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深夜11點,特拉維夫的夏風里混著一絲焦味。32歲的薩拉抱著3歲的女兒莉婭,踩著高跟鞋往樓下掩體跑,防空警報的尖嘯像一把刀,劃破了原本寧靜的夜晚。她的手機里還躺著半小時前收到的短信:“伊朗導彈即將來襲,請立即進入避難所?!?/p>
同一時間,1200公里外的德黑蘭郊外,伊朗革命衛隊的導彈發射井里,士兵們正盯著屏幕上的目標坐標——那是以色列南部的一個軍事基地,也是三天前空襲伊朗核設施的“兇手”。指揮官按下發射按鈕的瞬間,嘴里默念:“這是給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教訓?!?/p>
一、不是宗教仇殺,是“生存權”的爭奪
很多人以為,以伊沖突是“什葉派 vs 猶太教”的宗教戰爭,但其實,宗教只是外殼,核心是“生存空間”的零和博弈。
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伊朗是少數幾個承認其主權的伊斯蘭國家。當時的伊朗國王巴列維甚至說:“以色列是中東的一個文明據點?!钡?979年伊斯蘭革命后,一切都變了——霍梅尼上臺后,把以色列定性為“猶太復國主義政權”,宣稱“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
為什么?因為以色列的存在,直接威脅到伊朗的“地區主導權”。
從地理上看,以色列位于地中海東岸,是中東的“橋頭堡”;伊朗則占據波斯灣北岸,控制著霍爾木茲海峽——全球40%的石油貿易要經過這里。兩者的勢力范圍,剛好覆蓋了中東最核心的“資源帶”和“交通線”。
更關鍵的是,以色列的“擴張主義”讓伊朗坐立難安。1967年六日戰爭后,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2020年以來,以色列又與沙特、阿聯酋等阿拉伯國家建交,形成了“反伊朗包圍圈”。在伊朗看來,這不是“和平共處”,而是“步步緊逼”。
就像兩個住在同一棟樓里的鄰居,一個占了樓梯口,一個堵了電梯門,誰都不想讓對方好過。而宗教,只是他們罵人的“口頭禪”。
二、伊朗的“導彈外交”:用拳頭換尊嚴
2025年6月18日,以色列空襲了伊朗中部的納坦茲核設施,造成12名科學家死亡。這不是以色列第一次襲擊伊朗核設施——從2010年的“震網病毒”到2023年的無人機襲擊,以色列一直在用“精準打擊”延緩伊朗的核計劃。
伊朗的反應很直接:用導彈說話。
6月21日晚,伊朗革命衛隊發射了30枚“流星-3”導彈,其中18枚突破了以色列的“鐵穹”防御系統,擊中了南部的軍事基地和煉油廠。伊朗國營電視臺甚至放話:“今晚的事件,會讓世界銘記幾個世紀?!?/p>
為什么伊朗要這么做?因為導彈是伊朗唯一能對抗以色列的“王牌”。
從軍事力量上看,以色列有美國提供的F-35戰機、“鐵穹”反導系統,還有核武器(雖然沒公開承認);而伊朗的空軍還在用上世紀70年代的F-14戰機,海軍只有幾艘小型潛艇。相比之下,導彈是伊朗最拿得出手的武器——據美國國防部統計,伊朗有超過1.5萬枚導彈,其中“流星-3”的射程能覆蓋整個中東,“霍拉姆沙赫爾”導彈甚至能打到歐洲。
對伊朗來說,導彈不是“進攻工具”,而是“防御盾牌”。就像一個被欺負的孩子,手里拿著一把刀,不是為了砍人,而是為了讓對方不敢隨便動手。
三、美國的“操盤手”角色:既要“亂”,又要“控”
如果說以伊沖突是一場“棋局”,那么美國就是“操盤手”——它既要讓沖突“保持熱度”,又要防止“失控”。
1. 美國的“戰略需求”:控制中東的“錢袋子”
中東的石油儲量占全球的60%,而霍爾木茲海峽是“石油咽喉”。對美國來說,控制了中東,就控制了全球經濟的“開關”。
伊朗是中東最大的什葉派國家,也是美國的“眼中釘”——因為伊朗不僅反對美國的“中東政策”,還試圖用“石油美元”挑戰美國的金融霸權。2018年,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對伊朗實施“極限施壓”,就是為了“打垮伊朗的經濟,削弱其地區影響力”。
而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美國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8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還幫它研發“鐵穹”系統、F-35戰機。對美國來說,以色列就像“放在中東的一把刀”,既能對付伊朗,又能牽制阿拉伯國家。
2. 美國的“利益驅動”:軍工復合體的“搖錢樹”
以伊沖突,是美國軍工復合體的“賺錢機會”。
據《紐約時報》報道,2024年以來,以色列從美國購買了價值20億美元的“鐵穹”攔截彈,還有10架F-35戰機;伊朗則從俄羅斯購買了S-400防空系統,從朝鮮購買了導彈技術。而美國的軍工企業,比如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都在這場沖突中賺得盆滿缽滿。
更關鍵的是,沖突能讓美國的“外交政策”更有“說服力”。比如,美國可以用“伊朗威脅”為借口,向沙特、阿聯酋等國出售更多武器,擴大自己的“軍事存在”。
3. 美國的“底線”:不能讓沖突“升級”
雖然美國希望以伊沖突“保持熱度”,但它絕對不想讓沖突“失控”——因為一旦引發全面戰爭,美國可能會被拖入“中東泥潭”。
2025年6月22日,拜登總統發表聲明,呼吁“雙方保持克制”,并派國務卿布林肯前往中東斡旋。這不是因為拜登“愛好和平”,而是因為美國不想重蹈“伊拉克戰爭”的覆轍——那場戰爭讓美國花費了2萬億美元,死亡了4000多名士兵,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
對美國來說,以伊沖突的“最佳狀態”是:小打小鬧,不要停,但也不要大打。這樣既能讓軍工復合體賺錢,又能控制中東的局勢。
四、普通人的“戰爭代價”:誰在為利益買單?
當我們談論以伊沖突時,往往會關注“導彈數量”“軍事基地”“地緣政治”,但很少有人關注——那些被戰爭改變命運的普通人。
在以色列,薩拉的女兒莉婭已經習慣了躲掩體。她問媽媽:“為什么我們不能像別的小朋友那樣,在公園玩到天黑?”薩拉只能抱著她,說:“等戰爭結束了,媽媽帶你來公園玩。”但她心里清楚,這場戰爭,可能永遠不會結束。
在伊朗,35歲的商人穆罕默德因為制裁失去了生意。他的公司原本做汽車配件出口,現在因為美元匯率暴跌,貨物賣不出去,員工都跑了。他說:“我不關心什么‘猶太復國主義’,我只關心我的孩子能不能吃飽飯?!?/p>
在美國,28歲的士兵杰克被派往中東的軍事基地。他給家里打電話時說:“媽媽,我不想打仗,我想回家。”但他的長官告訴他:“這是為了國家的利益?!?/p>
什么是“國家利益”?對軍工企業來說,是訂單;對政客來說,是選票;對普通人來說,是失去的親人、破碎的家庭、沒有希望的未來。
這場“棋局”,沒有贏家
以伊沖突,不是“宗教仇殺”,不是“文明沖突”,而是一場“被美國操控的利益游戲”。
以色列想要“生存空間”,伊朗想要“地區尊嚴”,美國想要“控制中東”——但最終,買單的是那些躲在掩體里的孩子,那些失去生意的商人,那些被派往戰場的士兵。
2025年6月23日清晨,特拉維夫的天空終于放晴。薩拉抱著莉婭走出掩體,看到街頭的廣告牌上寫著:“和平,是最好的防御。”她摸了摸莉婭的頭,說:“寶貝,媽媽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能在公園玩到天黑?!?/p>
而在德黑蘭,穆罕默德打開手機,看到一條新聞:“伊朗與以色列同意?;?2小時?!彼L出了一口氣,對妻子說:“今天,我們可以給孩子做頓好吃的了?!?/p>
和平,從來不是“靠拳頭爭取來的”,而是“靠理解和妥協換來的”。希望這場“棋局”,能早日結束。
寫文不易,點擊關注,點個“贊”和“評論”唄,感謝,致敬每一個為生活奔跑的人!
析商戰,探AI,觀創業,解項目,聊八卦,有謀有略;成王敗寇,興衰浮沉,皆由己造。商海里見真章,浪潮中見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