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的新加坡加冷網球中心,臨時搭建的球館內正上演著“NBA未來之星邀請賽”的精彩對決——北京清華附中男籃與印尼Jubilee School的較量已進入尾聲。盡管清華附中保持著大比分領先,但雙方年輕球員們仍在場上奮力拼搏,印尼年輕球員在身體條件處于劣勢的情況下,依然積極拼搶每一個前場籃板,雙方都不放過任何一次與對手較量的機會。
隨著本場比賽及開幕式拉開了本次活動的帷幕,“NBA未來之星邀請賽”在今年首次舉辦,賽事為期5天,是NBA聯盟第一次在亞太地區舉辦地區性高中籃球賽事。值得一提的是,“NBA未來之星邀請賽”將通過8個國家的12家媒體合作伙伴面向亞太地區的球迷播出,并且本次賽事還將在YouTube上進行現場直播。現場,50名球探和教練將現場觀看NBA未來之星邀請賽,同時還包括NBA國王隊球星多曼塔斯·薩博尼斯,WNBA兩屆總冠軍勞倫·杰克遜等在內的6名球星來到現場助陣。
值得一提的是,NBA傳奇球員姚明也來到現場參加開幕儀式,同時在清華附中男籃比賽時,姚明也親自來到現場觀賽。
在現場,球迷的山呼海嘯讓人完全不會認為這是一項剛剛創辦的賽事,而在這背后也暗藏著NBA正在構建的全新全球化格局的縮影。
NBA開啟國際化戰略已有二三十年。從世紀初的姚明、諾維茨基、保羅·加索爾等國際球星,到如今約基奇、亞歷山大、東契奇、文班亞馬等大批國際球員的涌現,再到以河村勇輝為代表的新興籃球市場球員不斷叩開NBA大門,聯盟的全球化戰略不斷深化。
如今這些十六七歲的年輕面孔,雖然正在重走二十年前前輩們的道路,但發展路徑已發生根本性轉變。這也反映出NBA全球化已進入2.0時代——不再滿足于打造幾個國際球星作為門面,而是要攜手海外各個區域共同構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共同進步。
而“籃球無疆界訓練營”活動和“NBA未來之星邀請賽”,正是NBA全球化2.0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盟與亞洲等新興市場攜手共建籃球生態系統的關鍵舉措。
全面崛起,亞洲籃球正邁入世界籃球核心序列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經濟增長最快地區。如今,這片地區正在全方面的快速崛起,邁入世界籃球的核心序列,重塑全球籃球版圖。尤其是當日本男籃在2023年男籃世界杯爆冷擊敗芬蘭、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與法國戰至加時,菲律賓歸化球員克拉克森在世界杯賽場貢獻了場均26分的瘋狂表演,中國年輕中鋒楊瀚森在NBA選秀試訓中展現的現代籃球的特點,并且被波特蘭開拓者在2025年NBA選秀第16順位被選中時,世界范圍內的從業者們或許開始意識到:亞洲籃球已經進入新紀元,亞洲正在成為全球籃球發展的重要引擎。
亞洲籃球崛起的背后,各國穩步前進的職業聯賽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基石。先看中國,以CBA為代表的中國籃球職業聯賽近年來持續改革,通過延長賽程、優化外援政策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健康、更具競爭力的職業生態環境,并不斷涌現出新星。再看亞洲其他國家,日本B聯賽則憑借從其足球職業聯賽中學習到的規范的運營和創新的球迷體驗設計,博得了全世界的目光;澳大利亞NBL已經成為將亞太地區籃球人才向NBA輸送的通道;菲律賓PBA聯賽全球歷史第二悠久,且依靠著本國濃厚的籃球氛圍和自身不斷的運營迭代,長期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在明星、成績和聯賽的帶動下,再加上過去數十年的積累,亞洲籃球市場龐大的需求正在持續釋放,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各項籃球IP的發展——過去五年,NBA亞洲業務年增長率超過15%。其中,貢獻值最高的無疑是中國市場。2020年,騰訊與NBA簽下的5年15億美金轉播合同(去年雙方又續約2年,最新的合作簽到了2027年夏),是NBA海外市場最大的轉播合同。與此同時,NBA在中國的業務也不斷走深向實,其打造的“街球霸王”等原創IP在短視頻平臺播放量長期處在高位;NBA ATELIER作為NBA在2024年開始打造的服裝品牌,也不斷在亞太市場打造線下門店,這些現象背后是籃球文化在亞洲的深度滲透。
這種崛起并非孤立現象,而是亞洲籃球深度融入全球籃球生態的結果。例如,NBA通過“籃球無疆界訓練營”在亞洲挖掘人才;以河村永輝為代表的新一批東亞球員在NBA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青年球員選擇在高中之后前往美國深造。NBA太陽隊球員瑞安·鄧恩(Ryan Dunn)在接受懶熊體育采訪時表示:“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籍的人們齊聚NBA,這真是美妙的景象。每個地區的籃球風格都值得借鑒,也許(亞洲籃球運動員)帶來的某些東西正是我們所欠缺的,這能幫助球隊和其他球員共同成長。”
▲太陽隊球員瑞安·鄧恩(Ryan Dunn)
而2019年和2023年兩屆在亞洲舉辦的男籃世界杯,既是對市場需求的回應,也加速了籃球基礎設施與賽事運營標準的國際化進程。日本籃球運動員富永啟生告訴懶熊體育:“過去幾年,尤其在世界杯后,我明顯感受到球迷的熱情,球館里的歡呼聲更響了,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亞洲籃球。”
一個值得關注的事件來自于今年1月,NBA與日本職業籃球聯賽B聯賽達成戰略合作,旨在推動日本籃球發展的框架。這次合作的第一大重點正是精英球員培養,即為B聯賽球隊和球員創造參加NBA和NBA G聯賽相關賽事與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海外高水平競爭性環境中挑戰自己。而這也是NBA第一次與其他職業男籃聯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B聯賽方面曾經向懶熊體育表示,B聯賽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第二的籃球聯賽。同時,B聯賽也樹立了到2030年時培養5位NBA球員的目標。
NBA也在日本市場加快青訓體系建設,在2024年,NBA還與專注于籃球運動發展的日本青少年體育賽事運營公司ERUTLUC宣布了長期合作,標志著首批NBA籃球學校正式落戶日本。
亞洲籃球發生的改變不僅僅是競技水平的提升,更是整個籃球生態系統的進化,包括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籃球文化的本土化融合。亞洲籃球的躍升正在為全球籃球帶來新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
亞洲籃球更上一層樓,需要全方位的交流
籃球作為跨越國界的通用語言,其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進化過程。亞洲籃球的進步,也離不開區域內外之間的交流與切磋。NBA一直渴望鏈接全球籃球市場的,“籃球無疆界訓練營”和“NBA未來之星邀請賽”正是聯盟拿出的應對之策。
“籃球無疆界訓練營”自2001年啟動以來,已像毛細血管般滲透到144個國家和地區,其成功案例早已超越單純的球星孵化:2016年參加全球訓練營的八村塁,如今已是湖人主力;2020年嶄露頭角的崔永熙,正代表中國男籃征戰國際賽場;更不必說2024-25賽季東部決賽MVP、2019年猛龍奪冠功臣西亞卡姆正是通過該計劃從喀麥隆小鎮走向世界舞臺。
當2024年NBA總冠軍德里克·懷特向來自亞洲各國的青年才俊講解技術,學員們也在用更加本土化的技巧和籃球理解與之形成奇妙呼應。這種理念碰撞的化學反應在首屆“NBA未來之星邀請賽”達到新高度。當清華附中球員用經常使用的戰術體系破解印尼球隊的聯防時,或許場邊其他教練組的戰術板已記滿筆記,而這正是NBA搭建“籃球中臺”想要看到的場景。
反過來,對球員來說,他們也獲得了一次十分難得的跨文化交流經歷,在富永啟生看來,這次賽事為年輕球員提供了全新體驗。“我高中時只能與本國球隊交手,而他們現在能與全亞洲同齡人競技,這種跨文化交流非常寶貴。”富永啟生說。
▲富永啟生在NBA亞太區辦公室
NBA亞太區副總裁Sheila Rasu告訴懶熊體育:“在歡迎酒會上,球員們首次見面,了解彼此背景時發現——盡管文化不同,但籃球是他們的共同語言。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澳大利亞女隊和日本男隊盡管語言文化迥異,卻在當晚就成了好朋友。”
當然,交流的背后也離不開NBA在亞洲的贊助商的支持與助力。首屆NBA未來之星邀請賽得到了包括新加坡體育局、新加坡旅游局、軟銀集團、林氏家族基金、新加坡體育城、2K游戲、New Era和Wilson等八個營銷和推廣合作伙伴的支持。
“我們與當地政府機構(新加坡體育局和旅游局)建立了多年戰略合作,他們協助賽事落地并提升區域籃球水平。”對此,Sheila Rasu向懶熊體育表示。“NBA一直在亞洲范圍內尋找價值觀與目標一致的伙伴,例如是否致力于社區鏈接、幫助更多青少年參與其中等。同時,NBA對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所有品牌持開放態度。”
NBA構建的這個賽事平臺,本質上扮演著籃球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央處理器角色。它通過系統化的資源整合機制,將原本分散在亞洲各地的籃球發展要素,即訓練體系、街頭籃球文化、青訓網絡、運動科學等,編織成一張互聯互通的生態網絡。
在這個平臺上,新加坡的體育科技企業與印尼的基層教練可以共享球員數據,日本的運動品牌研發團隊能夠直接觀察東南亞球員的裝備需求,而中國的教練組則有機會借鑒澳洲的體能訓練方案。這種資源流動不是單向的輸送,而是形成了多向的價值交換。
NBA把亞洲各地孤立的籃球文化與發展串起來,形成資源互惠。同時,球員在生活間文化上的碰撞也是不同國家青少年球員走出去的必經之路。
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升級,NBA攜亞洲籃球共進步
當“NBA未來之星邀請賽”的熱鬧散去,留在球場上的不只是記分牌上的數字,還有那些在亞洲各地生根發芽的籃球夢想。這就像種下一棵大樹——青訓是深扎土壤的根系,商業合作是茁壯成長的枝丫,而社會責任則是讓整棵樹生機勃勃的綠葉,共同構成了NBA在亞洲精心培育的籃球花園。
青訓體系的革新最能體現NBA的戰略縱深。聯盟正在向世界展示他們已經構建了“全球學院-本土聯賽-職業通道”的組合拳。商業合作維度上,騰訊續約的兩年轉播合約不僅包含賽事直播,《有球必應》等原創衍生節目,將觀賽場景延伸至碎片化時間。同時,NBA也與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合作,制作符合當代中國消費者習慣的內容產品;各地區贊助商也在不斷涌現,都希望借助NBA實現自我突破。
對青少年籃球發展事業的關注與投入,彰顯出NBA對于攜手各個區域籃球共同發展的長期主義。舉個例子,Jr. NBA項目已經覆蓋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已覆蓋超過8000所學校,使籃球培訓與教育體系形成深度綁定并且幫助聯盟本身孕育著未來二十年的消費群體。
NBA與亞洲籃球市場的關系已從單向輸出進化為深度共創的生態共建,這種轉變在青少年培養領域尤為顯著。“NBA未來之星邀請賽”看臺上的家長正見證著NBA亞洲戰略的具象化呈現——這不僅是競技舞臺,更是聯盟通過賽事IP為亞洲青少年鋪設的職業發展背書系統。Jr. NBA項目的強覆蓋,更是讓這種規模化滲透重塑家庭對體育教育的認知。
其中,中國作為NBA亞洲戰略的核心樞紐,其承接國際籃球活動的綜合優勢已形成獨特的“三位一體”生態。
從硬件基礎來看,中國不僅擁有1.5億核心籃球粉絲構成的龐大市場基底,更通過對五棵松等世界級場館的運營經驗,證明其具備承接NBA季前賽等頂級賽事的能力。這種硬件優勢在二線城市同樣顯著——如成都、杭州等地體育場館也借助大賽形成了成熟商業模式,為NBA活動的區域下沉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
與此同時,品牌合作伙伴也在不斷助力NBA整合優質資源,特別是國產運動品牌,從一開始的李寧、安踏等品牌簽約頂級球星營銷,到現在更多國產品牌簽約NBA運動員,以及將春節這種特定節日的氛圍帶進籃網隊現場。NBA在中國培育市場多年,不僅有超級IP,還有和各種品牌和平臺的合作,將中國文化與商業聯盟進行更好的融合。
這種轉型本質上是職業體育商業邏輯的進化。當巨星效應不可避免遭遇增長天花板,NBA選擇把增長引擎切換到生態紅利:青少年在NBA游戲里購買虛擬球衣的消費,或許轉化為其線下觀賽的動力;球迷購買比賽轉播,有可能帶動更多人提升整個亞洲籃球的內容付費習慣。
就像森林生態中喬木的成長依賴下層灌木的滋養,NBA的商業邊界正通過與亞洲籃球的共生關系不斷拓展。站在2025年回望,NBA的亞洲故事已從單點突破升級為系統作戰。當新加坡訓練營的燈光照亮那些混編球隊的年輕面孔時,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未來球星,更是一個正在重構的籃球大陸:這里的商業規則既需要NBA的運營經驗,也依賴亞洲市場的創新活力。
聲明:本文由懶熊體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