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浙東的冬天,寒風刺骨,山間小路泥濘不堪,但比這更冷的,是戰場上的局勢。
艾慶璋的部隊步步緊逼,目的明確——要趕走這支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讓他們在浙東無立足之地。
可問題是,這群人不是那么容易被撼動的。
當時的局勢,說好聽點,是復雜;說難聽點,就是四面楚歌。
日軍、偽軍、國民黨的頑固派,各自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
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不僅要對付外敵,還得警惕那些打著“忠救”旗號,實則專門搗亂的地方武裝。
然而,真正讓人頭疼的,是艾慶璋的頑軍。
他們自恃兵力三倍于我,仗著國民黨三戰區的暗中支持,毫不避諱地向共產黨游擊隊發難。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這一次,他們來勢洶洶,似乎鐵了心要把共產黨游擊隊徹底剿滅。
擺在面前的路只有兩條:要么撤,要么戰。
撤退意味著放棄三北根據地,意味著十幾年浴血奮戰的成果毀于一旦;而戰,面對的是敵人三倍的兵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全軍覆沒。
劉亨云握著鋼筆,遲遲沒能落筆。
他知道,這封送往新四軍軍部的電報,將決定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里,浙東抗戰的命運。
他猶豫了,但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責任重大。
等待命令的戰士們早已按捺不住,機要員馮光中、王梅林站在一旁,眉頭緊鎖,似乎也在等待著那句“開戰”的命令。
終于,電報發出,何克希和譚政文的回復很快抵達:集中全力,迎戰艾慶璋。
部隊迅速集結,戰前動員大會在游源展開。
何克希站在隊伍前,看著眼前這一千多號人,心里清楚,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無法活著走出這場戰斗。
但這不是悲壯的時刻,而是必須迎戰的時刻。“艾慶璋有兩千多人,武器精良,是我們的三倍。”他聲音沉穩,目光掃過隊伍,“但他們有個致命的弱點——他們不是一支真正的軍隊,他們只是被利益捆綁在一起的一群人。”
戰士們沉默著聽,寒風呼嘯,他們的衣服單薄,身上只有繳獲來的舊棉衣,有些人甚至連襪子都沒有。
但沒人抱怨,因為他們知道,這場仗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三北根據地的存亡。
我們要做的,就是各個擊破。”何克希繼續說道,“他們人多,但沒有紀律,指揮混亂。
我們用游擊戰術,把他們一口一口地吃掉。”
戰士們聽得熱血沸騰,有人握緊了手中的槍,有人低頭調整著綁腿,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斗。
劉亨云走過隊伍,看著這些人,心里五味雜陳。
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有的是剛剛經歷過長途跋涉的南進支隊,有的是在會稽山區艱難生存的游擊隊員,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疲憊,但眼神里卻透著堅定。
戰斗開始的那天,天色陰沉,北風凜冽。
游擊隊按照既定計劃,分批誘敵深入,逐步圍剿艾慶璋的部隊。
果然,敵軍因溝通不暢,行動遲緩,很快就被游擊隊各個擊破。
戰斗持續了數日,最終,艾慶璋的部隊被徹底擊潰,游擊隊成功守住了根據地。
這場勝利,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士氣上的勝利。
在極端劣勢的情況下,依靠策略和意志,游擊隊擊敗了比自己強大三倍的敵人。
這場戰斗之后,浙東的抗日武裝站穩了腳跟,也讓敵人明白,共產黨的隊伍,絕不是輕易可以撼動的。
有人說,這場仗不僅僅是打贏了艾慶璋,更是讓整個浙東根據地的人們看到希望。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那些曾經在寒風中緊握槍桿的戰士,也許早已作古,但他們的故事,依然在這片土地上流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