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建筑工人劉詩利在書店偶遇作家陳行甲的故事刷屏了。這個來自河南濮陽的漢子,穿著沾滿水泥點的工作服站在新書簽售隊伍里格外顯眼。他曾經是拿著粉筆教書育人的鄉村教師?
陳行甲轉身看到這位特殊讀者時,手抖得差點簽錯名字。那瓶楊梅茶的溫度,暖化了兩個陌生人的心。
建筑工地上摸爬滾打二十多年,劉詩利的手掌布滿老繭。
但這雙手翻過的書頁,比很多白領都多。"老哥,你是我寫作生涯最高褒獎"——陳行甲這句話讓現場快門聲響成一片。
鏡頭里,劉詩利黝黑的臉龐泛起紅暈。
這個初中文化的農民工,包里總揣著建筑手冊和詩集。
在濟南打工時,他辦過三張不同圖書館的借書證。
二十年前離開講臺的民辦教師,如今在鋼筋水泥間堅持閱讀。
他說看書時的自己,"好像又回到了教室"。
網友發現劉詩利的故事藏著心酸:1996年因民辦教師月薪不足百元,他被迫放下教鞭進城打工。建筑工地的烈日曬皺了皮膚,卻沒曬干求知的渴望。劉詩利工棚的床頭,永遠擺著翻舊的專業書籍。
陳行甲在書頁留下的電話號碼,串起了兩個平行世界的人生。那通20分鐘的長談,讓作家聽到了"最動人的書評"。
當全網為"農民工愛讀書"感動時,我們是否該問:還有多少劉詩利被埋沒在工地?
他們的閱讀權利誰來保障?
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總數達2.86億,但城市圖書館持證率不足5%。
這個數字讓人揪心。
劉詩利的故事像面鏡子,照出了閱讀最本真的模樣。
知識的光芒,從來不分職業貴賤。"綁鋼筋的手也配捧名著"——有網友這句話獲贊過萬。
但點贊之后,我們還能做些什么?鄭州圖書館去年新增的"建筑工專場",或許是個開始。
讓更多劉詩利們,不必再"偶遇"知識。
這個夏天,無數人被那雙粗糙的手捧書的畫面擊中。那里面,藏著比雞湯更治愈的力量。當58歲的劉詩利在電話里和陳行甲討論《人生海海》時,電流傳遞的不僅是聲音,更是尊嚴。
讀書到底為了什么?這個建筑工人用行動回答:為活得明白,為在混凝土森林里守住一方精神凈土。
下次路過工地時,或許我們該想想:那些安全帽下面,藏著多少未被發現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