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明 世遺華章”明代文物主題展現場。活動方供圖
在明朝,有一種特別的儀仗——“出警入蹕”儀仗。出警入蹕,指的是皇帝出巡歸來,沿途加強警戒。明朝皇室謁陵時,隊伍會從德勝門出發,直至京城45公里外的天壽山(今北京市昌平區北部)。在整個行進過程中,皇帝及其儀衛莊嚴肅穆地行進和演禮,以表達對先人的敬意。
明代畫家將皇室謁陵從出發到抵達、再返回的整個時空歷程,濃縮于《出警圖》和《入蹕圖》兩幅長卷之中。前者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后者畫皇帝坐船,走水路回宮。因兩幅畫所繪同為掃墓、巡視的過程,通常被合稱為《出警入蹕圖》。
這場幾百年前的明朝皇室謁陵盛況,在如今得以復原重現。在北京的全球明文化交流中心舉辦的“印象大明 世遺華章”明代文物主題展中,以《出警入蹕圖》為基礎,運用VR、AR技術打造的沉浸式皇家儀仗體驗項目,讓觀眾“穿越”古今,感受明代宮廷氣象。
6月14日,“印象大明 世遺華章”2025明文化論壇在北京舉辦,明代文物主題展就是本次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論壇聚焦“科技賦能”,除了展覽,還包括開幕式和4場分論壇。
從明太祖朱元璋的醫政主張到明成祖朱棣編的收錄了6萬余個方劑的《普濟方》,從民間醫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到宮廷御醫薛己“脾胃為后天之本”的學術創新,中醫藥文化是明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河北省中醫院教授李佃貴介紹,如今3D、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等尖端技術,讓醫案方變成可追溯、可驗證的現代臨床治療方案,讓“治未病”從理論變成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方案。最近,他和團隊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了明代3000份醫案,發現張景岳治療“虛勞”方劑中黃芪、白術、當歸的使用頻率與現代“免疫調節理論”高度契合。經典智慧和現代科技,在這里實現了跨時空對話。
明代的建筑藝術同樣達到新高度:江蘇南京明孝陵開創的“前朝后寢”陵寢規制,成為明清兩代皇家陵寢營造的范本;湖北鐘祥明顯陵以“一陵雙?!钡莫毺馗窬致劽型狻?/p>
在開幕式上,來自江蘇盱眙明祖陵、安徽鳳陽明皇陵、江蘇南京明孝陵、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湖北鐘祥明顯陵,5處皇陵的管理機構代表相聚一堂,共話明文化在數智時代的傳承發展。
近年來,明祖陵文物管理中心積極探索創新文物本體保護方法與展示提升,成功申報“明祖陵神道石刻修繕”“明祖陵保護與展示”項目。在明孝陵,世界遺產監測體系投入運營,進一步實現了監測工作規范化、管理工作便捷化、決策分析科學化、遺產保護智慧化。明顯陵的管理機構則堅持科學修復、環境再造以及繼承創新的理念。機構利用傳統工藝、傳統材料修復了20多處古建筑群,盡可能地保留了原始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最小干預性。
科技賦能的價值不僅限于技術本身,更貫穿于向公眾展示、文旅融合等多個方面。
明孝陵主管單位中山陵園管理局在明孝陵方城明樓推出地宮探秘VR項目;7月3日,“定天尋龍”大空間沉浸探索體驗項目也即將在明孝陵博物館推出。
明顯陵的管理機構與多所高校共建研學基地,利用免費開放日、遺產進校園等活動,吸引了超百萬的在校學生成為文化傳承的主力軍;同時設置明顯陵人文展廳,通過聲、光、電等現代科學手段,展示遺產文化。
在明十三陵地處的北京市昌平區,不僅制定十三陵全域開放計劃,計劃到2030年實現主體陵寢全面開放;同時深化“明文化+”融合模式,推動明十三陵旅游資源集群化發展,推進明文化文博旅綜合體項目建設。該項目將以明文化為核心,全方位多維度展示明代恢宏氣象、多彩歷史和燦爛文明。
自2022年以來,昌平區還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等地,舉辦明代文物專題展覽11場次,參展13場次;推出的“明見萬歷”沉浸式VR大空間體驗展,通過數字化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如今,明文化論壇已走過4屆。明文化,這段輝煌的歷史記憶,在科技的賦能下,還將以更多元的面貌向公眾呈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