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期間,東北戰場上東野部隊連戰告捷,對比之下國軍在戰場上的表現只能用一塌糊涂來形容,除了硬實力和戰術指揮方面的不足,將領之間勾心斗角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杜聿明和孫立人之間的矛盾。孫立人多次在公共場合表示對杜聿明的不滿,而杜聿明也多次指出,孫立人名將之稱名不副實。那么,孫立人將軍在緬甸仁安羌大捷誰人不知,為何會被杜聿明如此詆毀?
實際上,從雙方的戰績來說,在國軍內部孫立人連十大名將的門檻都夠不上,甚至毫不夸張的說,比起十大名將的守門員,也就是亮劍中被老李俘虜的常乃超,人物原型為廖耀湘的十大名將守門員都比不過。從兩人的出身來看,孫立人出身于清華,而廖耀湘是出生在普通家庭。到1926年的時候,廖耀湘才考上黃埔軍校,而孫立人已經從清華畢業。從這一點來看,孫立人的起點是比他要高許多的。
由于身材矮小,在黃埔軍校畢業后一直沒有軍隊要他,他也就留校任教4年,直到1930年的時候被老蔣賞識,才有了遠渡法國學習的機會。孫立人從弗吉尼亞畢業,而廖耀湘是從圣西爾軍校畢業,在廖耀湘畢業的時候,孫立人已經從凇瀘會戰嶄露頭角。
從南京保衛戰后,廖耀湘看到國軍在南京被打的潰不成軍后,給老蔣寫信指出問題,而這也成為老蔣對他器重的原因,之后廖耀湘成功進入第五集團軍。此時的孫立人在淞滬會戰失敗后,部隊被黃杰吞并,成為新編38師師長,隸屬于雜牌軍之序列。
此時命運的齒輪緩緩轉動。1942年孫立人斬獲仁安羌大捷,一時間風頭正盛,但很少有人知道廖耀湘在斯瓦河阻擊戰中成功抵擋日軍王牌部隊,并以1200的犧牲換來日軍4000多人被殲滅。相比之下,仁安羌大捷鼓吹的1200人就有點捉襟見肘了。
如果這個數據不能說明什么,咱們不如把他倆放到同一起跑線。1943年8月,孫立人的38師和廖耀湘的22師組成駐印軍新一軍,兩師并肩作戰開啟滇緬戰區的反攻。不過在最后,老蔣給廖耀湘頒發的青天白日勛章,而孫立人只有銀葉勛章,孰強孰弱可見一斑。
在解放戰爭時期,孫立人帶領的新一軍和廖耀湘帶領的新六軍實力也是有差距的。四平保衛戰,廖耀湘戰術應用得手,以一個師的兵力偷襲威遠堡,搞得我軍上下不得安寧。于是就有了“打仗要打新六軍,吃菜要吃白菜心”的說法。
在解放戰爭后,被俘的廖耀湘也就是亮劍中的常乃超,被劉帥奉為座上賓邀請其為我軍指揮員授課,這可是出生于伏龍芝軍校的劉帥,能得到他的認可,可想而知廖耀湘的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