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家離開家門,鑰匙可能會忘帶,但是手機基本上不可能會忘!它已經成為了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而雖然我們拿著手機,風險卻依舊存在,尤其是銀行卡“盜刷”的事件,幾乎在全國各地都有上演。前些日子,看到一個新聞,深夜,北京張先生的手機屏幕在床頭無聲亮起,手指滑動、應用打開、支付確認……整個過程如幽靈操作。
幾小時后,他在睡夢中被銀行短信驚醒:境外免稅店消費上萬元購買手表。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2025年真實發生的“遠程盜刷”事件。當你的手機出現異常時,犯罪分子的手可能已伸進你的電子錢包。
大家要注意了,如果手機出現4種“異常”,你的錢可能正在“盜刷”,早知道早防備,那么具體是什么情況呢?
第一種異常:手機運行突然變慢,反應卡頓異常
2025年深圳何先生發現手機操作明顯遲滯,不久后其360手機云服務賬號遭暴力破解,盜刷5.3萬元。
調查發現,黑客通過頻繁密碼試錯(最短間隔僅3秒)侵入云服務,利用“防盜”功能反向鎖死手機并實施轉賬。
當惡意軟件在后臺運行,就會占用大量系統資源導致卡頓,木馬持續上傳隱私數據(短信、銀行賬號等)消耗網絡帶寬,病毒同步執行遠程指令,拖慢操作響應速度
若不及時處理,輕則泄露通訊錄、照片等隱私,重則如上海某案件中,犯罪分子通過木馬獲取完整身份證信息,盜刷信用卡。
第二種異常:手機“自動操作”,不受控跳轉界面
青島許先生在洗浴中心休息時,手機短暫離開視線。次日發現SIM卡被調換,支付寶遭盜刷12筆共5000余元。
回溯監控發現,犯罪分子趁其熟睡時盜取手機更換SIM卡,隨后手機出現“自動登錄支付軟件”的異常行為。
“犯罪團伙通過植入木馬,用遠程電腦完全接管手機。可隨意打開銀行APP操作轉賬,甚至悄無聲息開啟攝像頭偷拍”。
此類異常往往伴隨資金異動。2020年成都發生連環盜刷案,受害者手機在未被操作情況下“自動”申請美團貸款,犯罪分子利用短信驗證碼綁定新支付賬戶,1小時內完成盜刷貸款全流程。
第三種異常:賬戶出現“未操作”的消費記錄
某寶支付架構師郭先生的招商銀行卡遭遇離奇盜刷:手機未收到任何驗證短信,賬戶卻被分4次轉走20萬元。事后檢測發現,其手機中了攔截關鍵詞短信的木馬——“驗證碼”類短信被病毒自動過濾并轉發至黑客設備。
更隱蔽的威脅來自“應用克隆”。2018年安卓系統曝出重大漏洞:用戶點擊偽裝成紅包的惡意鏈接后,攻擊者瞬間克隆支付寶/微信等應用。測試顯示,用克隆出的二維碼在商場掃碼支付,小額消費直接成功無需密碼。
第四種異常:手機卡突然“無服務”或信號消失
2023年許先生發現手機持續顯示“不在服務區”,拆機才發現SIM卡已被替換。而犯罪分子正利用原SIM卡接收驗證碼,盜刷其綁定的支付賬戶。
竊取手機后取出SIM卡插入“工作機”;通過短信驗證登錄政務APP,獲取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重置服務密碼控制號碼主權,解除掛失。
2020年某案例中,受害人與犯罪分子上演“掛失拉鋸戰”:手機卡被反復解掛數十次,期間接收大量消費驗證短信。電信企業機械化的解掛流程,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筆者認為,出現盜刷行為,其根本癥結在于“驗證碼防線”的崩塌。當前超過75% 的支付場景依賴短信驗證碼,一旦手機失控或SIM卡被控,相當于將保險柜鑰匙交給盜賊。所以這些看似微小的手機異常,實則是財產防線的裂痕。大家要記住,養成支付賬戶“生物識別+限額”雙保險習慣,莫讓屏幕上的細微異動,釀成電子錢包的無聲崩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