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伊朗與以色列實現停火,德黑蘭將經濟復蘇的希望轉向東方,期待擴大對華石油出口以緩解經濟困境。
這是因為特朗普近日公開宣稱“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部分伊朗學者將此解讀為美國制裁可能松動的信號。
我們知道,石油產業是伊朗的經濟命脈,占其外匯收入一半以上,而對華出口又占其石油出口的90%。理論上,無限制地擴大對華石油出口將顯著改善伊朗的財政狀況。然而,多位能源專家和分析人士指出,這一愿景不太現實,面臨多重障礙和嚴峻挑戰。
該國知名能源專家哈蒂諾格魯認為,伊朗約80%的石油來自日漸衰退的老化油田,其產量正以每年約10%的速度遞減。這一結構性難題意味著伊朗短期內缺乏大幅增產的能力,難以滿足額外出口需求。
與此同時,伊朗國內的石油消耗量也在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該國2017年的日均原油消耗量為200萬桶,但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240萬桶,其國內還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天燃氣短缺問題,只能使用更多的石油產品,這進一步壓縮了出口能力。
解決產量問題的關鍵在于開發新油田,但大型油田的開發費用高達數十億美元。而受長期經濟下滑影響,伊朗對石油和天然氣領域的投資已萎縮至每年不足30億美元,不到十年前水平的一半。石油行業還頻繁發生工人欠薪罷工事件,可見其手頭實在沒有余錢。
專家認為,除非獲得大量外部投資,否則增產目標恐難實現。
目前伊朗寄望于中國企業投資其油田開發,但現實情況十分復雜。
首先,中國自身對傳統石油的依賴度正在降低,近兩年石油進口總量呈下降趨勢;
其次,伊朗原油的主要客戶是山東的小型煉油廠,這些企業依賴大幅折扣才能維持利潤,在設備和效率上并無優勢,他們沒有實力、也沒有意愿對伊朗油田進行長期、大規模投資。
一些學者認為,即使美國制裁出現松動,但受制于投資嚴重不足、國內需求飆升以及關鍵出口市場利潤空間受限等因素,伊朗石油產業短期內大幅增產的前景渺茫。
也就是想依靠停火實現經濟復蘇只是美好的希望,要轉化為現實繁榮,道路依然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