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文化綜合報道】從古代的星圖到現代精密的望遠鏡,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始終以創新為驅動力。時值中瑞建交75周年之際,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瑞士駐華大使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主辦,清華大學天文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協辦的“宇宙考古:時空探索”展覽于7月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今日面向公眾正式展出。
展覽海報(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展覽分為“儀器和技術:繪制宇宙”“大數據的星空”“可持續的太空”“未來:行星之旅”
四個部分,融科學探索和藝術詮釋為一體,將宇宙中真實、分散、抽象的數據,通過數字裝置、互動體驗、動態雕塑和前瞻性設計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這些展品既包含對人類與地球和宇宙關系的思考,又有對宇宙數據和圖像的可視化研究,還有對空間污染治理以及對未來人類太空生存的探索,展示出當代科學研究跨國界、跨學科高度協作的豐碩成果,又從不同維度構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敘事。
值得關注的是,展覽展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南宋天文圖碑拓片。石碑拓片上的圖為南宋寧宗朝禮部尚書黃裳依據實測資料繪成星圖,撰寫釋文。理宗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由王致遠主刀刻成“天文圖”石碑。碑面上半部刻星圖,下半部刻釋文,闡釋天體運行、四季更替、歷法推算等理論。星圖共刻1434顆恒星,還繪有赤道、黃道、二十八宿區線以及銀河的界線。此圖遠比歐洲同時期的星圖更為系統和完整,現代天文學家通過計算機比對,確認其星位與現代星表高度吻合。
據悉,展覽位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北8展廳,展期三個月。(安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