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4日清晨,硝煙尚未散盡的南京“總統府”頂樓,一位身著素雅白旗袍的女子與一位解放軍指揮官并肩而立,雙手緊握。他們的目光掃過這座剛剛易主的城市,晨曦微露,晴空萬里。這幅被后世定格在畫作《424晴空萬里·南京1949》中的歷史瞬間,核心人物之一,便是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書記——陳修良。她并非戰場上的將軍,卻是在敵人心臟里翻江倒海的“暗線統帥”。她以“巾幗豈無翻海鯨”的膽識,在龍潭虎穴中掀起驚濤駭浪,書寫了比諜戰劇更驚心動魄的傳奇。
▌臨危受命:弱女孤身入虎穴
陳修良,本可憑借優渥出身安享歲月靜好。然而,革命的浪潮早已在她心中澎湃。這位39歲的女杰,18歲投身五卅運動,曾擔任《少年先鋒》編輯,成為革命先驅向警予的得力秘書,并在其指引下堅定入黨,選擇了荊棘密布、出生入死的道路。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擔任過江蘇省委婦委書記和華中局機關報總編輯,是歷經淬煉的紅色戰士。
1946年3月,一道非同尋常的任命抵達:赴南京,擔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
南京,是蔣介石國民政府的“心臟”,自1927年“清黨”以來,血雨腥風從未停歇。連續八任市委書記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下,黨組織幾度被摧毀殆盡。此時的南京,雖已重建起200多名黨員的網絡,但在軍警特務密布的“鐵桶”之中,依然脆弱如風中殘燭。
她深知此行九死一生,卻毅然告別上海的丈夫沙文漢和年僅8歲的女兒,吟誦著“風蕭蕭兮易水寒”踏上征程。
抵達南京,陳修良化身“張太太”,一位衣著考究、舉止優雅的“貴婦人”。她先棲身于市委委員朱啟鑾家中,后又以“姑媽”的身份,住進了地下黨員柏焱和柯秀珍的家。這位“姑媽”在家閑來打打麻將,出門必是旗袍墨鏡,儀態萬方。鄰里只道柏家和睦,誰曾想這位看似養尊處優的“張太太”,竟是攪動金陵風云的“地下女王”。
然而,這重身份的代價是巨大的。她舍棄了作為母親的天倫之樂。離開上海時,女兒沙尚之不過3歲稚童。其間一次短暫回滬商討工作,當她踏入家門,迎接她的是8歲女兒陌生的目光和一句童言無忌:“儂是誰啊?是新來的保姆嗎?”瞬間的酸楚讓陳修良眼眶濕潤,她輕撫女兒的頭,哽咽道:“我是你媽媽啊!”
女兒短暫的欣喜后,陳修良不得不再次轉身,將無盡的思念深埋心底,繼續扮演好別人的“姑媽”。家國之間,她選擇了后者。
在她的領導下,南京市委迅速重建,秘密發展黨員至2000余人,建立起覆蓋工人、學生、警察、公務員等9個系統的工作網絡,并在鎮江、蕪湖等地設立工委。時任解放軍第8兵團司令員陳士榘后來評價:“在這位巾幗英雄的領導下,南京地下黨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暗戰金陵:截獲情報震敵膽
陳修良將情報工作視為“虎穴拔牙”的關鍵。
1947年,她在市委委員方休家意外發現國民黨軍統特務遺落的軍事密碼本。面對方休“暫避風頭”的建議,她冷靜判斷:“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幾日后,密碼本被緊急抄錄送抵延安,黨中央回電嘉獎“在軍事上起了很大作用”。
更具傳奇色彩的是汪維恒事件。
當陳修良發現國民黨軍政部聯勤總部副署長汪維恒正是12年前失聯的諸暨縣委組織部長時,立即派情報系統負責人沙文威與其秘密接頭。
原來汪維恒與黨組織失聯已12年,如同失散的游子。他毫不猶豫地將掌握的國民黨軍核心機密情報,源源不斷地交給陳修良領導的南京市委。以至于后來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都困惑不解地在會議上質問陳誠:“怎么搞的?延安掌握我軍的番號人數,為何比我們還要翔實?”
在陳修良的運籌下,南京地下黨發展出40余名“紅色間諜”,構建起覆蓋國民黨黨政軍核心的情報網。渡江戰役前,江防圖、城防工事圖等關鍵情報源源不斷送往江北,為解放南京奠定基礎。
▌策反風暴:海陸空三軍倒戈
隨著解放戰爭勝利推進,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上海局指示南京地下黨:“積極進行策反工作”。陳修良聞令而動,將目光投向國民黨軍內部。
她鎖定了國民黨空軍轟炸機八大隊飛行員俞渤。了解其背景后,陳修良確認此人可爭取,迅速派人傳遞信息:共產黨歡迎他,并希望他能帶動更多志同道合者。深受鼓舞的俞渤立即聯絡了5名戰友。
1948年12月16日晚,他們駕駛著當時最先進的B-24重型轟炸機,攜帶炸彈,毅然北飛!他們的原定目標直指蔣介石所在的“總統府”!雖因夜色和導航偏差,炸彈未能正中目標,但這架“空中堡壘”的轟鳴聲掠過金陵上空,投下的炸彈在總統府附近爆炸,已足夠讓蔣介石驚魂難定。俞渤起義成功,如同在國民黨空軍中投下一顆精神炸彈,此后西安、杭州、上海、香港等地接連發生飛行員駕機起義。
海上戰場同樣風起云涌。國民黨海軍旗艦5270噸級巡洋艦“重慶號”艦長鄧兆祥早有棄暗投明之心,艦上“士兵解放委員會”秘密聯絡中共地下黨。陳修良果斷批準起義計劃,1949年2月25日凌晨,這艘7000噸級巡洋艦悄然駛出吳淞口,成為“中國的阿芙樂爾號”。毛澤東、朱德致電嘉勉:“你們的起義,使國民黨反動派日暮途窮。”
最驚險的策反發生在蔣介石的“御林軍”——承擔南京城防及總統府警衛任務的首都警衛師(國民黨第45軍97師)。師長王晏清雖對國民黨失望,卻因“蔣委員長知遇之恩”猶豫不決。
陳修良親自出馬,通過其舅舅曉以大義:“大廈將傾,豈可為腐朽政權陪葬?”
最終,王晏清率部起義,蔣介石得知后拍案大怒:“王晏清叛逃,南京城防已無屏障!”
1949年4月,渡江戰役前夕,一道緊急命令送達陳修良:為即將抵達江北浦口的解放軍第35軍籌集渡江船只!國民黨早已宣布“封江”,江北船只被搜刮一空。
時間緊迫!4月23日下午,陳修良火速向下關電廠、下關機務段輪渡等黨支部下達指令。當夜,工人們在地下黨員的組織下,冒著巨大風險,將2艘運輸艇、3艘巡邏艇以及輪渡公司的大小機動船,秘密駛過黑暗的江面,集結到浦口岸邊。
4月24日,正是依靠這些“地下黨送來的船”,35軍1.5萬大軍得以順利渡江,紅旗插上了“總統府”門樓!南京,這座千年古城,終于回到了人民懷抱!
南京解放的喜訊傳來,陳修良難抑激動,奮筆疾書解放南京的新聞稿:“第二、第三野戰軍,根據毛主席、朱總司令命令,奮勇出擊,橫渡長江,敵軍望風披靡,南京全部解放……”當這激動人心的聲音響徹南京上空時,陳修良趕到35軍軍部,見到了闊別多年的老戰友、軍政委何克希。在何克希的介紹下,指揮渡江戰役的解放軍高級將領陳士榘終于見到了這位神秘的地下黨負責人。他緊握陳修良的手,感慨萬千:“真沒想到,幫助我大軍渡江解放南京的地下黨負責人,原來是這樣一個溫文爾雅的小女子!”
南京解放次日,總統府門樓上,陳修良與解放軍將領的雙手緊握,定格成永恒的歷史畫面。這座被稱為“虎穴”的城市,在這位女杰的運籌帷幄下,最終回到人民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