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寵物醫生的職責是“做點什么”—— 查找病因、緩解癥狀、實施手術,用種種醫療手段讓病情得以控制。但在寵物醫療的日常中,還有一些特殊時刻:面對焦慮但滿懷希望的寵主,寵物醫生不是追加檢查,也不是端出復雜昂貴的治療方案,而是深吸一口氣,慎重地說出那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建議不做。”
“拒絕”背后,是建立在理性專業判斷之上的溫柔堅持。它常常出現在診療需求與實際病情錯位之時,或有限的治療效果與可能更大創傷之間。“我建議不做”的背后,是對動物福祉的權衡,對過度醫療的警覺,以及對寵物與家庭關系的深切理解。在謹慎的權衡中,努力讓醫療回歸本質,讓每一次診療成為真正對生命負責的選擇。
作為新瑞鵬集團旗下中心醫院,頑皮家族動物醫院上海虹橋總院(下稱“醫院”)每年都會接診大量轉診而來的身患疑難雜癥的寵物,作為醫院心臟科獸醫專家的蘇鈺雯(下稱“蘇醫生”)也得以見證許多這樣的病例。
左圖:頑皮家族動物醫院上海虹橋總院;右圖:小動物心臟科獸醫專家蘇鈺雯
專業判斷:當“不治療”才是最好的治療
除了少數突然確診的重癥,蘇醫生接診的大部分病例通常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病程,寵主對疾病和寵物面臨的境況有了較為客觀的認知,心態也相對平和,因此更能理解和接受醫生們從專業角度給出的“適可而止”的診療建議。
曾有一只十四五歲的老年寵物,當時被轉診至醫院時,已患有嚴重的心臟疾病。蘇醫生為它制定了系統性治療方案,成功將病情穩定下來,并維持了一年多。然而,隨著寵物年齡增長,該寵物又先后出現了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礙,導致原本控制良好的心臟病也迅速惡化。令人沮喪的是,幾乎所有治療手段——藥物治療、持續供氧、密切監測……都已用盡,寵物身體狀況卻并無明顯改觀。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治療未必是幫助,反而可能是另一種傷害。”蘇醫生這樣總結。此時的決策不再是單純的醫學判斷,更是一場關于尊重生命與減輕痛苦的深度溝通。蘇醫生經歷過無數次這樣的艱難時刻,在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大多數寵主能夠理解她的診療建議——并非“放棄”,而是做出了尊重與體面的選擇,甚至一些寵主更加理性,不忍愛寵承受更多痛苦,于是部分動物得以在鎮痛和安撫中,結束生命旅程,而不是在徒勞的治療中繼續受苦。
當然,也有一些寵主囿于情感羈絆,一時難以理性客觀地做決策。面對這種情況,蘇醫生也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并力所能及地幫助寵主疏導情緒。
溝通藝術:從醫療決策到情感療愈
從業二十多年,蘇醫生的觀念也在潛移默化發生變化。作為寵物醫生,她習慣把動物放在第一位,但隨著從業時間變長,她開始逐漸關注到人。“畢竟寵物離開之后,人是要留下來的”,要盡可能幫助寵主平復心情,而非讓這件事變成“他們心里的一個傷口或疙瘩”。這與新瑞鵬集團副總裁兼醫院集團總經理張延忠先生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的“人醫醫人,獸醫醫人類”的理念不謀而合。
同時,她也深感溝通與信任的重要性。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特別是某些焦慮的重癥病寵家長,一方面他們需要時間接受自家毛孩子身患重病的事實,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多去咨詢醫生,對疾病和診療方案建立一個相對理性的認知,最終慢慢知道,到底怎樣的治療更適合自家寵物,然后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對抗疾病,這也是對毛孩子負責任的表現。
在實際臨床診療上,蘇醫生也希望推動專科之間更大范圍的緊密合作和相互轉診,“這是由疾病的復雜性所決定的,需要多科室協作來發揮各自的專長”。最終目的是真正實現“以對動物最適合的醫療照護為出發點,同時貼合寵主需求”。
真正的專業,不只體現在“能做什么”,也體現在“建議寵主不做什么”。前者與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有關,而后者則更多關乎初心、尊重與敬畏,也體現了醫生內心深處的慈悲。寵物康復或遺憾離開是她工作的日常,生命的來去讓她深刻理解了大愛。“不”的背后自有其沉重,但并不冷酷,那是她作為專業醫生與寵主共同經過深思熟慮基于動物福利做出的慎之又慎的決定,也未嘗不是對生命的大愛。真正的醫療,不是拼盡一切去延長生命,而是盡一切努力,讓生命最后的時光,充滿尊嚴與平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