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我比喬丹更難戰勝
1997年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總決賽第一場,第四節,最后9.2秒。聯盟MVP(最有價值球員)球星卡爾·馬龍獲得兩個罰球,他走上了罰球線。他所在的猶他爵士隊是西部最好的球隊。他們的對手是擁有邁克爾·喬丹的芝加哥公牛隊。
如果這場比賽公牛隊獲勝,它將成功衛冕,并收獲7個賽季以來的第5個冠軍,創造體育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之一。
比分:82比82。比賽結果掌握在馬龍手中。他是NBA名人堂巨星,曾11次入選全明星球員。他手握史上罰球得分最高的紀錄,職業生涯罰球得分率高達74%。兩個罰球只要命中一個,爵士隊就會領先。除非邁克爾·喬丹能在最后幾秒施展驚天魔法,否則,馬龍就將帶領爵士隊取得勝利,在對方主場擊敗不可戰勝的公牛隊。
那是無數球員從小夢想的時刻。NBA總決賽,聚光燈下,萬眾矚目。多年的辛苦訓練,堅持與犧牲,汗水與淚水,都是為了這一刻——贏得冠軍!
觀眾沸騰了。「當卡爾走向罰球線時,整個體育館聲浪震耳欲聾,」《沙漠新聞》前體育專欄作家布拉德·洛克回憶道,「我耳鳴了好幾天。」球迷們站起來大聲尖叫,用力揮舞著手中的白色泡沫棒。
馬龍是頂尖高手,他被稱為「郵差」,因為他總是發揮穩定,投籃命中率高,如郵差般投遞準確,值得信賴。
當馬龍站上罰球點時,公牛隊大前鋒斯科特·皮蓬經過他身旁走向防守位置。皮蓬說了一句話:「馬龍,郵差周日不投遞。」
這句挑釁犀利又巧妙,堪稱完美。
馬龍開始罰球,他的動作一如往常,拍球,低頭,在空中轉球兩次,蹲下身子,前后搖晃,念著妻子和女兒的名字,最后,投籃。
哐當!
球沒進。
82比82。
觀眾陷入瘋狂。馬龍離開罰球線,試圖振作起來,但他的臉色顯示他因沮喪和失望而感到痛苦。
他重新走到罰球線。觀眾的喧鬧聲淹沒了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實況轉播播音員馬夫·艾伯特的聲音。馬龍開始第二個罰球,拍球、旋轉、蹲下、搖晃……投籃!
球沒進。
82比82。
難以置信!馬龍,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竟在關鍵時刻兩罰不中。
賽場情勢急轉,片刻暫停后,在最后9秒中,邁克爾·喬丹接球,突破了爵士隊小前鋒布萊恩·拉塞爾,投中致命兩分,絕殺比賽。
余下的故事已成為歷史。公牛隊在后面5場比賽中贏得了勝利,拿下總冠軍,而斯科特·皮蓬的這次挑釁也寫入NBA傳奇史。
是不是皮蓬的那句話導致馬龍罰球不中,沒人能說清楚。也許和丹尼斯·羅德曼的對抗讓馬龍筋疲力盡,也許是投籃時受到壓力和噪聲的影響,也許是他在西部決賽中手部受傷影響了投籃狀態,或者也許沒有原因,不過是單純地投失了兩個球而已。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答案,因為馬龍遵循了戰士的準則:從不找借口。
但這個故事深深吸引著NBA球迷。馬龍是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當時他正處于職業生涯頂峰,能力出類拔萃,可他沒能在最大的舞臺上,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出自己的實力。故事充滿了戲劇性:卡爾·馬龍,這位身高超過2米的巨人,心理平衡被「郵差周日不投遞」短短7個字打破了。
相比NBA總決賽,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環境不會那么人聲鼎沸、緊張刺激,但我們也都曾被父母、老師、老板或同事影響,他們的話語刺穿了我們的情感盔甲,讓我們的脆弱暴露無遺。
這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這么容易受他人針對性意見的影響?情感盔甲之后究竟隱藏著什么?
02.
什么是身份認知
正如我們在俱樂部職業球員身上看到的那樣,身份認知是FOPO最肥沃的滋生地之一。
FOPO:fear of people's opinions, 恐懼他人的看法。
FOPO不是基于個人自我意識校準他人的反饋,而是讓他人決定自己的價值。在FOPO的影響下,我們會條件反射地高估他人的意見。
FOPO是竭盡所能地試圖解讀他人的想法,努力避免他人的負面評價。真正的問題并非負面看法本身,而是對負面看法的恐懼。
我們的身份認知取決于自我身份如何構成。面對他人意見的攻擊,身份認知可能會導致我們緊張脆弱、不堪一擊。
在以下3種不良的身份認知情況下,他人意見如同刀劍一樣攻擊我們,威脅我們的生存:
(1)自我認知與真實的自己不符;
(2)自我認知過于狹隘,無法接納自己的全部;
(3)自我認知過于封閉,無法吸收新信息,接納自我成長與改變。
身份認知是我們對自我的主觀認知,它建立在個人的經歷、信仰、價值觀、記憶與文化之上。它是一組不與任何人共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們通常在與他人的關系或跟他人的比較中獲得身份認知,它為我們提供參照,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復雜社會中的位置。
在與周遭世界的關系中定義自己,從而給他人留下清晰的印象,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構建身份,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復雜社會中的位置,減少我們的主觀不確定性。
當迷茫無措時,身份認知是支撐我們的最后一股力量,但這種力量來自對「這就是我」的確定性。如果我們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或對自己的認知完全來自外界,那就會為錯誤的身份認知付出高昂的代價。
身份認知來源于多方面因素:種族、性別、性取向、人際關系、家庭、工作、興趣、國籍、信仰、宗教習俗和群體關系等,但它不由任何單一方面所決定,也不是簡單地表現為單一的身份角色。牧師、老板、母親、飛行員、作家、學生、運動員、企業家,這些明確的社會身份只代表我們在做什么,不能代表我們是誰。
正如《搏擊俱樂部》中泰勒·德登所言:「你不是你的工作、你的銀行存款、你開的車,你不是你的錢包,也不是你的穿著打扮。」你就是你。
我們經歷人生,不斷獲得經驗與知識,并將所獲知識應用于生活中。在此過程里,身份認知也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身份認知具有連續性,無論身體和心靈如何變化,一個人在10年前、10天前和今天始終都是同一個人。
以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里奧為例。他年輕時做過酒吧保安和門衛,還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化學實驗室里做過兼職技術員。如今,他定居羅馬,是教眾高達13.45億人的組織領袖。2013年,貝爾格里奧被樞機主教團選為天主教會的領袖,成為教皇方濟各。他選擇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天主教方濟各會創始人圣方濟各。
貝爾格里奧的改變顯而易見,他早已不再是幾十年前那個阿根廷少年。那是什么讓貝爾格里奧成為教皇方濟各的呢?又是什么聯結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使你成為「你」的本質屬性是什么?
歸根結底,身份認知是指人們如何回答那個終極問題:「我是誰?」
03.
用成績定義自我的bug
我們的社會文化對表現成績的關注近乎癡迷,對自己表現好壞的執著已經滲透到工作、學校、青少年體育運動甚至社交媒體之中。表現好壞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定義,但更重要的是,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定義。
基于表現的身份認知不是通過工作(職業身份)或工作單位(組織身份)來定義自己,而是通過與他人比較表現成績來構建身份認知。
表現決定身份,我們如何表現決定了我們是誰。我們通過與他人比較表現結果來認識自己,例如,在某方面我比大多數人做得好。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是相對的。
發育生物學家、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副教授本·霍爾特伯格博士廣泛研究了追求卓越背后的動機,他提出,基于表現的身份認知由3個因素定義:不穩定的自我價值、對失敗的隱約恐懼和完美主義。
我們總認為只要自己表現成功,就會獲得自我認可:如果我那本書出版了,如果我那筆交易做成了,如果我升職了,如果我榜上有名,如果我今年蟬聯銷售代理第一名……我們的自尊心與自己的表現及表現結果息息相關。
實現目標也只能讓我們暫時解脫,因為一個目標后面永遠還有下一個。自尊淪為成績的附屬品,在一連串的「如果……就……」之間,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追求陷入永無止境的死循環。
追求卓越和杰出表現十分重要。我們通過挑戰困難、測試自己的極限來了解自己。然而,當證明自我價值成為追求卓越的核心動機時,錯誤和失敗、意見和批評都將被視為威脅,而不是學習的機會。
霍爾特伯格博士指出,身份認知不僅僅在一個人的專業領域內起作用。「這種思維模式會轉移到其他領域。」它體現在人際關系中,還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和親子關系。「如果不好好處理,它會貫穿你的一生,讓你永遠為其所困,始終認為自己的身份與價值取決于自己的表現。」
以表現作為身份認知基礎的人,通常會依據客觀標準盡力好好表現,但其自我認知始終由外部認可所支撐。他們的身份認知源于他人的贊揚和意見,這一模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發揮作用,但不可持續。對表現的極度需求會撕裂幸福感、破壞人際關系、降低個人潛力。
如果基于表現的身份認知成為一個人自我認知的核心,那么當表現不佳或身份認知受挫甚至遭到摧毀時,他將丟失完整的自我。
基于表現的身份認知不同于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一種信念,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基于表現的身份認知則是一種誤解,使人認為完成任務后的結果決定了自己是誰。
我們的表現可以展示我們是誰,但不能定義我們是誰。
用表現來定義自我,構建身份認知,無異于建塔于沙土,無結草之固。我們在生活中的表現起起伏伏,變化不定。將自我認知綁定于具體表現以及表現所帶來的認可,是在為壓力、焦慮和抑郁的滋生創造條件。
04.
最難得的特權是做自己
我們要建立的身份認知應取決于我們是誰,而不是我們做什么,在哪里做,跟誰一起,做得好不好。正如約瑟夫·坎貝爾所說:「人之一生,最難得的特權就是做自己。」
要為強大的自我意識打下基礎,首先要記住,別太專注于自我。
克服FOPO,首先要克服過度自我關注,這并不是要我們少考慮自己,而是不要只關注自己。FOPO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果,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要平衡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專注目標、投入學習來轉移注意力。通過這些方法,我們能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感受自我,體驗世界。
將探索學習融入自我意識,給自己成長和改變的內在空間,給自己犯錯和承認自己不足的自由。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全新的,我們希望建立良好的心理框架,讓我們有機會感受一個個時刻向我們展開,并發現其中的意義,這就是學習者心態。為了擁有學習者心態,我們需要放下「已知」,為「未知」騰出空間。
一則禪宗寓言對此有很精妙的闡釋——
一名學生拜訪一位高僧,求教禪宗。高僧講話時,學生急于表現,不時打斷說:「我知道這個。」
高僧提議一邊飲茶一邊討論。
茶沏好了,高僧將茶水倒進茶杯。茶杯裝滿后,他還繼續斟茶,茶水溢出了杯子的邊緣,灑在桌子上。
學生見狀,忍不住提醒:「快停下!茶杯已經滿了,倒不進去了。」
高僧放下茶壺,回答道:「確實如此。等你的茶杯空了,再來見我吧。」
將自我意識與探索學習相關聯,并非不敢肯定自己是誰,而是承認自己會隨時間的發展而改變。
每一個人都會隨著時間改變,當我寫下這段話時,我已經不是之前的我,等你讀到這段話的結尾時,你也將不再是現在的你。這不是文字游戲,而是現實。我們在不斷變化,現在我們是誰不代表最終我們會是誰,認識到這一點十分重要。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吉爾伯特指出:「人類是正在進行的作品,卻誤認為自己已經完成。」在人生旅程的每一個節點,我們都容易有此錯覺,以為成長和改變已經結束,當時的自己就是往后余生的自己了,吉爾伯特把這種誤解稱為「歷史終結錯覺」。
吉爾伯特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調查了19000名參與者,詢問他們在過去10年有多少改變,以及他們認為自己在未來10年會有多少改變。無論處于哪個人生階段,人們都表示,自己在過去10年的變化之大超出了自己10年前的想象。但他們都認為這種變化即將結束。無論是18歲還是68歲,受訪者都相信自己在未來的成長變化會相對小很多,這是典型的歷史終結錯覺。
誤認為自我成長已經結束,這一傾向對自我意識有很大影響。「這是我現在的樣子,我是正在進行還未完成的作品」本質上完全不同于「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后者會導致僵化、固定的身份認知,使我們更容易受到FOPO的影響。
當他人的觀點挑戰我們的身份認知時,我們可以學習接納,而不是逃避。我們可以保持好奇心,好奇于各種觀點的起源,坦然面對不同觀點,并從中探尋真理;好奇于提出意見的人,探索如何吸收不同意見,并從中學習。
好奇心并不總讓人愉悅,但它是成長的標志。
過去20多年,我曾與世界級運動員、藝術家和行業領袖們一起工作。我發現,與一般人相比,他們待在非舒適區的時間明顯更長。他們在困難中堅持不懈,而不會找借口逃避。
當別人的觀點觸動你的焦慮神經時,或在任何你感覺受到威脅的時刻,你都可以練習同樣的技巧:微笑、呼吸、身體前傾。去探索,去挑戰。不要試圖逃避緊張焦慮,花一點兒時間,去感受你所處的環境,去體驗不同的風景。
堅持一段時間,別人的反饋無論正確與否,都將成為你認識自己的機會。這種擁抱壓力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培養不可思議的內在能力,并且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緊張和壓力會增強我們的心理素質,讓我們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都能從容自在。
關于壓力和緊張如何增強力量,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鮮活的例子。
1991年,為研究生態可持續性,8名參與者進入「生物圈2號」——一個未來主義的密閉微型地球模型,面積約12000平方米。
「生物圈2號」位于亞利桑那州,是馬特·達蒙主演的電影《火星救援》中那套封閉系統的現實前身。該項目從規劃到建設耗時長達7年。微型地球里的自然環境包括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沙漠、長滿紅樹林的濕地,以及約7.6米深、45.7米長的海洋,而且海洋里生長著珊瑚礁。
「生物圈2號」面臨許多挑戰,其中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是樹木的倒塌。樹木在「生物圈2號」的密閉空間內生長速度更快,但它們在長到最大高度之前就紛紛倒下。科學家一直不理解其中原因,直到他們發現「生物圈2號」的設計里沒有考慮到風這一自然元素。
樹木需要風來加強它們的根系。風搖動樹干,對根的薄弱部位施加壓力,使它們分裂并向深處生長。這就是為什么種樹時只需給予一定支撐讓樹能直立即可,樹的頂部在風中搖晃會讓樹生長出強壯的樹干和根系。
我們需要將自己當成一棵樹,以迎接風的姿態,來迎接壓力和緊張的挑戰。
05.
讓個人目標高于他人認可
我們從小就習慣于尋求認可,這一習慣一直持續到成年,表現為不斷尋求上司、配偶、朋友和同事的認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建立起一種內在機制,即依據外部反饋檢查自己是否一切正常。但是,我們并不是只能受限于該反射系統。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目標。
目標是一種信念,那就是相信自己活著的意義。目標是一種由內在驅動的廣義的目的,不僅對自己意義深遠,還會影響自己以外的世界。簡言之,你的目標對你非常重要,它具有巨大的內在價值。目標決定未來的方向。
我們與其向外檢查別人是否認可自己,不如重新調整反應機制,轉向內在,以目標為檢測標準。不再糾結「我是否被人認可」,而將「我是否忠于自己的目標」作為新的參考點。
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標。以個人的目標,而非他人的認可,作為篩選標準,指引我們做決定、確定優先級和做出選擇。
表面上看,無論體育競技還是商業競爭,目的都是贏。但能在長時間內持續獲勝的個人或組織,其驅動力往往不只是獎牌或股價。目標或許不是卓越表現的先決條件,但當生活中有明確的目標時,我們面對挑戰時會更加堅韌。
當某件事對我們至關重要時,我們可以為之不顧一切。為了愛情、理想、想要的生活,我們可以不顧形象,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專注于自己當下所做的事。
正如本·霍爾特伯格所描述的那樣,目標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它圍繞我們最重視的事物構建我們的身份認知。
基于目標的身份認知讓人擁有內驅力。有了目標,人的動力將來自所做之事的意義和自己可以發揮的潛力,而不是他人的評價。
兩種認知模式的動力完全不同,一種可持續,另一種則會令你精疲力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