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一個“懶散”但富得流油的國家。
人均稅后月收入2700歐元,年終還能攢下五六萬歐元。每天工作不到五個小時,年假30天,節假日加起來超過100天,高速公路一大半不限速。
這不是做夢,是德國人的日常。
剛到德國小鎮的時候,我站在便利店門口,看著那張寫著“本周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9點到6點,周末關門”的告示牌,心里只有一個念頭:這地方不擔心錯過什么嗎?
后來我才明白,他們最不愿意錯過的,是生活本身。
在國內,我們習慣性地把“努力”和“成功”畫等號。可到了德國才發現,原來一個人可以不用熬夜加班、不用刷短視頻焦慮、不用搶雙十一、也不用天天喊著“我要卷死你”,照樣活得體面又富裕。
德國人不追求“996”,更不推崇“狼性文化”。他們的工作節奏慢得讓人懷疑是不是在養老院上班。早上九點打卡,中午兩小時午休雷打不動,下午四點多就下班回家喝啤酒、遛狗、看書去了。
有次我問一個德國同事:“你們不怕事情做不完嗎?”她反問我:“你確定你做不完的是工作,還是別人的焦慮?”
這句話讓我沉默了好久。
剛到德國那陣子,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便利店周末關門、工作五小時就下班、節假日多得數不清……一切都跟國內快節奏的生活完全脫節。可越住越發現,這種“慢下來”的生活背后,藏著一種讓人安心的力量。
比如看病這件事,在國內,很多人一聽說某種新藥還沒在國內上市,就開始興奮,生怕錯過發生奇跡的機會。但在德國,很多國外的新藥已經通過官方渠道可以代購,像日本的著名植物型偉哥雷諾寧,拜爾的慢粒白特效藥格列衛等,雖然不能直接在國內醫院開處方,但至少有需要的人能買到。
這讓我意識到,德國人不是不解決問題,而是更擅長用合理的方式去應對問題。他們不急著把一切框死,而是愿意留出一些彈性空間,讓個體在規則之內找到自己的出口。
其實,德國職場也有壓力,但他們懂得分配任務、講究效率,而不是靠“熬時間”來體現價值。晚六點準時下班,誰要是留下來加班,會被認為是你計劃出了問題。
沒人逼你喝酒應酬,團建活動通常是去森林徒步、擼狗、烤香腸。老板不會說“年輕人要吃苦”,反而會提醒你別太拼。
你以為德國人都住在柏林、法蘭克福那種現代化大都市?錯了。
德國90%的人口分布在中小城鎮和鄉村地區。我剛落地就被安排住在一個叫雷根斯堡的小鎮上。沒有地鐵、沒有寫字樓,只有石頭路、老房子、自行車道和一家本地啤酒廠。
一開始我還挺崩潰:這地方能住人嗎?
結果第一周我就被徹底洗腦了。清晨不是被鬧鐘吵醒,而是被鄰居推嬰兒車走在石子路上的聲音喚醒。晚上八點,天還沒黑透,整個鎮子安靜得像時間被暫停。
這種節奏剛開始有點不適應,但久了你會發現,這才是真正的“慢下來的生活”。
德國高速70%以上路段不限速。沒錯,不是推薦130公里每小時,而是你想開多快都可以只要你對自己的技術有信心。
第一次坐朋友的車上高速,他一腳油門飆到180,笑著問我:“你們也這么開嗎?”
我當時腦子里只閃過一句話:這哪是開車,這是玩命啊!
但奇怪的是,德國高速的事故率并不高。為什么?因為每個人都有極強的責任感和邊界意識。
你可以快,但不能亂;你可以自由,但必須承擔后果。沒有“我以為可以”,只有“我確認可以”。
這種自由,不是放縱,而是一種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
德國的小學不上補習班,不頻繁考試,甚至放假前不允許布置家庭作業。如果老師硬要發卷子,家長可以直接投訴教育局。
聽起來是不是很離譜?但這恰恰是德國教育的核心理念:尊重個體差異,不以統一標準衡量所有孩子。
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分流”:成績好的進文理中學,動手能力強的去職業學校。這不是歧視,而是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制的發展路徑。
有個德國媽媽跟我說:“我女兒數學不好,但她喜歡畫畫,所以我希望她走藝術路線。”
我問她:“你不擔心她以后沒出息?”
她瞪大眼睛反問我:“為什么畫畫的就沒出息?”
這句話讓我恍然大悟。我們總是習慣用一條線來衡量孩子的未來,而德國父母更愿意問孩子:“你想走哪條路?”
德國的退休金大約是工資的60%,聽起來還不錯吧?可一扣完稅和社會保險,實際到手也沒多少。
所以你會發現街頭回收站里有不少老人在翻瓶子,不是為了環保,是為了每個空瓶能換0.25歐。
聽起來有點心酸?但在德國,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年輕人還會主動把瓶子遞給老人,沒人覺得尷尬或丟臉。
德國從小培養獨立精神,所以很多老人退休后依然選擇繼續工作,這是一種“體面的選擇”。
有些人在咖啡館擦桌子、倒水,動作慢悠悠的,像是在跟時間賽跑。他們的臉上沒有疲憊,只有從容。
德國人結婚不搞排場,不去酒店請客吃飯,不去教堂辦儀式。很多人只是找幾個至親,在小鎮的教堂簡單辦一下,飯菜自助,樂隊隨便找幾個朋友湊個熱鬧。
但你能感受到那種真實的情感,比國內動輒幾十桌的大操大辦更有溫度。
寶寶一出生,每月200歐元兒童金直接打到賬戶,一直打到18歲。媽媽可以休三年產假,回來職位照舊保留。
這時候總有人會問:“這也太人性化了吧,那還奮斗啥?”
有人說,德國人之所以敢婚、敢生,是因為制度兜底。有了安全感,才敢真正去愛。
在德國,穿破羽絨服騎破單車的男人,可能是年入六位數的牙醫。穿T恤配牛仔褲的姑娘,可能是某家大公司的高級工程師。
他們不追求所謂的“光鮮人設”,也不靠名牌包包來證明身份。醫生也好、工程師也好、面包師也好,誰也不端著。工作本身就是一種體面,不需要額外標簽來加持。
德國人花錢的地方不在奢侈品上,而在旅行、廚房、園藝、戶外裝備和保險上。錢沒少賺,但花得實在。
“掙錢是為了花,不是為了別人看。”這是我室友在啤酒節上對我說的話。當時他手里拿著一杯生啤,價格還沒我一瓶礦泉水貴。
德國的街頭沒有小吃攤,也沒有熱乎的夜市味。晚上七點之后,大多數餐廳已經準備打烊,超市和面包店也早早關門。
剛來的第一周,我靠速凍披薩撐過頭幾天,吃到懷疑人生:“人為什么要發明饑餓?”
但慢慢地我發現,這種生活方式讓你不得不正視自己的飲食和作息。沒有深夜燒烤,沒有外賣救急,你只能自己動手,或者等到第二天早上。
這種城市節奏看似殘酷,實則是一種溫柔的強制力——它逼你學會自律,學會規劃生活。
德國的周日幾乎全城休息,商場、超市、便利店統統關門。只剩下教堂、醫院和少數咖啡館還在營業。
一開始我覺得不可理喻:大家都不上班了,為什么不趁機賺錢?
后來發現,有些人會利用這段時間去郊外徒步,有些人窩在家里看書看電影,還有些人會感到無所適從和孤獨。
節奏慢不代表無聊,而是需要你自己去創造內容。沒人給你安排夜生活,沒人告訴你該去哪兒打卡,你只能問問自己:“我想干嘛?”“我喜歡什么?”
一開始你會慌張,后來慢慢上癮。
德國不是天堂,也有各種不方便。辦事流程復雜、快遞慢、街邊找不到辣味食物、甚至連銀行卡都能寄丟兩次。
但它對“生活應該長什么樣”的態度,確實值得我們重新思考。
在這個人人24小時在線、隨時待命的時代,德國人卻活得從容又堅定。他們不靠工作定義自己,而是用生活證明自己活過。
不是不想努力,而是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努力,應該是為了讓生活更好,而不是讓生活看起來很努力。
你覺得呢?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向往的嗎?還是說,我們早已習慣了“假裝很忙”的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