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中南民族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王兆鵬親臨孔學堂講學,主題為“AI時代詩詞欣賞與情景再現”。貴州大學文學院黃海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學術主持。
首先,王兆鵬教授指出詩詞在古代被認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也就是說詩詞具有鏡頭感和畫面感。欣賞詩詞,不僅要還原畫面感,還需要有聽覺的音樂感。詩詞的抒情并非直接表達感情,更多是將情感熔鑄在富有鏡頭感和畫面感的語言中。因此,閱讀詩詞時不能只停留在字詞層面,僅僅明白詩詞意思,而應該把想象作為導演,一步步將其還原為具體的鏡頭和場面,將這些鏡頭和場面連接起來,構建一部完整的微電影或者短視頻,“一句一鏡頭,一詩一鏡頭”,每一句詩都是一個鏡頭,甚至是一串鏡頭,一組鏡頭構成一首詩,類似于由若干個鏡頭組合成的微電影或者短視頻,這樣才算讀懂了詩詞,理解了詩詞。
其次,王兆鵬教授通過列舉具體詩詞作品的案例,解釋如何利用AI技術進行情景再現,加深對詩詞的欣賞和理解。王兆鵬教授指出詩歌與小說不同,小說通常描寫虛構的事情,而古代詩詞大多是紀實的,描寫自己心中所想、眼中所見的場景。
以家喻戶曉的唐詩孟浩然《春曉》為例,王兆鵬教授引導聽眾一一說出這首詩的發生時間、場景、人物,再啟發聽眾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情況,想象具體的細節。在引導聽眾分析《春曉》詩意的同時,王兆鵬教授認為讀詩也要注意不同作品之間的共振和相互映照,他聯系了辛棄疾《西江月》、李清照《如夢令》、金昌緒《春怨》等詩詞作品中的相關詩句進行講解,讓聽眾對《春曉》有了具體而形象的理解,并示范了由詩意再現創作的短視頻。王兆鵬教授指出,利用AI制作出一個令我們感到滿意能再現詩詞情景的短視頻并非簡單的一個指令,需要深入理解詩詞基礎上給出獨特的節奏化指令和相關技巧。此外,王兆鵬教授還以崔顥《長干行》、王維《陽關三疊》等作品示例,指出讀者可以在詩詞藝術留白處通過合理想象以填充細節,完善畫面,以創作出能真正再現詩詞情景的視頻作品,如將《長干行》中的對話場景戲劇化地表現出來,學習宋代李公麟根據《陽關三疊》詩意作畫時添上漁翁、樵夫、歌女形象揭示詩歌深層含義等。又舉王維《山居秋暝》、韋莊《思帝鄉》等詩詞進一步示范如何深入詩詞理解,以創作出兼具畫面、聲響的視頻還原詩詞場景,幫助讀者理解和欣賞詩詞。王兆鵬教授還以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例,說明我們讀古詩詞不僅是從詩歌中領悟到美感。事實上,我們更應該從古人那里汲取他們的人生智慧。
最后,王兆鵬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生成的詩詞意境圖畫、視頻,不能完全等同于詩詞作品,否則就成了文字的奴隸,成了詩詞的簡單畫面再現。AI制作詩詞視頻,并非像相機一樣可以機械抓拍,而是凝聚了創作者的技術、智慧、構思和理念。王兆鵬教授還將其團隊在利用AI技術還原詩詞場景中總結的經驗傾囊以授,以AI文生圖的十大要點結束講座,希望聽眾都能利用這些經驗創作出理想的視頻作品,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幫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提升對詩詞的興趣。
講座中,王兆鵬教授聲情并茂,生動形象展示了對詩詞的解讀,并現場吟唱蘇軾《定風波》以解讀聲音對詩詞理解的作用,掀起了講座高潮。王兆鵬教授的博學、幽默贏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講座結束后,觀眾針對智能時代古代詩詞的創作、生命力等提出了問題,對此王兆鵬教授一一解答,指出,AI技術不能替代人的創作,人在詩詞的欣賞、創作中仍然處于主體地位。
來源:貴陽孔學堂
文/黃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