關節活動障礙以及關節畸形殘廢。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上述疾病發病率近年來呈現逐年升高且年輕化趨勢。
他提示,當出現反復關節疼痛、酸脹,或因天氣變化引起關節不舒服等情況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為最大限度保護關節健康,應該從生活的細節做起。如何最大限度遠離關節疾病?盧啟貴建議,日常的生活中,人們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膳食,堅持適當的運動,不進行非專業的超負荷運動,對重度肥胖和食用煙酒的問題要及時做好健康管理。
他強調,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防止關節受潮、受涼,尤其在氣候變換及出汗、酒后、睡眠時,警惕風寒潮濕侵襲致病。
深圳晚報記者 易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