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的規模非常龐大!
1945年9月到10月期間,抗日戰爭結束,解放戰爭開打之前,國軍收編了各地區偽軍146萬人,并且都授予了暫編軍、暫編師、路軍、縱隊等臨時番號,加上其原有的部隊大約500萬人,國軍總人數大概在600-700萬之間。
我軍在1945年9月到10月期間,根據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公布的數字,應該是1028893人,也就是說剛過100萬。
可以說,國共雙方都打得很火熱,傷亡并不少,但隨著戰局發展,我軍越打人越多,1949年底,全軍已發展為500萬余人,光四野兵力總人數突破150萬;而國軍越打人卻越少,這是為什么呢?
以淮海戰役為例,華野的傷亡非常大!
據張震回憶粟裕在打黃百韜兵團時候的心理狀態,張震說道:“每有部隊報上傷亡數字,他(粟裕)都十分痛心?!?/p>
毛主席發電給華野:“你們必須以幾個作戰階段去取得全戰役的勝利,必須準備十萬至二十萬傷員的醫治......爭取新的大勝利!”言下之意,就是華野必須有必勝的決心,即使傷亡20萬人也在所不惜。
根據統計,在淮海戰役開始時,華野兵員總數有近37萬,戰役過程中傷亡了11萬,而到戰役結束時,卻增長到了55萬。
其實,華野增長的部分,除少數為升級的地方部隊外,大多數是“即俘即補”的“解放戰士”,也就是說,國民黨那邊的人變成我軍的人了。
為什么我軍可以如此吸引國軍?
一是有信仰。思想政治問題非常重要,北伐軍都是新兵,為啥能打敗經驗老到的軍閥,就是因為黃埔軍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那為什么國軍后面的戰斗力又下降得如此嚴重,也是因為老蔣叛變革命,導致國軍思想政治體系的紊亂。我黨歷經鮮血的慘痛教訓,高度重視思想教育工作。毛澤東到了井岡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辦學校,組建教導隊,給士兵們講共產主義,講馬克思列寧思想,講紅軍的理念。因此,國軍愿意加入我軍,就是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我們是一支有理想、有信念、有信仰的隊伍。
二是有盼頭。理想信念當然重要,但也不能當飯吃,關鍵還是要讓人看到前途。在國軍,軍官永遠是軍官,士兵永遠是士兵,國軍的資格資歷是一道難以越過的門檻,士兵要成為一個軍官很難。我軍則不然,擢升機制特別靈活,解放軍士兵在戰場之上,前面槍林彈雨,你敢冒著渾身窟窿的危險往前拼命沖,過后沒死,也沒因為缺胳膊少腿導致不能打仗,那么很快就能入黨提干,成為軍官。
基于以上原因,國民黨的部隊是越打越少,而我軍越打越多。
正如1960年,英國名帥蒙哥馬利訪問中國,在一次宴席上問杜聿明:你的百萬大軍哪里去了?杜聿明幽默地指了指同在宴席上的陳毅說:我都送給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