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黃瓜汽水
編輯、題圖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滬國沒有新聞。
本賽季滬人持續發力,滿大街的主理人和操盤手,讓這座實體小紅書城市,再一次為全國人民帶來新的談資。
巴黎只是歐洲的巴黎,但上海是全世界的上海。
在上海,“裝”已經進化為一種全新大眾生活方式。
(本文僅調侃出現在上海的一小部分人群,勿對號入座)
如果你還沒遇到幾個主理人,那你最好反省一下,自己朋友圈認識的無業游民是不是太少了。
在上海街頭,一塊磚頭砸下去,能精準命中10個主理人。
他們從事的領域包括且不限于:vintage服裝店、小眾咖啡館、bistro小酒館、不知名涉嫌洗錢的買手店等等。
上海的主理人文化重新定義了中國泛時尚產業的生產方式,至少是在名字上。
一句話解釋“主理人”的含義,其實就是工商營業執照上統稱為“個體工商戶”的那群人。
現在,連樓下炸油條的老姑父也得改名叫“碳水brunch店主理人”了。
把“主理人”這個稱號發揚光大的,是風靡梧桐區的“上海街頭采訪”,一個展現上海當代年輕人風貌的視頻賽道。
當然,如果你只是一個在上海打工996的普通牛馬,大概率采訪不到你頭上。因為這個時間你通常在工位打字或者在通勤的路上。
在武康路古戰場跑一圈街頭采訪,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大白天工作日不用上班在街上晃悠的,全是“主理人”。
“主理人”這個概念,這兩年被炒得已經接近于一種消費主義宗教符號。
不能深究其所指,講究的是一個朦朧模糊的氛圍感。
叫老板太土了,像是江南皮革廠倒閉攜款跑路的;叫經理太俗了,像是飯店里被人呼來喝去的;叫負責人太嚴肅了,無法彰顯一家咖啡店或買手店的歐洲白人氣質。
這時候,“主理人”這一稱號,穩穩托住了這些沒有正式工作、但又想在社交場合保持逼格的年輕人的小心思。
仔細一看,原來是交不上五險一金的美感。
上海街頭采訪古戰場
由此發散,任何個體戶都可以自稱主理人——
賣煎餅果子的,是無麩質可麗餅古早味brunch店主理人。
賣肉夾饃的,是低溫慢煮伊比利亞黑豬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
賣牛肉面的,是碳水重構分子料理店主理人兼味覺設計師。
賣隆江豬腳飯的,是廣東omakase隆江料理豚足玉子丼飯主理人。
夜市賣烤串的,是醬香炭火設計主理人,Chief Artisan of Sauce & Flame ソースと火の設計責任者。
農村大集賣菜的,是中華田園跳蚤市場選品師兼攤位主理人。
在沈陽五愛市場賣貨的,可以自稱為“街頭美學經濟操盤手”。
當然,如果你的資金鏈斷了,你就升級為自由職業者(無業游民)了,目前正在尋找人生的下一個目的地,結尾再吟唱一句“媽媽,人生是曠野”升華。
那么問題來了,如此高端的主理人,經營的小眾咖啡館一定很好喝吧?
我的評價是不如9塊9的瑞幸。
長樂路安福路沿線的咖啡店,招牌一定是英文大寫字母,菜單上全是氮氣冷萃·埃塞俄比亞·花魁·日曬,每次翻開菜單,都有一種坐在高考考場的緊張感,生怕哪個單詞沒認出來,被面前的主理人識破我鄉下人的身份。
滬式菜單有自己的語言。前天晚上剛讀了兩本書,第二天就把剛背下來的名詞全抄菜單上了——
元宇宙像素冰咖、建筑解構堅果馥芮白、量子糾纏焦糖dirty、未來主義分子冷萃。你讓齊澤克本人來點杯咖啡,他都不一定能點得明白。
咖啡館用的可能是香精豆,但價格絕對讓你香不起來。只能說西紅柿炒雞蛋包裝一下,也能899賣給上海人。
如果非要說這杯售價55元的主理人特調手沖咖啡里有漿果香和花香,那我也只能黯然回答:它是酸的。
你以為58塊錢的提拉米蘇是主理人親手制作的,實際上等了半個小時,山姆買的蛋糕才解凍好。
更微妙的是整個咖啡館的氛圍,不知道的還以為闖進主理人的客廳了。店里蓬蓽生輝,全是老板的好友親朋,客人一進門,眾人齊刷刷扭頭凝視,接下來就是被身穿阿美咔嘰的潮男靚女們目光霸凌5分鐘。
不過請放心,一般情況下,客人連座位都沒有,店面面積還沒公廁大,屋里最多三張桌子,唯一能坐的是幾張可憐的露營椅。
這個時候,聰明的朋友就會舉一反三了,立刻刷新滬國新版本技能:伙同三五好友,坐在門口的馬路牙子上喝咖啡,別忘了和柏油馬路與梧桐樹來一張親密自拍。
大伙為了模仿歐洲的松弛感太努力了,已經忘了馬路牙子上可能有痰這件事。
除了咖啡館,其余的主理人都在經營bistro(小酒館)。
你問我什么是bistro?不好意思,我覺得沙縣小吃也算廣義上的bistro。
據我目測,上海的bistro已經比巴黎多了,價格不一定比巴黎便宜。
任何放在菜市場僅需三塊五的食材,放在滬式bistro的菜單上,就能變成你可望不可及的高嶺之花。
大高加索山脈牛肉塔塔、北海道天空之境牛乳生吐司、京都紫蘇桂花酒釀圓子。
要么是追思歐陸,要么是非洲曠野,要么是南美迷情,要么是鑒真東渡。
哪怕食材是尼泊爾產的,都不能是國產的。哪怕是腌咸菜,落地上海也必須叫“一日漬”。
云貴川bistro這兩年更是禍害慘了滬上餐飲市場,甚至目前已經有了向全國傳染的態勢。
但凡店名中攜帶“山”“野”“酸”“云”等暗示云貴高原的字眼,這家bistro的菜單一定會出現難吃且昂貴的泡魯達、速食泡面水平的小鍋米線、一口全是油的薄荷排骨、幾根木瓜絲組成的拌涼菜。
不但難吃,價格還貴,一碗米線都能賣50多,人均300都不一定能吃飽,云貴川本地人看完菜單全氣暈過去了。
無論是開咖啡館還是bistro小酒館,vintage店還是冷門買手店,店名一定要取一個假的法語單詞,實際上怎么發音自己念一遍就忘了,主理人嘴角還有一抹中午吃完新疆炒米粉的辣醬余暉。
主理人的時尚單品,還必須有一只品種冷門的寵物狗。
普通的泰迪薩摩已經拿不上臺面了,你最好養的是伯恩山或者靈緹犬才有談資,如果你遛的是土狗或者京巴,名字叫歡歡或者豆豆,那你還是趕緊坐車回老家喝蜜雪冰城吧。
采訪過程中為了不經意凸顯自己血統昂貴的狗,一定要展示一段老錢訓狗環節:“Hey!Daniel,I said No!”不管自己身份證上寫的名字是王軍還是李靜,狗的名字一定要帶點英倫風。
最好全程搭配一些刻意的老錢笑聲,假裝自己正在高爾夫俱樂部里穿著拉夫勞倫談笑風生,充滿不知人間疾苦的松弛。
如果你打斷了主理人和好友的社交,那你就是冒犯全場的“kill the vibe”的巴子(鄉下人),別問vibe是啥,vibe就是消費者得看主理人的臉色。
別看這會兒聊美了,實際上過年搶不到回安徽的高鐵票就老實了。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黑話,就像京圈的大院話術定義了上個時代的文藝生產。上海的滬語時尚體系,也通過語言的力量重構了本土時尚產業。
有了現象,自然也有了調侃現象的說書人。
博主@戲很多的金兌,因為戲仿大量上海街頭采訪系列,已經榮升上海必殺榜第一位了,私信殘暴程度估計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戰。
那么在武康路頻繁刷怪的街頭采訪,會遇到什么類型的主理人呢?
第一種類型,是經營小店的個體工商戶。
慵懶的氣質彰顯出不為柴米油鹽奔波的自由,中英夾雜的口音為了證明自己真的留過學,還要提前詢問對方“我可以講英文嗎”,實際詞匯量夠嗆能考四六級。
起手出招就是“我在歐洲/北美/澳洲待了四年”,研究生畢業后“gap一年環游世界”,身上的衣服必須是在國外某個城市的犄角旮旯淘到的,配飾必須是自己的獨立原創品牌,還要沾點北歐環保主義,其實用料都是聚酯纖維。
圖源:@戲很多的金兌
所謂的聯名展就是勞保用品展銷會,裝置藝術就是一堆塑料擺件還要收你100塊門票錢,網紅潮牌實際上是從日本打黑工歸來買的兩件不知名工裝。
隱匿在鬧市街頭的不知名小眾買手店,每家都門可羅雀到涉嫌洗錢的程度。
進去發現除了主理人之外空無一物,不知道還以為闖進了佛陀的清修室。一問就是巴黎設計師限量款,售價兩萬,只能買不能試穿。
一遇到街頭采訪,就忘情了發狠了,一張嘴雅思5分的成績單都掉出來了。
“我們的brand emotion是be yourself,我們店的location是非常casual的,很難去discover到entrance,營造一種hidden的vibe,走的是一個小而美的巴黎boutique路線,我們只想接待有taste和sense的customer,我個人更prefer去1v1的服務顧客。”
問就是小眾獨立設計師的定制款,具體是哪個設計師,支支吾吾答不上來。
圖源:@戲很多的金兌
更高端的街頭采訪,還要從梧桐區走出去。
這時候,就需要上海特產金融男孩來撐場面了。
身高188cm,美國讀商科,一級市場,咨詢,投行,PE Fund,滿嘴順口溜。
他的名字要么叫Steven要么叫Alan,咖啡只喝decaf的(低咖啡因),頸前襯衣的扣子必須解開2-3顆。闖入鏡頭的經典入場動作,是摘掉耳邊正在開會的AirPods。
一旦讓人看到自己戴的是Apple Watch就完蛋了,你最好立刻想一個理由解釋一下百達斐麗為什么忘戴了。
圖源:@戲很多的金兌
在語言表達層面,除了最基礎的中英夾雜和老錢風笑聲,還要注意語氣詞“對”的使用方法。
目前主流的發音方式是“duai”,模仿的是早期港臺腔,一定要努力發出上顎共鳴的氣泡音,要給人一種說了太多英語所以普通話并不是很流利的錯覺。
除了掌握“對”字的發音,還要切記“人”字的發音是“ruen”。當一股頗有嚼勁的美式口音襲來,對面才能意識到,這是正宗的老華爾街金融中登。
介紹自己的日常時,一定要對標“美國精神病人”的西格瑪男人形象,凌晨4點起床自律健身,收發來自全球各地的郵件,吃的是無麩質精致白人早餐,遛完狗一看表還不到早上9點。副業一定是自媒體博主,拍的內容是《上海高能量金融男孩的一天vlog》。
介紹自己的收入時,一定要暢聊自己的美股收益屢破新高。實際一天工資可能還不如樓下蘭州拉面的流水高,每天食用的是B1層喜家德水餃套餐罷了。
問到戀愛關系,一定要回答開放關系和situationship,重點句是“暫時沒有settle down的打算”,低情商版本其實是只玩一夜情。
回家之后在小紅書翻了一晚上街頭采訪視頻,結果沒看見自己的倩影,破防之后,隔天酒店退房順走了房間里的所有洗護小樣,等下一次約炮結束,當作商務伴手禮送給女方。
真正的“滬式街頭采訪”已經有《五年采訪三年模擬》真題復盤了,建議每個前往武康路安福路朝圣的新手小白全篇背誦。
首先,自我介紹的時候千萬不可以說你身份證上的真名。
眾所周知,沒有英文名你在上海就別活了。
在一群Gigi、Kiki、Coco的環繞下,如果你的名字叫張偉或者王強,可能會觸發滬簽作廢立刻驅逐出境的風險。
接下來的OOTD穿搭展示,也是街頭采訪大考的關鍵賽點。
背一套萬能公式,基本就能應對多種難度的采訪場景。
不管你身上穿的是拼多多還是淘寶貨,一定要沉著冷靜作答,否則自己月薪五千的班味兒就要露出來了。
標準答案是“紐約一個設計師朋友的獨立品牌”,至于有多獨立,可能是獨立到自己親手剪的臍帶吧。如果對方追問價格,就回答“不貴,也就幾百塊錢,但目前買不到了”。
如果你恰好還有海外旅游的經驗,那么必然會在此環節拿到附加分,不經意透露自己出國度假的悠閑。
比如“在意大利米蘭的一家買手店買的”“在摩洛哥的跳蚤市場淘的”“在巴黎瑪黑區的vintage店淘的孤品”“在巴塞羅那集市上一位老奶奶親手織的”。
熟讀并背誦一下標準答案:
“今天我穿了一件米蘭獨立設計師品牌春夏系列的oversize衛衣,褲子選擇了一條balenciaga的工裝褲,我認為是很有街頭感的表達。鞋子是一雙限量版的sneaker,是我在美國留學時很喜歡的牌子。配飾方面,我選擇了品牌的necklace和bracelets,讓整套outfits更有層次感。”
如果你買不起奢侈品包包,可以利用田忌賽馬的思維,巧用配飾提升整體逼格。
比如“這個項鏈是香奈兒的中古孤品”,哪怕你買不起香奈兒,也可以即興瞎編幾個英文字母“這個戒指是小眾品牌CNMD的,我認為設計很有態度”。
考試過程中切忌小動作太多露怯,最后一定要給自己的穿搭打9分以上,自信都是自己給的。
整個答題過程中務必露出幾個關鍵的英文單詞,并且將其組成長難句,結尾處再拔高升華,建議反復背誦——
“今天的穿搭很chill,主打一個機能風的vibe,我的attitude就是不希望被定義,沒有人可以judge我的人生。”
全程一定要使用慵懶的LA Vally Girl口音,參考卡戴珊一家的標準四六級發音教材。
自我介紹的時候,MBTI是必須說的,但也只能說“ENFP快樂小狗”和“INFP小蝴蝶”,因為這是最受社交場合歡迎的標簽。對于熱愛被標簽化的這群人來說,每天都要卯足勁扮演自己MBTI對應的刻板印象。
千萬別忘了介紹學歷,在上海街頭,大家都恨不得帶著學位證出門。不說本科學歷的話,會被人質疑當時高考沒考上985或211。
關鍵時刻請務必露出自己的留學生身份。
你是謝菲爾德,他是曼徹斯特,她是格拉斯哥,我是新南威爾士。QS前100名的榜單,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海外院校,任君采擷,但千萬別說自己是國內某不知名院校的研究生。
必須劃一下關鍵知識點:留子味。參考例句是“你身上留子味很濃哎”。
當采訪者說出這三個字的時候,受訪者一定要著重描述一下自己的留學經歷,還要不經意間抱怨一下“回國之后感受到的文化沖擊”。
例如抱怨一下回國不會使用電子支付軟件,國內不用谷歌郵箱,找不到Lidl超市好苦惱。
總之,一定要全方面展示自己是一位合格的久經考驗的資本主義戰士,堅定站在普通市民生活的對立面。
職業方向一定是斜杠的,俗話叫兼職。
策展人、自媒體、MCN、模特、視覺傳播、marketing、廣告策劃。
哪怕實在沒啥說的,也可以叫自己“私域社群運營”,也就是管理幾個微信群的群主或者微博超話主持人。
你切記,網紅這倆字在上海不存在,他們稱其為influencer,翻譯過來其實還是網紅。
高情商的說法,是“大冰的頭銜都比不過上海的一個路人”,低情商的說法,是“大家都在上海打零工”。
但收入一定是不低的。畢竟街頭采訪問題“在你們這行賺1萬塊需要多久”,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一天之內”。
圖源:小紅書@AllyWoo_
最離譜的街頭隨堂測驗,是《上海街頭歌單檢查》。
采訪者會追上一名戴耳機的路人,隨機抽查對方手機正在播放什么歌曲,拷問你的音樂審美。
如果你打開的是網易云音樂和QQ音樂,播放的是《跳樓機》,那你基本上宣告社死,身上穿得再潮也沒用,你和在路邊隨地撒尿的狗沒有區別。
此時打開的聽歌軟件,必須是蘋果的Apple Music或者Spotify。很可惜,國區app store里都找不到Spotify在哪下載。
你必須在不經意間透露自己的音樂品味是某冰島小眾樂隊,某后現代搖滾,某冷門說唱歌手,再不濟也得是Billie Eilish。
當然,如果你耳機里播放的是郭德綱相聲全集,那你就成功從滬式評價體系中逃離,處于“當前對象無法選中”的狀態。
除了檢查耳機,還有街頭檢查香水味道的,看著路人從包里拿出一瓶正裝100毫升的香水,我的小腦褶皺瞬間都平滑了。
很可惜,就算全套測驗通過,全場0個人的身份證變成310開頭。
耳機里播放的音樂其實是《豪大大雞排》0.8倍速抒情版,回到出租屋一看五級能效的空調忘關了,天又塌了。
大家確實都很有個性,可惜個性都一樣。
正因如此,滬國正在變成關于商品拜物教、虛浮、布爾喬亞的代名詞。
一個IP在法國的網友說,上海是一個逼得他想用法語罵人的地方;一個IP在意大利的網友稱,米蘭唯一一家預約制vintage店是從上海搬過去的,需要確保消費50歐才能進門。
只有在上海,一切魔幻的消費主義才能被打包接受。這是它的包容多元,同時也是一座讓人望洋興嘆的門檻。
上海街頭的人們到底在為什么買單?
到頭來,可能只是一個虛晃一槍的概念。
這個概念就是“做自己”“不被定義”“高級的生活方式”。它抓不住摸不著,卻能讓人興奮,讓人有了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腎上腺素。
然而,“做自己”是最容易的事,但成本是把肉身獻祭給消費主義洪流。
很多人根本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于是便學著街頭采訪的主理人和操盤手,投奔消費主義的怒海之中。
加入時下最流行的運動趨勢、做小紅書上的社交達人、坐在馬路牙子上喝一杯低價糖精兌出來的雞尾酒。
這或許并不是“做自己”,而是在“模仿一種你以為很優越精英的生活方式”。但生活的底色到底是什么,人們懶得細究。或許是太缺乏安全感,所以要用大眾認知之外的神秘事物附著在身上作為一種保護色。
所謂一盤白菜88元賣給上海人,其實說的就是販賣生活方式的幻覺。你買下的不是商品,是交易那一秒鐘的夢幻,一種“即將成為人上人”的快感。
快感消逝后,賬單永存。
在上海追求小眾,才是最大眾的東西。當潮水褪去的時候,買賬的人少了,看戲的人多了。
這也是為什么主理人這個稱謂變得越來越尷尬。
經濟上行的時候,你的title不管有多裝,都有人為你買賬。我們默認前途似海,未來蓬勃,每個人鉚著勁上杠桿,管它洪水滔天。
經濟下行的時候,大家光是為了謀生就已經筋疲力盡,關于未來的想象力徹底陽痿,這時候你再頭頂著主理人的稱號走出來,一塊破布賣2888,路人只會留下一句:你裝nm呢。
從明天起,做一個滬人。
健身、OOTD、bistro打卡、咖啡館排隊。
關心熱量缺口和小紅書流量數據。
在長寧租一個房子,面朝上海,春暖花開。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13909.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