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上空,殲-20隱身戰機與外軍近距離對峙,飛行員以視死如歸的意志逼退對手。這場較量不僅展現中國空軍體系化作戰優勢,更用五代機近身格斗的決絕向世界宣告:中國領空不容挑釁。”相信這條新聞這兩天已經刷屏,無數軍迷都在尋求中國戰機領先優勢的來源及其未來發展路徑。
“五代機近身格斗”初一聽起來,類似于空戰中的拳擊比賽,在如此注重信息和遠程武器的今天,看起來好似一個笑話,其實這是上世紀美國傳奇飛行員博伊德所提出的“能量-機動理論”和“OODA循環”的延申,海灣戰爭中,F16曾憑借這兩個優勢一戰成名,先敵發現、先敵機動、先敵開火,而中國設計的殲20,進一步強化了F16機動性強的優勢,同時又將“體系作戰”的信息化優勢進一步拓展,才在這場對峙中取得了勝利。
紐約時報60年代報道F16的設計師,左一為傳奇飛行員博伊德
對比殲 - 20 與美軍 F-35A,兩者設計理念決定性能差異。F-35A 作為多用途戰機,追求功能多樣性,但空戰性能并非專長。殲 - 20 則以奪取制空權為核心目標,設計上更注重空戰性能。其較大的機體賦予雷達安裝和武器搭載優勢,探測范圍更廣、火力儲備更充足,航程也更具優勢。更關鍵的是,中國空軍依托完整作戰體系,預警機、地面雷達與天基偵察系統協同配合,形成 “體系作戰” 優勢。從這一點來看,對空戰中的能量-機動優勢這一核心要素,殲20比F35A做的更好。
F16所代表的機動優勢與信息化作戰,曾是各國空軍發展和戰斗機設計競相效仿的對象。俄羅斯的蘇霍伊設計局將空戰定義為“空中格斗”,類似于一場拳擊比賽,屬于物理攻擊,拼的是速度、航程、載彈量,但美國的戰機設計,從F15、F16開始,就走上了另一條“魔法攻擊”的方向,類似于一場閃轉騰挪的球賽,注重力量的同時,更注重觀察及發現、判斷之準確、機動領先對手,這就是殲20在學習蘇27的飛行動力設計的同時,也掌握了F16所具有的信息識別與處理、能量機動優勢,成為了當前全球領先的空戰武器。
二戰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更大-更高-更快-更遠”是空戰飛機設計的核心理念,類似于一戰時的大炮,二戰時的艦艇,尤其是轟炸機,體型大載彈量大是其領先優勢(B52號稱“空中堡壘”就是一例)。二戰后,隨著空戰作為局部有限戰爭的絕對主導力量,以及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已經不需要那么多大當量的炸彈去掩護地面部隊的攻擊,相反,戰爭基本在制空權的爭奪中就已經定下了輸贏?!恫┮恋聜鳎焊淖儜馉幩囆g的戰斗機飛行員》的主人公,戰斗機飛行員博伊德,則以自己在空戰(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中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套空戰取勝的戰術理論,包括與敵機正面決斗時,如何獲得“40秒優勢”以提前鎖定對手處于攻擊位置,以及在實戰中如何通過不斷重復的“觀察-判斷-決策-行動(簡稱OODA)”循環,從而使我方戰機保持優勢地位的“能量-機動理論”,并由此在F15、F16的戰斗機設計中脫穎而出,將戰斗機帶入到了“能量-機動”時代,其后的蘇27、殲20等各國的戰斗機,都遵循了這一“能量-機動理論”。我們先來看OODA循環:
O (Observe 觀察):像雷達一樣掃描環境,快速獲取信息。O (Orient 判斷):結合經驗/直覺,瞬間理解局面本質,做出判斷。D (Decide 決策):基于理解,做出最快、最狠、最出其不意的選擇,猶豫就會敗北。A (Act 行動):果斷執行, 把決策變成現實,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OODA的精髓就在于,你比對手更快地完成循環。 你轉一圈,對手才轉半圈,形成節奏碾壓,通過制造混亂,打亂對手節奏, 讓對手卡在“觀察-判斷”階段懵圈,你就能亂中取勝,掌控全局。
印巴空戰中,殲10ce之所以完勝陣風戰機,不僅在于紅旗雷達探測更遠、電子戰的干擾更強以及霹靂15的導彈射程更遠,還在于巴基斯坦空軍通過這些設備形成的“觀察-判斷-決策-行動的OODA循環”迭代速度更快,這才使得陣風戰機完全停留在“觀察-判斷”階段,沒有形成有把握的攻擊機會,就已經在起飛后不久被霹靂15導彈擊落了。一體化作戰和信息化作戰,決定雙方勝利的不是最后幾分鐘的戰斗意志,而是最初幾分鐘的戰場態勢感知與控制——換句話說,當你進入這片領地或者領空的時候,所有的一切就都已在掌握之中——不僅僅是先發制人,而是領先優勢能迅速變成“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絕對控制。
博伊德在作為戰斗機飛行員時,就曾在其編寫的空戰手冊《空中攻擊研究》中提出一個“40秒優勢”的理論。即戰斗機飛行員必須有一幅關于戰斗的三維畫面,必須有“態勢感知”,戰場可能從萬米高空到地面迅速切換,他必須了解自己戰友和敵機的方位,以及敵機的速度和機動-能量狀態。這決定著敵機有可能會采取機動或者攻擊策略(高位、低位還是迎頭進攻),然后才能使自己盡快在空中格斗中、在40秒內建立并保持自己的機動優勢(即使自己保持在有利的攻擊位置),從而提高空戰取勝的概率。
F16戰機如何應用OODA循環
由此,博伊德對戰機的設計中傳統的“更大-更高-更快-更遠”理念嗤之以鼻。在他看來,戰斗機應該越小越好,類似于“紅隼”(美國目前的主力戰斗機F16就是在他的這一理論啟發下完成,由他和戰隼之父哈利·希拉克發起成立的“戰斗機黑手黨”更是赫赫有名),體型小但爆發速度驚人,所以可以隨意攻擊體型比她大得多的老鷹。由于天空足夠大,所以火力優勢、裝甲優勢都遠比不上機動優勢,他以此便總結出了保持機動優勢的“能量-機動公式”。即戰斗機的單位剩余功率=(推力-阻力)X速度/重量。飛機在轉彎時,推力不變但速度、高度會降低,也就是說飛機在損失能量,這一點類似于熱力學的“熵增”。而在空戰中,能量的優勢往往會轉化成自己的機動優勢,他還將反應機動優勢的“戰斗機的單位剩余功率”做成了一個曲線圖,以此動態的模擬作戰中優勢變化。
機動不等于速度。如果說先敵發現、先敵鎖定、先敵開火(如殲10ce擊落法國陣風依靠的一體化作戰中OODA循環的效率更高)是取勝的關鍵,那么保持這個先手優勢(如殲20逼退F35說明在殲20在同一空域中能量-機動優勢占上風),依靠的不僅僅是速度快(空戰不是跑步,誰在前面誰就贏),而是如同足球比賽一樣,在有限的空域中纏斗時,時刻保持有利的攻擊位置和防守態勢,在攻防的節奏轉換中,體力、速度、協調性、技巧、創造進攻機會的能力所形成的機動優勢,可以讓你在不開火的前提下拖垮對手、讓其時刻感受到恐懼和死亡的威脅,這樣你才能成為戰場的主導,不戰而勝或者破門得分,也就是時間問題。博伊德的能量-機動理論,不僅在空戰戰場、對于足球比賽、商業競爭,也同樣適用。
壯年時的博伊德非常咄咄逼人,說活時喜歡輔以夸張的手勢
西點軍校工程學的作戰理念,曾是上世紀制造企業普遍學習的對象,類似于甘特圖管理項目、魚骨圖管理流程,都成為了工業時代的標準。日軍的精益管理,使得二戰后的日本企業一戰成名,隨后互聯網公司引領的信息時代,大家也都是在“效率至上”上面繼續鉆研——企業的超額利潤,就來自于效率的提升。但在21世紀全球化衰退的今天,合作已經越來越謹慎,而沖突則會隨時突然爆發,外賣打敗了方便面、短視頻取代了電視,AI則恨不得取代人類——跨界打擊和降維打擊層出不窮,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來,所以,無論對于企業還是個人,按照博伊德的理論,保持自己的能量-機動優勢,在巨變到來之時,既能拔腿就跑,又能站穩腳跟,全面感知+精準判斷+快速決策+高效行動所形成的OODA循環,是你在混亂與失序的未來中,比運籌帷幄+火力強大更加有效的競爭力優勢。
未來戰爭贏在決策速度,未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要能活得久,關鍵點也在于決策速度、轉型速度。國家之間、文明之間經常開戰,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也會發生某種形式的戰爭,沖突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東西?!度w》中劉慈欣曾用“黑暗森林”理論來比喻未知的宇宙探索中的生存法則,文明作為“帶槍的獵人”,要想在遠超出你認知范圍的殘酷自然法則中生存,必須先理解人的內心世界,并以此洞悉未來的機遇與風險?!坝^察-判斷-決策-行動的OODA循環”中,是在充滿未知與無序的混沌世界中探索時,保持比對手更先知先覺的關鍵,在此同時,依靠自己保持的能量-機動優勢,才能在信息化一體化的作戰中,秒殺對手、斬首敵酋——戰爭進入在線直播和互動評論的時代,不僅要干掉對手,還必須碾壓觀眾智商和評論節奏,贏得漂亮!
書名:博伊德傳
副標題: 改變戰爭藝術的戰斗機飛行員
原作名: Boyd:The Fighter Pilot Who Changed the Art of War
作者: [美] 羅伯特·科拉姆
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
譯者: 楊斌
出版年: 2025-7-1
頁數: 600
定價: 88.00元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1667948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