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獎的鎂光燈剛熄滅,一場比頒獎典禮更抓馬的大戲就開鑼了!
蔣欣捧起獎杯時的熱淚、宋佳二封時的從容,這些高光時刻還沒捂熱,全網的炮火就齊刷刷對準了唯一缺席的劉亦菲。
從 “臨時跑路” 到 “輸不起”,各種離譜傳言滿天飛,網友的嘴簡直比編劇還能編!有人冷笑:“這哪是頒獎禮后續,分明是內娛版‘羅生門’!”
頒獎次日,劉亦菲直接成了輿論靶心,網上突然冒出兩個“爆款劇本”:
一個說她妝發造型全弄好了,提前得知與視后無緣,扭頭就走人,被斥 “不給前輩面子”;另一個更離譜,稱她到了現場又 “閃人”,電話都叫不回,理由還是 “沒獎就擺爛”。
資深娛記也來“補刀”,爆料她為拿獎狂造聲勢,推掉LV大秀結果“翻車”,現在業內集體吐槽她 “玻璃心”。
這些傳言有多荒謬?
網友直接開啟 “吐槽模式”:“按這邏輯,沒中獎的彩票買主都得在彩票站撒潑打滾?”“照這么說,奧斯卡沒去領獎的明星都該拉出來批斗?”
更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調侃:“建議內娛出個《缺席行為管理辦法》,省得大家瞎猜!”
得失心重?C位執念成 “原罪”?
有人翻出劉亦菲的“黑歷史”,給她扣上 “得失心爆棚” 的帽子:早年和85 花同框必站C位,如今出席活動非壓軸不參加,拿獎也要拿最大的。
對比甘愿作配、紅毯站角落的楊冪、趙麗穎,劉亦菲的 “高姿態” 瞬間成了 “不體面”的鐵證。網友嘲諷:“別人是‘演好戲就行’,她是‘沒C位不如不演’!”
但這邏輯細究起來全是漏洞。
明星站位、活動安排背后有無數復雜因素,品牌方、主辦方的考量能被簡單歸為“個人執念”?有粉絲氣不過回懟:“拿獎時說人家‘實至名歸’,不拿獎就罵‘輸不起’,雙標也太明顯了吧?”
回美國發展?內娛“容不下” ,一個劉亦菲?
風波鬧得最兇時,粉絲一句“事業重心或轉移”,直接讓“劉亦菲恐回美國” 的消息沖上熱搜。
有人幸災樂禍:“內娛少了她,就像魚兒沒了自行車,沒啥影響!” 也有人替她鳴不平:“因為一次缺席就被趕出國,內娛的輿論場比宮斗劇還狠!”
這場鬧劇里,最荒誕的不是劉亦菲的缺席,而是輿論的“暴力狂歡”。一個莫須有的猜測,經過營銷號帶節奏、路人跟風,就能變成 “板上釘釘” 的 “事實”。
有網友犀利總結:“內娛缺的不是真相,是能讓大家宣泄情緒的靶子。劉亦菲這次,不過是撞槍口上了!”
網友吵翻:她是 “真矯情” 還是 “背鍋俠”?
“沒獎就跑路,這職業素養也太差了!”“內娛不缺耍大牌的,少她一個不少!”
“空口無憑就造謠,鍵盤俠的嘴比刀還狠!”“缺席原因都沒搞清楚,就開始網暴,良心不會痛嗎?”
“公眾人物就活該被無限解讀?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學會‘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比獎項更刺眼的,是輿論的“放大鏡”。
白玉蘭獎的獎杯終會落灰,但這場缺席風波留下的思考不該消散。當明星的一個舉動就能引發全網審判,當無端猜測比真相更有市場,內娛需要的不僅是演技派,更是一群理智的觀眾。
劉亦菲是否會回美國?她缺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這些問題或許永遠沒有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下次再有類似事件,希望我們能放下 “放大鏡”,多給他人一些善意與尊重。
畢竟,比拿不到獎更尷尬的,是整個圈子陷入 “人人自?!?的輿論怪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