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著“缺什么、學什么”的理念,過去4年,超百位兒科醫生為西部帶回了真正可落地且實用的醫療技術,對助力西部兒科發展是一次有益嘗試。
撰文 |郭雪梅
責編丨汪 航
兒科門診到處擠滿了人。
2024年10月,兒童支原體肺炎進入高發季,大大小小醫院的兒科持續爆滿。診室外,精疲力竭的父母抱著孩子候診,輸液區人頭攢動,不時傳出陣陣咳嗽聲。
坐在診室里的兒科醫生同樣疲憊不堪。每年傳染病高發季,兒科診室都會迎來就診高峰,一位兒科醫生可能一天要問診上百名患兒,快節奏和長時間的工作成為常態。
然而,高負荷運轉只是兒科日常工作的一個集中切面。兒科診療的復雜性超過不少???,其病程多變、患兒無法準確表達癥狀,加之早期癥狀的相似性等,使每一次診療都充滿了挑戰。
兒科醫生們在病房
同時,由于東西部地區間的兒童醫療資源存在差異,一些??迫瞬?、配置條件、臨床能力有限的醫院,面對病況稍顯復雜的患兒,只能選擇盡快轉診至更高級別的醫院,過程耽誤診療時間不說,額外的檢查等流程,也會在無形中增加就醫成本。
如何讓更多偏遠地區或基層的醫療機構具備兒科疾病的綜合診治能力,從而 成為兒科就診的 第一道防線?字節跳動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院士+博愛基金 , 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
兒科醫生成長之困
紀睿靈是甘肅省武威市涼州醫院的一名兒科主治醫生,擅長診治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常見病,以及濕疹、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過敏等。
但對于反復呼吸道感染、反復喘息等病因復雜的患兒診療,她坦言,以往因缺乏先進診療手段,自己和醫院長期面臨困境。
根據《 兒童反復上呼吸道感染臨床診治管理專家共識 》 援引的數據 ,在發達國家,高達25%的1歲以下兒童及18%的1~4歲兒童出現反復呼吸道感染 。
上呼吸道相較于下呼吸道更容易發生感染,調查顯示,我國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患兒日就診量占呼吸系統疾病日門診量的比例高達10%~20%。
紀睿靈 介紹,這些 患兒 通常因 反復感染、久治不愈,亟需通過氣管鏡進行深入檢查與精準治療,但受限于技術條件,常常難以滿足臨床需求。
紀睿靈所在的兒科,這兩年才補上這塊“短板”。
據她介紹,過去多年,科室醫生對支氣管鏡技術認知不足、實操經驗少,臨床案例有限,加上家長顧慮,導致這項技術難以在診療中發揮作用。
作為診斷和治療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技術,兒童支氣管鏡檢查早已被廣泛應用在支氣管、肺部和胸腔疾病診療和急救等方面,亦是一項安全、成熟、并發癥極低的檢查和治療手段。
如果不會這項技術,將直接影響科室對相關疾病的診斷能力,接診后也只能無奈轉診。
實際上,不止是紀睿靈及其同事曾為此苦惱,離武威市600多公里的漢中市三二〇一醫院,兒科主治醫師喬婕也面臨著相似的難題。
這一定位為地級市綜合醫院的兒科診室,在兒童心血管等細分方向的積累不足,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治能力存在不少提升空間。
一言以蔽之,許多像喬婕一樣的西部年輕兒科醫生,面臨著“技能成長困境”——一方面,科室日常工作繁忙,很少有時間去提升診療技術或參與科研;另一方面,醫生是終身學習的職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個人及科室發展的天花板,提升患者的就診效率。
這一困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新生兒科副主任步軍看在眼里。
步軍曾有過多次支援西部醫療的經歷。據他觀察,問題主要出在兒科醫生培訓上,即當地的??漆t生培訓質量無法滿足兒科專業的多元化要求,再加上兒科一直存在著人才短缺、高負荷工作等情況,使東西部間兒科醫療存在一定差距。
如何縮小這一差距?近年來,從政府機構到民間組織,從頂尖醫院到知名專家,都在各盡其力、共謀發展。
2016年,在陳竺院士首倡下,13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同倡導、發起、設立了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院士+博愛基金”。自此,一項距今長達9年的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就此開啟 , 這也是“院士+博愛基金”實施的首個落地項目。
2021年起,在字節跳動的公益 支持 下,來自西部地區的142家醫院、233名兒科醫生參與了進修培訓。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把先進的兒科醫療技術帶回家鄉,造福更 多的 孩子。
去大三甲兒科“取經”
多年前,喬婕曾聽說過“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在她的印象里,這是一個能讓自己成長、科室發展、患者獲益的項目,因此便一直留意著報名信息。
2023年,她得知該項目正在陜西招募兒科醫生,她果斷報名成為第25期的學員,也是當年漢中市唯一一名參加該項培訓的兒科醫生。
目前,“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在全國設立5所培訓基地,喬婕前往的是位于我國西南地區的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該院擁有國內最早成立的兒科心血管三級學科,也是國內最早開展兒童先心病介入診療的兒童心血管專科,在兒科心血管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喬婕告訴“醫學界”,在華西二院培訓期間,她系統學習了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術前評估、兒童心律失常藥物調控等知識,并通過參與科室每周的疑難病例討論,進一步掌握了血管活性藥物方案制定、心臟超聲評估、兒童心電圖認識解讀等核心技能。
此外,華西二院的導師團隊采用模擬教學的方式,讓喬婕親手操作心肺復蘇設備,反復練習電除顫時機的精準把握,使她在實踐操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這期間,她曾親歷一場印象深刻的危重癥搶救 。當時,一名5歲患兒因暴發性心肌炎突發室顫,情況十分危急。她 觀摩了 醫護團隊如何迅速啟動急救流程,精準完成電除顫和藥物支持,使患兒轉危為安的全過程。
兒科醫生們到大三甲醫院學習
參與疑難、危重癥患兒的治療,幾乎是每個參加培訓的西部兒科醫生都會體驗的難忘經歷。紀睿靈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培訓期間,主要學習兒科呼吸診療的知識,讓她深刻印象的是一個6歲女孩的救治過程。
這名患兒因“白肺”入院,在纖支鏡檢查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支氣管內布滿了樹狀的痰栓,而僅憑氣管鏡室的醫生手持異物鉗,在直徑不足3毫米的支氣管內逐段清理,3小時后,患兒的血氧飽和度就從70%攀升至95%。
“我印象非常深刻,那位老師結束后轉身對我們說,在西北的大多數醫院,可能沒有ECMO,但你們至少要讓每個醫生都敢拿起支氣管鏡,因為這是救命的最低成本武器?!奔o睿靈說。
不僅是兒科醫生,眾多參與培訓的兒科護士同樣收獲頗豐。
以貴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新生兒科護士舒蘭芳為例,她在2021年參加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舉辦的西部兒科醫師研修班。
在新生兒科,舒蘭芳深入學習并參與了針對極低、超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窒息相關合并癥,以及各類新生兒先天性疾病或嚴重畸形等主要病種的救治工作,并重點學習了最為前沿的早產兒發展性照顧模式,以及出院后早產兒的系列隨訪服務。
說起這些,喬婕、紀睿靈、舒蘭芳有著相同的感受:通過“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自己的臨床診療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東西部兒科醫療協同發展
目睹了那些僅在教科書中出現的疑難病例,親身感受了大三甲醫院的先進技術之后,另一個問題隨之浮現:返回自己所在醫院后,真的能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嗎?
“想要實現全部都學以致用確實存在難度,要知道,很多技術都是這些頭部醫院頭部科室幾十年的積累和優化,臨床實踐的難度并不低。”喬婕說。
在她看來,3個月的培訓并非是要“把所有技術都學回來”,而是要明確自身不足與未來學習方向,培養自己先進的臨床思維等。
喬婕介紹,我國一直在推行的分級診療制度,就是強調一些地市級的腰部醫院做好中間角色,“就像踢足球,有前鋒、中場、守門員,不是所有人都能當前鋒?!毕袼诘尼t院所要做的是,判斷哪些問題需要到更高級別的醫院解決,哪些問題可以留在當地解決。
秉持著“缺什么、學什么”的理念,這些兒科醫生們帶回了真正可落地且實用的醫療技術。
在漢中市三二〇一醫院,由于缺乏專門的兒童心血管科室,此前血管瘤患兒的接診分散在外科、皮膚科等多個科室,而血管瘤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綜合評估,這種分散的診療模式難以滿足患兒的治療需求。
在培訓期間,喬婕深入學習了兒童血管瘤的診療手段。她敏銳地發現,華西二院針對兒童淺表小血管瘤的外用藥物聯合局部注射 的 方案,不僅操作風險相對較小,醫院也無需承擔過多的儀器成本——這一方案非常適合漢中市三二〇一醫院的實際情況。
回到原單位后,喬婕結合兒科對兒童血管瘤整合治療的需求,迅速著手申報這項新技術。她介紹,由自己牽頭開展的這項技術目前已經應用了半年多,接診了大約30-50例血管瘤患兒,基本能實現80%以上的隨訪。
喬婕回到醫院后開展了一項 兒童血管瘤綜合治療新技術
和喬婕相似的是,紀睿靈也受到當時進修的啟發,苦練了氣管鏡技術?;氐轿渫袥鲋葆t院后 , 她 與 醫院 內鏡中心醫師協作,逐步參與相關診療輔助工作,積累實操經驗。
去年10月,兒童支原體肺炎流行期間,醫院需要做氣管鏡的病例數量較往年大幅增長。在 這樣的背景下 ,紀睿靈憑借所學積極參與診療,在她的帶動下,科室 其他同事 參與氣管鏡相關工作的積極性明顯提升,面對復雜病例也更有信心。
如今,“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所帶來的積極影響還在持續。
喬婕告訴“醫學界”,借助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搭建的“西部兒科醫師協作平臺”,她順利與華西醫院心血管科的胡梵副主任建立起實時溝通的渠道。
過去一年里,他們完成了多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從病例討論到轉診,再到制定手術方案,整個過程僅耗時48小時,便可完成對危重癥患兒的跨省協作救治。
作為該項目的導師代表之一,步軍介紹,該培訓計劃還實現了西部兒科醫生對東部的反哺。通過與西部兒科醫生的交流,東部地區的醫生得以獲取新的視角和方法,例如啟發他們站在患者角度思考治療性價比的問題。
今年,國家衛健委提出開展 “ 兒科和精神衛生服務年 ” 行動。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地區有望進一步加大兒科醫療資源的投入力度,持續改善醫療設施條件,為更多患兒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 將助力該目標實現。“醫學界”了解到,近日,新一期“培訓計劃已正式立項,字節跳動表示會 繼續支持該 項目 ,為西部兒科醫療的進一步發展 、 東西部醫療協作貢獻更多力量,促進區域醫療協同發展。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恒佳
編輯:張金金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