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黃石籍公益音樂人、詞作家徐高棟推出最新抗洪救災公益歌曲《愛是光》,以溫暖旋律與真摯歌詞為當前奮戰在洪災一線的人們送上精神慰藉。這首作品延續了徐高棟“以音傳善”的創作理念,在黃石等地遭遇極端暴雨侵襲的關鍵時刻,用音樂凝聚力量,祈愿災區平安。
創作背景:與家鄉災情同頻共振
2025年6月下旬,湖北黃石、鄂州等地遭遇強降雨襲擊,黃石大冶市茗山鄉累計降雨量達127毫米,城區多處出現嚴重內澇。作為黃石大冶金牛鎮人,徐高棟時刻關注家鄉災情,第一時間啟動創作計劃。他表示:“每當看到救援人員在洪水中逆行的身影,看到受災群眾相互扶持的畫面,就想通過音樂傳遞希望。愛是穿透黑暗的光,這是我創作的核心靈感。”
這并非徐高棟首次以音樂回應重大社會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創作的《愛是力量》曾成為災區重建的精神支柱;2020年抗疫主題曲《珍惜生命》更榮獲“優秀國際傳播獎”,并通過全球平臺傳遞溫暖。此次《愛是光》延續了其標志性的“大愛”主題,用“愛是堤壩”“愛是濁浪里初升的朝陽”等意象,勾勒出困境中團結與重生的力量。
公益實踐:構建多維創作體系
徐高棟的公益音樂創作始終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除抗洪救災主題外,他還深耕文化傳承、青少年關懷等領域:與《十五的月亮》詞作者石祥合作的《駱駝草之歌》頌揚堅韌精神;聯合張遠福教授打造的《春天你好》成為校園示范性作品;為詩人群體創作的《繆斯的孩子》則關注藝術困境。其發起的“公益歌曲萬里行”活動,更號召全球音樂人共筑正能量矩陣,推動公益音樂生態建設。
值得關注的是,徐高棟近年來持續聚焦本土文化挖掘。此前推出的《鄂王故里魅力金牛》以家鄉歷史為靈感,將青銅文明與時代精神融入旋律;而《湖北贊歌》《魅力黃石之歌》等作品,則通過“山水為骨、人文為魂”的創作手法,向外界展示荊楚大地的生態與人文之美。這種“立足鄉土、服務社會”的創作路徑,使其作品兼具藝術價值與社會意義。
社會回響:用音樂點亮生命之光
《愛是光》于6月24日至27日期間通過主流音樂平臺及社交媒體發布后,迅速引發關注。有聽眾在評論區留言:“暴雨中的旋律像一束光,讓人看到希望”。盡管具體播放數據尚未完全公開,但歌曲通過部分短視頻平臺傳播時,相關話題已獲得眾多網民關注,不少網友自發轉發并分享救災故事,形成“以歌聚心”的傳播效應。
徐高棟呼吁:“音樂的力量有限,但每個人的愛心匯聚起來就是滔滔江河。希望《愛是光》能成為連接社會各界的紐帶,讓更多人關注災區,愿有能力有條件的人積極參與救援,在體力上、物質上或精神上為洪澇災區的重建貢獻一份力量,只要眾志成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汶川地震到黃石洪災,從抗疫前線到文化傳承,徐高棟用近二十年時間構建起“文化傳承+社會關懷”的公益音樂體系。正如他所言:“音樂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社會責任。”在暴雨肆虐的荊楚大地,《愛是光》不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份溫暖的陪伴、一聲團結的號角。當音符與愛共振,當微光匯聚成星河,我們相信,這場與洪魔的較量終將迎來勝利的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