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今天咱來嘮嘮初二升初三暑假要不要補課這事兒。暑假蟬叫得歡實,可家長心里那叫一個焦慮啊,直念叨:“孩子初二成績掉了,初三要中考,暑假非得補課不?”這問題就像個旋轉門,有人覺得得“提前規劃”,麻溜沖進去;有人舉著“勞逸結合”的牌子,在門口猶豫得不行。我呢,是個心理咨詢師,見過太多因為補課鬧得親子關系雞飛狗跳的,也見過孩子因為學太多,求知欲都沒了。今天咱先不聊“該不該補”,說說咋讓暑假變成孩子成長的“緩沖帶”。
首先呢,補課可不是“救命稻草”,而是“望遠鏡”。補課本來是補短板的,可要是只盯著分數,那方向就全亂套了。有個初二學生跟我說:“暑假天天刷題到凌晨,都不知道自己為啥學。”補課是為了讓孩子看清知識漏洞,不是一股腦地硬塞知識。別盲目報班,先畫張“學習地圖”。看看哪些知識點像迷宮一樣繞不出去,哪些興趣領域像星星一樣吸引人。補課得是點亮地圖的工具,可不能變成把孩子淹了的洪水。
過度補課那代價可不小,孩子會從“充電”變成“過載”。暑假全被補課占滿,孩子就會陷入“虛假勤奮”,表面忙得飛起,實際效率低得可憐。心理學里有個“耶克斯 - 多德森定律”,說壓力太大,大腦就進入“防御模式”了,就跟電腦卡了還一直點鼠標,越點越慢一樣。我輔導過一個學生,暑假每天學12小時,開學連簡單公式都記不住。補課得像呼吸一樣有張有弛,學45分鐘,休息10分鐘;學完一科換另一科;學完知識,留點兒時間發發呆。
不補課也有別的出路,讓興趣當老師。暑假是“非正式學習”的好時候。有個家長說,孩子數學差,可喜歡編程了,暑假用游戲設計軟件學幾何,開學成績一下提了20分。興趣就像磁鐵,能把知識吸過來。讓孩子試試“項目式學習”,用物理知識搞個小發明,用歷史視角寫個科幻故事,用英語采訪社區老人。這些可比試卷有意思多了,還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親子對話可比補課重要多了,這是“心法”。補不補課的爭論,其實就是“控制”和“自主”在拔河。別老說“必須補課”,問問孩子“你覺得自己需要啥?”有個媽媽轉變可大了,她不逼孩子報班了,每天晚飯后和孩子玩“知識接龍”,問“今天學了啥?用在生活里咋樣?”三個月后,孩子自己提出補薄弱科目。尊重孩子的選擇,比硬塞知識更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暑假最好是知識、興趣和休息的“三腳架”。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個“彈性計劃”,每天留2小時學習,1小時發展興趣,2小時自由活動。就像園丁不會天天給花澆水,得看土壤濕度。孩子因為補課焦慮,就帶他去公園散散步,用自然界“間歇生長”的規律緩解壓力。
暑假的真正意義不是跟別人比,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節奏。補課可以是個工具,但不能變成枷鎖。家長別老想著“必須補課”,孩子才能在自由和約束之間找到平衡,長出自己的翅膀。中考可不是終點,是人生長跑的起點,暑假就該是給這場長跑儲存能量的驛站。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雙重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表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