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述了雅克-28ПП(28PP)飛機的研制歷史,尤其詳細介紹了三架在1994年以受損狀態進入莫寧斯基空軍博物館的電子干擾機的命運。而與它們一同移交博物館的,還有一架教練型號(雙座型)的雅克-28У(28U)。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極為罕見的改型。
雅克-28系列飛機列裝部隊后,需要一種專門用于訓練的機型。教練型(雙座型)的設計工作以“雅克-129У”為代號展開。教官座艙被布置在機身前部,取代了原導航員的座艙,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設計,配備了類似飛行員座艙的水滴狀座艙蓋。這種教練機座艙的串列布置后來也被用于圖-128УТ和米格-25РУ/ПУ等機型。
在炸彈艙內安裝了一個額外的1350升燃油副油箱。
首架教練型樣機于1962年制造,并于當年7月至9月期間進行了廠方試飛,由試飛員斯米爾諾夫(音譯)、導航員薩莫霍金(音譯)和總工程師科爾帕科夫(音譯)負責。雙座型的國家聯合試飛于1962年11月23日至1963年3月15日進行,并正式命名為雅克-28У(28U)。
該機型需要進一步改進,實際上試飛最終在1964年9月3日才結束。國家試飛的首席飛行員是多布羅沃利斯基(音譯),導航員是格拉西莫夫(音譯),其他參與飛行的飛行員還包括蘇霍夫(音譯)和空軍科研院第二局局長杰杜赫(音譯)。空軍方面的項目主管是飛行院校管理局的代表雷若夫(音譯)將軍。
教練型雅克-28У的批量生產由伊爾庫茨克工廠負責(代號“28У”),與雅克-28И和雅克-28Л同時生產。總共制造了183架。
截至目前,僅存三架雅克-28У。保存狀況最好的那架收藏于烏克蘭安東諾夫國家航空博物館,位于基輔朱利亞內機場。這架工廠編號為8931906的飛機曾服役于第118獨立電子戰航空團,2005年移交給該博物館。
另一架目前被安放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切布爾戈爾斯卡婭村的基座上。但從它的現狀來看,隨時都有可能被送往有色金屬回收站。
第三架存放在莫尼諾,不過在過去30年里幾乎無人得見,這其中自有原因。
這架雅克-28У工廠編號2930105,由伊爾庫茨克航空工廠制造。服役期間機身編號為“63藍”。其服役單位和經歷已不可考。
1990年代初,這架飛機存放在普希金市第20航空維修廠的場地內,之后被除籍并移交給莫尼諾俄羅斯空軍博物館。1994年,該機自行飛至赤拉科夫斯基機場。然而在1995年,它與三架雅克-28ПП和M-17“平流層”一起遭到洗劫。雅克-28У受損嚴重,其中前座艙的座艙蓋被拆除并帶走去向不明。
1995年8月,該機與其他飛機一起被米-26直升機用外掛方式吊運至莫尼諾博物館。
直到2005年,這架雅克-28У一直停放在安-24的后方,位于安-22的機翼下方。
顯然,沒有人嘗試過修復這架飛機。
雅克-28У實際上被遺棄,既對博物館的游客開放,也暴露在盜賊面前。
而在2005年5月,雅克-28У連同其他受損展品(三架雅克-28ПП、一架M-17、一架米格-23ML、一架米格-23MLD、一架米格-25РБВ和一架米-24П)被拖到展區最遠的角落。
在那里,這些飛機遭受了更嚴重的破壞和洗劫。
和那三架雅克-28ПП一樣,盜賊偷走了雅克-28У兩臺R11AF2-300發動機的加力燃燒室。
為了拆下發動機,盜賊部分拆開了發動機艙蓋。
而且他們不僅拆掉了右側發動機艙的進氣口(幸運的是沒有被偷走),還撕掉了發動機艙蓋的一大塊金屬。
所有檢修口都被撬開,機身內部能拆走的有色金屬部件幾乎都被掠奪一空。
如今,飛機技術艙內部幾乎空空如也。
盜賊沒能完全打開主電纜通道,因此他們干脆剪斷了能夠到的電線。
教官座艙的座艙蓋被打碎成幾塊,前擋風玻璃三層防彈玻璃也受到了損壞。
當然,玻璃被砸碎并不是毫無目的,而是為了能夠進入座艙內獲取有價值的設備。
這些飛機被年輕的樹林和灌木叢包圍,這反而給盜賊提供了便利,使他們能夠躲避保安的視線。
“莫尼諾飛機墓地”成為各類城市探險愛好者的熱門打卡地,也成為無人機拍攝的熱門取景點。
雅克-28У經常單獨出現在無人機玩家的鏡頭中,獨立于那些“同樣不幸的兄弟”。
雅克-28У命運中第一次出現積極轉折是在2019年8月。當時,博物館新館長扎魯別茨基(音譯)開始整頓早已混亂不堪的館區。他調來了一臺起重機,將所有“廢棄區”的飛機都搬到了沿博物館圍欄修建的柏油路上。
就這樣,曾經的“損毀展品廢棄區”終于變成了一塊整齊有序的修復作業場地。
最終,在志愿者團隊成立14年之后,他們終于獲得機會開始修復這架極為罕見的雅克-28У飛機。
很快,志愿者們就在7號機庫后的灌木叢中找到了早年被藏起來的右側進氣口。不過,在此之前,志愿者們先拆下了左側進氣口,因為首要任務是把發動機的艙蓋先恢復到位。
當雅克-28У被吊車吊起時,從機身中滾出一個巨大的黃色“雞蛋”——那是額外的燃油箱。很久以前,盜賊曾將燃油箱從掛架上卸下,但由于飛機離地太低,他們沒能將燃油箱拖出機身。
正因為這個燃油箱擋住了進入炸彈艙的通道,艙內的大部分設備得以保存完好。
燃油箱通過長軸固定在標準的炸彈掛架上。為了將燃油箱復位,志愿者們首先拆下炸彈掛架,再將其安裝到炸彈艙上部的插槽內。可以看出,這個掛架的設計允許在必要時在飛行中直接拋棄燃油箱。
隨后,他們將燃油箱從下方抬起,套到掛架軸上并用專用螺母固定。
接著,志愿者們安裝回發動機艙蓋和進氣口。
他們還將所有被撬開的檢修蓋和主電纜通道的蓋板重新固定好。
之后,志愿者們開始修復狀態相對較好的米格-23МЛД(機號19)和雅克-28ПП(機號43),因為與修復區內的其他“居民”相比,這兩架飛機保存情況明顯更好。至少,它們的飛行員座艙蓋仍然完整無損。
至于雅克-28У的修復情況,卻遠稱不上樂觀。目前必須全新制造一套教官座艙的座艙蓋玻璃。
同時還要從零開始制作學員前艙的座艙蓋,并更換前艙的其中一塊側窗玻璃。
還需要修復輪胎,這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因為這些輪胎已經在土里埋了很多年。
簡單的任務是制作幾塊檢修口的封板,用以替代丟失的蓋板。但這顯然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目前,修復區(原“廢棄區”)沒有開展任何工作,因為博物館與志愿者組織的管理單位——“近衛軍”志愿者協會尚未正式簽訂合作協議。
雅克-28У仍在等待修復,但前景不明。預先回答大家可能的疑問:這架飛機作為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依法無法隨意轉移到私人博物館(比如轉交給上烏拉爾的私人航空博物館),因為法律將相關程序設計得非常復雜,以防止“流失”國家收藏品。從某種角度看,如果當年的法律不夠嚴格,莫尼諾博物館的收藏在1990年代很可能會被大幅削減。
感謝收看本頻道編譯的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