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化的時代,買房邏輯徹底變了
朋友老家在北方某三線城市,去年初他家附近新樓盤還標價70多萬一套,今年五一回去一看,同樣戶型直接降到40萬出頭。
開發商還送車位、送裝修,首付只要15%,算下來6萬就能當業主。
這不是個例,打開手機,鶴崗2萬一套的白菜價房早不是新聞,山東乳山、遼寧阜新、甘肅玉門……越來越多的三四線城市房價正在回歸理性。
記得多年前馬云拋出那句“未來八年房價如蔥”時,多少人嗤之以鼻,如今站在2025年年中回頭看,這位首富的預言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應驗。
不是說真跟蔥價一樣,是指房價會去掉泡沫屬性,回歸居住本質,現在看,這判斷準得驚人。
更早看透的是王健林,他曾斷言任何國家的房地產繁榮周期不會超過50年,通常20多年便會飽和。
中國樓市從1998年房改算起,到2020年剛好二十二年,隨后我們就看到恒大爆雷、碧桂園告急、融創重組。
大佬們不是能掐會算,而是讀懂了基本規律,當老百姓六個錢包都掏空還接不動盤時,擊鼓傳花的游戲自然玩不下去。
今年6月國家統計局數據讓人不禁感嘆:全國70個大中城市里,僅有3個城市二手房價環比微漲,其余全線下滑,三四線城市更是重災區,新房二手房價格雙雙走低。
人,真的變少了,走進中西部縣城,滿街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壯年像候鳥般飛向長三角、珠三角工廠。
有研究機構統計,三四線城市人口年均凈流失超1.5%,學校招生靠降低分數線維持。
而房子,實在太多了,前些年棚改貨幣化刺激下,地方拼命賣地,開發商瘋狂蓋樓。
如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商品房,庫存周期拉長到20個月以上,意味著按現在銷售速度,現有房子快兩年才能賣完。
錢包,確實癟了,疫情后許多小廠主發現訂單少了,打工者感覺加班機會少了。當收入預期不穩,誰還敢背30年房貸,能租不買,能躺不卷。
國家當然著急,從去年到今年,政策快掏空了,央行降準降息,房貸利率跌破3.5%。
西安等地首付降到15%,兩百萬房子首付30萬, 白名單貸款、專項借款對房企輸血超8萬億。
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確實穩住了,北京上海高端盤悄悄回漲,杭州出現日光盤,但三四線城市卻沒有掀起一絲漣漪。
向來喜歡站隊和預測的專家們終于改口了。
樓市火熱時,專家最愛說抓緊上車、地段永不貶值,現在畫風突變: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李宇嘉最近表態:三四線城市經過前幾年持續回調,進入跌無可跌的境地,畢竟剛需和改善還有,不太可能大幅度下跌了。
這話聽著挺欣慰,實則承認了三四線房價長期陰跌的現實。
住建部主管媒體說得更直白:穩定住一二線城市,全國大盤就定了。
潛臺詞是:有些地方該放就放吧,保大城市的優先級更高。
最近有個耐人尋味的對比:在深圳,家長為學區房加價百萬搶破頭,在阜新,5萬一套的煤城舊屋熱賣,同一個國家,兩個平行世界。
這或許就是中國樓市的新常態:普漲時代落幕,分化時代開啟,沒有永遠的黃金屋,只有流動的人生路。
當房子剝離金融屬性回歸居住本質,我們或許該重拾那個樸素道理,家之所以為家,不在水泥值多少錢,而在里面的人能否笑著醒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